分享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在下不敏 2021-07-04

第四十六章 知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之心得。

上一章老子给我们讲了成就圆满德性的根本在于清静无为,本章接上章讲达清静无为的途径——知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有道就是天下泰和,而天下泰和则百姓安定,快马不用上战场而是在农田耕地,所以谓之“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一幅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天下无道就是天下战争、冲突不断,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你争我夺,百姓民不聊生。“戎马生于郊”,所有的马不再耕田,而是奔驰在疆场,因为连年的征战,一代又一代的小马驹在疆场降生,然后前赴后继的成为战马,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无休止的战争中被摧毁。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战争摧毁了无数生命,所以叫“罪”。“罪”从何而来?欲望,是内在无休止的欲望导致人类犯下戕害生命罪。无休止的欲望从何而来?不知足,不知足是导致人类无休止欲望的祸首,不知足从何而来?贪“得”,要“得”不要“失”是导致人类不知足的灾殃。

老子这里连用三个“莫大于”,引导我们由外然后一步一步的向内去觉知,去发现原来无休止的内心冲突与战争才是外部战争的根源,原来老子并不是为了讲战争而讲战争,而只是以战争为例来引导我们去认识内在的欲望,内在的不知足,内在的贪嗔分别心。

在网上曾看过一首诗,这首诗没有署名,因为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把它保存了,这里分享给大家,品品看是不是把我们那种无休止欲望刻画得淋漓尽致: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室低。
盖了高楼与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忽虑出门没马骑。
买得高头金鞍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招了家人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时来运转做知县,抱怨官小职位卑。
做过尚书升阁老,朝思暮想要登基。
一朝南面做天子,东征西讨打蛮夷。
四海万国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
洞宾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好,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到天上还嫌低。
玉皇大帝让他做,定嫌天宫不华丽。

虽然外在条件一步一步升级,可我们还是得不到满足,即使有朝一日坐上玉皇大帝的宝座也照样不会满足。可见能够让我们内心安宁和满足的条件一定不在外面,所以老子说: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里老子说的“知足”不是要我们懂得满足的意思,因为我们无论脑袋里怎样告诫自己应该知足常乐,可我们的内心仍然无法获得满足,我们仍然会向外去追逐,这是人类的习性,不是靠头脑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往内觉观,去观照内在欲望的真相,去观照内在不知足的真相,去观照内在贪嗔分别的真相,一旦有一天您从身中发现这些真相时,就自然而然的懂了知足。

因此老子这里说的“知足”是指我们每一个人本身就具有与天地同样圆满俱足的本性,若能在身中体悟到我们本性的俱足就是“知足”。

所以“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是说故体悟本性的俱足,体悟这样的足,我们才会停止向外地追逐,才会获得长久的满足。

本章看似老子是在给我们讲外部的战争,但实际上是在比喻我们内在的战争或者说冲突,也就是内在的不安、焦虑、恐惧等情绪,而导致这些不安情绪的背后则是因为“不知足”。

如何才能知足?不要在思维上下功夫,只是如实往内观照,快乐的时候,不安的时候,痛苦的时候,去感受黄庭中(也就是内心)气的起伏、翻腾,不给感受打上任何标签,就像看着天空中的云,无论它怎样飘动我们都不会有任何罣碍,没有任何的好还是不好,舒服还是不舒服的知见,任其自然生灭,不助长,也不抵抗,就是这样持续不断的练习,相信终有一天您至少会浅尝“知足”的滋味。

因此本章的宗旨就是要我们去觉知本性的俱足,只有我们在身中体悟到本性的俱足,我们才可以清静无为,“天下”也才能因此而正。

好了,本章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