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大儒,荀子为何没能配享文庙?

 凤凰山居士 2021-07-06
2019
07/05
16:27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思想流派,儒家学说可谓是影响深远,尤其是经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便成为了历代封建王朝唯一认同的官方学说,延及几千年。

因其对维护封建统治有极强的作用,儒学深得古代君王推崇。为了维系自身的统治,许多帝王都曾特意为儒家圣贤君子们设立文庙以进行奉祀,比如儒家的五圣: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得以配享文庙的儒者越来越多,到了明清时期,足足有156人的规模,而配享文庙也成了一位儒者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可当我们仔细研究这份名单时便会发现一个问题:作为先秦时期的最后一位大儒、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他不仅没能和与他并称的孟子一样获得儒家圣人的称号,便是连配享文庙的资格都没有。

博学如荀子,为何会有如此待遇?

他到底是做了什么以至于如此不受后世儒者待见呢?

追究其原因,在后世儒者眼中,荀子主要有以下三条罪状。

一 、诋毁至圣先师孔子

在荀子《宥坐篇》篇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在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叫卯的大夫,官至少正,这人能说会道,很有本事,也很受欢迎。他与孔子一起在鲁国讲学,结果把孔子的学生都抢了去。后来孔子当了司寇,上任仅七天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并且暴尸三日。

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一事是真是假,两千年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可不管这事真假如何,就凭荀子把这事写下来,在后世儒者的眼中,那就是欺师灭祖、大逆不道的行径。若此说为真,那毫无疑问就要在孔子的圣人神像上涂上公报私仇、嫉贤妒能的污点。若此说为假,那便是明目张胆的污蔑至圣先师。

也许这仅仅只是荀子的一则寓言故事,用的是神道立教、托圣立言的手段,但是随着理学的兴起,在那个理法大于天的年代,荀子的这般诋毁至圣先师,自然是罪大恶极。只凭这一点,就足以让荀子翻不了身了,不被刻意诋毁已是万幸,入文庙受供奉更是奢望。

二 、教徒无方

荀子最知名的学生有两人,韩非与李斯。这两人虽然出身于儒家,却是后世最为知名的两个法家代表人物。儒与法之间的对立是十分严重的。

韩非就直言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在《五蠹》中,韩非更是将儒者列为蛀虫一流。李斯走的更远,他不仅是成为秦国的宰相,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来更是将禁儒这件事实实在在办了起来,正是在他的建议下,秦始皇才决定施行焚书坑儒了。

荀子自然不会对儒家有什么对立情绪,可是“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能有韩非与李斯这两位“吃里扒外”的好学生,荀子这位老师难道不负有责任?至少也是百口莫辩。更何况在荀子的思想中也实实在在的处处彰显着法家思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荀子到底是站儒家还是法家?

若后世儒者以此事追究,荀子能逃得了好?

三 、离经叛道

儒学也有流派,儒家推崇内圣外王,便有了内外之分。代表心性儒学的孟子更讲究的是内圣层面,而荀子则加注重外王之道,甚至犹有过之。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只要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一步步来即可。而荀子觉得人之初性本恶,所以只讲礼不行,还得用法来治恶,要礼法并用。

前面说过,儒法本就对立,更何况荀子的许多言论都与儒家主流思想相违背。比如善恶之争;比如儒家认为应法先王之道,荀子则认为后人未必就不如前人;比如儒家敬重天地,荀子却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认为人定胜天。种种颠覆儒家教条的言论,哪怕荀子向来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可在许多后世读孔孟之书的儒者眼里,荀子仍旧不可避免被打上离经叛道的儒门叛徒的标签。

尤其是宋朝以后,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发端于孟子的心性儒学,都讲究由内而外去反省升华自身,南宋大儒朱熹则更是孟子的铁杆粉丝。在此环境下,与孟子立场处处相左的荀子彻底失势也就在所难免了。

由于以上原因,纵然荀子不失为一位儒家圣贤,依旧被有些后世儒者自动的忽视,连配享文庙的资格都没捞到。

当然,荀子的地位并非是瞬间一落千丈。汉朝时期,汉朝皇帝治国的理念向来就是外儒内法济之以道,这与荀子的思想有些契合,还算吃得开,后来荀子地位才慢慢开始下滑。而到了近代,没有了封建制度的禁锢,思想解放了的我们也越发能感受到荀子这位儒家先贤思想中的光彩之处。

比如我们中学学过的荀子《劝学篇》中的那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万世颠簸不破的至理名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