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章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7-05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了悟与迷执,是唐玄宗区分人之高下的重要标准。了悟,就是对道的大彻大悟,迷执,就是毫不了解道的思想,而迷惑于世事与物利。了悟之人,对世事与物利,都能看得透彻,不为所动,更不会用生命为代价,所以他能出生。迷执之人,迷惑于世事与物利,最终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搭在里面,所以他不得不入死。这种迷执,就是徇生太厚,溺情纵欲,反而伤了此生命,这就违逆了生命之理。

什么是天机?这个问题似乎玄妙,也似乎并不玄妙,看你如何理解。从老子的思想看,天机就是道给人的启示。能悟解道的精神,就能识得天机,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人生。贪生忘生,背理徇利,都是不知天机的表现。那么,反过来说,就能看到天机的真意所在。具体而言,无非是不贪生,不徇利,不因悦生而累形,不为趣寂而忘身,富贵不以养伤身,贫贱不以利累形,如此之类。

明太祖注:天地大道生人,本以十分为率,因譬云或过三分,故号十有三者。既言生,忽便云十有三死者,此死者即是前生之徒十有三。所以言者何?盖为人生于世,谓贪取养生之物多,是致取非其道,用非其理,反为所伤是也。何以见之?曰酒色财气,无病医药过剂,及有病不医,饮食衣服不节,思欲过度,妄造妖言奸邪犯宪,冒险失身,不畏鬼神,不孝不悌,于此数事,人未尝有能免者。或云除奸邪冒险、不畏鬼神及不孝不悌外,余皆善终,何以见非理也?曰:以尔所云,此其所以往往多死非命者为此也。因不知大理何如,故被物欲之之善杀也。即动之死地十有三,非此者何?

人之重视生命,乃人之天性,但过分养生,反而害生。这是因为养生而贪取,以致取非其道,用非其道,违背了生命之理。世上死于非命的人不少,他们的本意并非是要去死,而是为了活得更好。但由于过分的贪求,不免奸邪犯法,冒险失身,终于死于非命。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老子的思想,无非是要人内心清静,不生贪求之欲,以此态度度过人生,可以避免许多人为招致的祸害。至于不遇兕虎不被甲兵之类,无非是形容清静无为之人可以避开常人无法躲避的祸害。不可死扣字面,机械理解。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慊,超然通乎物之所造,所以这样说,纯是想象。人只能对死生问题,形成一种比较超然的态度,而不能彻底摆脱死生的限制,否则他就不是人,而是神。而世界上没有神,只有人。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追求生命的长久无害,应该说是最大私心,但若用私心去追求这一目的,则不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从私心出发,就会产生无穷的贪欲,贪欲所致,则无所不用极,于是各种祸害层出不穷。若从无私的立场出发,则能以无心无为的态度从事生命的养护,这叫无私顺化,最终反而能够达到养生的目的。这就是无私能成其私,有私反而害其私。

明太祖注:又云善摄生者,有两不避,人莫不以为真,如是乎?非也。言君子之为人,务多持道,动合天理于心,不作邪谋,陷身之罪,安有致身于兕虎兵刃中,以其无死地也。此云比君子之行藏,若此岂果然乎?又云天道好还,如小人务尚奸邪,动辄致人于死地,所以好还者,彼虽避兕虎而入兕虎中,彼虽远兵甲,而由兵甲而死。其还也如是,其得也必然,此皆动之死地耳。

君子小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他们的人生态度与方法,都大不一样。君子之人,自觉地按照道的精神生活,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天理,不作邪谋恶事,所以不会陷身于罪,这是养生的最大成功。而小人则相反,每一念头,都是为了一己的私利,一言一行,无非是如何害人而利己,暂时看来,还能得一点好处,尝一点甜头,但最终则不能违背天道好还的规律,受到天理的惩罚。所以中国人相信一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一定全报。把眼光放长远看,必定如此。

必须超出生死,所以说善养生者内不见其身,外不见有物。但这种境界如何达到?所谓性无生死,出则为生,入则为死,又怎样做到?就成了一个神秘的问题。不见身不见物,是无身与物之分别。但这只是意念,不是物质的实际状况。仅凭意念,能否改变物质世界的现实?性无生死,性是什么?又如何出之?这更是玄妙的问题,无法说得清楚。养生只是一种调养,不能根本改变人的生死问题,这是基本前提,若把生死一并超越,恐非科学所能解释。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章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