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儒家不容,被法家抛弃,被骂两千年的荀子到底说了什么?

 昭烈名臣 2022-08-25 发布于河南

关于荀子,我们在课本上都学过的一句话是,他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代大儒,我们还学过他的《劝学篇》,但除此之外,我们对这个荀子几乎是一无所知。既然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为什么在漫长的两千多年里,荀子总是不受儒家的待见,甚至是屡次遭到儒家的攻击。到了宋代甚至还有灭荀运动,要把他的思想彻底消灭掉,这就比较尴尬了,一个被划分为儒家的人,却不被儒家所喜欢。

而且更惨的是,法家也不喜欢他,自从汉代开始的儒法对立,决定了荀子作为儒家代表,是不可能被法家所接受的。中国自古都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家抱团取暖,于是就有了各门各派,后来江湖被儒释道所统治,但内部也有各个派系,大家都各自尊奉着自己的小祖师和大祖师,只有荀子被冷落在一边。那荀子作为一代宗师,他到底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中国的主流学派都如此讨厌呢?

最后一位大宗师荀子于公元前238年去世,此时距离秦始皇完全统一中国,只剩下17年,从时间顺序上看,荀子的出现,是对整个先秦时代伟大思想的总结,荀子之后,中国再也没有百家争鸣。很多人都讨厌荀子,其实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被人攻击是常有的事情,大家一团和气,这还怎么百家争鸣呀。但不幸的是,有太多的人不喜欢荀子,更要命的是,司马迁不喜欢荀子,在整个中国先秦的历史上,如果被司马迁不喜欢,那就可就算是完了。不但肉体被时光带走了,连带着精神和生平,都消失了,司马迁不喜欢荀子的理由,跟大多数人一样,觉得这个人很讨厌,不招人喜欢。

甚至在简短的介绍里,都没说荀子有什么书留下来,幸亏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荀子》这本书,要不然荀子这位先秦最后一位大儒,可真的要彻底消失了。通过历史资料,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荀子的一生,荀子是赵国人,出生地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赵国地区北部,彪悍的民风,自然会产生彪悍的思想。荀子的学问很高,他出生的年代,孔子已经被封为一代宗师,儒家已经大行其道,从对礼的尊崇上看,最初的荀子,跟其他的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

做学问办教育,收弟子宣思想,荀子在沿着孔子的道路前行,直到他五十岁这年,去了齐国的稷下学宫,这是当时全世界最牛的学术机构,百家争鸣在这里得到了实质性的体现,各个国家有学问的人,全都汇集于此,探讨学术和政治。在稷下学宫,荀子曾经三次担任领袖,这说明他当时的学问之大,之大家公认的,但同时又因为学问过于激烈,总是被人攻击,最终三起三落之后,荀子决定离开齐国,去了楚国。到楚国,也说明荀子在当时主流文化圈已经被排挤了,天下之大,去了楚国这个文化底蕴最薄的国家,荀子的考量已经非常清楚,就是要保留自己的学术思想,招收弟子保留火种。

真儒与假儒现代人提到儒学,总喜欢说孔子,不喜欢董仲舒朱熹的人,总说那都不是儒学,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没有董仲舒和朱熹,儒学早就被扫进垃圾堆了,不可能再被统治者所接纳。儒学后来,的确被加入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很多的确不是孔子的本意,但孔子代表不了全部的儒学,为了适应后世的变化,后来的大儒慢共同维护的儒学的崇高地位。正是有了非常复杂庞大甚至异化的儒学,儒学才能统治中国,讨论儒学才有意义,只是说孔子那套简单的道理,既不符合事实,更对理解古代思想毫无帮助。荀子后来被人骂,其实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孔子,而是董仲舒,众所周知,董仲舒让儒学提升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

但董仲舒的儒学,本质上夹杂了大量的阴阳五行学说,尤其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这套理论可以制约皇权,也成了后世儒家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源头。但偏偏后世最看重的这个思维模型,荀子却说过相反的话,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 存,不为桀亡。这话我们现代人很好理解,但是古人绝对不是这么想的,尤其儒家的天人感应理论,儒家说天上的祥瑞或者灾祸,都是由地上人行为的好坏引起的。古人是真的相信这一套,窦娥冤的六月飞雪,就是这套理论的低级引用,高级应运就是,国家哪里地震了,或者出现彗星了,皇帝都是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对。汉朝的时候,真的有好多,仅仅是因为天上有异像,就让宰相辞职的事情,天有异像,说明这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

荀子说得多好,上天根本就不会因为好人或者坏人改变什么,但偏偏后来的董仲舒为了限制皇权,搞出来这么一套天人感应,既然黄泉无上,那就让上天来管皇帝。荀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结结实实提到了后世儒家的钢板上面,就因为这句话,荀子在儒家那里,根本不受待见。如果只是偶尔有一两句话,那倒还好,但问题是,荀子这个人,净挑儒家的命根子戳,一个性恶论,就有人想把荀子剔除出儒家。

性恶论的坚守者三字经劈头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儒家提倡性本善,可以说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基础,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也是区分儒家和法家的标志性观点。但荀子就偏偏要说人性本恶,荀子为什么要写劝学篇呢,因为人性本恶呀,你不学习,就会从小坏蛋变成大坏蛋,就会从小恶变成大恶。我们之前学劝学篇,以为这就是一篇普通的文章,其实这里面有荀子基本的哲学命题,那就是人性本恶的理论。

人性是善还是恶,这个事其实没那么重要,我们之所以学劝学篇没有感觉出来这有什么问题,就是因为在儒家的传统里,同样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但这个善,容易被遮蔽,容易被污染,所以也要不断地教育和学习,甚至还创造出了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这样的词,总之一句话就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你说人性本恶,这种话本来就很伤感情,凭什么说我一生下来就是恶的,这跟中国人完全理解不了西方的原罪是一样的,凭什么我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这种理论实在太伤人感情了。孟子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意思就是人跟禽兽其实差不多,这话很容易圆回来,毕竟禽兽中也有很多好的,比如说羊。

人被很多美好的字都给了羊,比如说善,比如说美,就因为羊这种动物性格温顺,羊肉还是非常好的滋补品,所以古人对羊的态度是非常正面的。所以孟子说人跟禽兽差不多,这话不会引发太大的反感,毕竟禽兽也有好的,但荀子直接说,人性本恶,就实在是难以让人接受。尤其是这还是儒家和法家的标志性区别,法家就主张人性本恶,所以需要严刑峻法来管理百姓,这种思路出发得出来的很多结论,跟儒家都不一样,但中国古代一直都是外儒内法,朝廷的治理思路和模式,用的都是法家这一套。荀子除了思想杂糅,观点伤感情之外,他的徒弟也是给他巨大的减分项,荀子的几个徒弟在历史上都很出名,其中两个更是大名鼎鼎,分别是韩非和李斯。

儒家的老师法家的徒弟李斯和韩非都是战国末期非常有名的人物,尤其是韩非,他可以说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把法家的各种理论讲得都非常透彻。别人家的徒弟,如果说特别出名,那肯定是给老师长面子的,徒弟有了伟大的成绩,老师跟着沾光,大家相互吹捧一下,一个门派也就此诞生了。但荀子这两个徒弟,因为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尤其是李斯,做过秦朝的十年宰相,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最终秦朝覆灭,李斯有很大的责任。因为不管是李斯还是韩非,他们的名气完全没给荀子带来正面的评价,想法负面的评价非常多,尤其是后世都是儒家统治思想主流,对于韩非和李斯,那更是无情的批判。

宋代出现的灭荀运动,连苏轼这样很宽和的人,对荀况的批评都很尖锐,他说自己以前一直不明白,李斯明明是荀子的学生,但为什么要帮着秦始皇,又是焚书,又是坑儒,还要主张非常上古圣王的制度,简直坏事做绝。后来读了荀子这本书才明白,荀况这个人呀,就喜欢标新立异,说出一些危言耸听的话,他能教出来这样的徒弟也就不奇怪了。把学生的恶,直接算到老师头上,这倒霉劲除了荀子也没谁了,关键李斯干的,还都是影响千古的“大坏事”,至少儒家看了是这样的。后来有人去问朱熹关于荀子的事情,朱熹直截了当说,荀子是个糊涂蛋,你们不用理会他,只管跟着孟子学人性本善就行了。

朱熹可是圣人,他的话,又一次把荀子狠狠地拍在了地上,宋代之后,更是程朱儒学彻底统治天下,荀子彻底无法翻身。到了清代,考据学派比较盛行,主要是因为清代思想压制比较厉害,不敢乱说话,也就只能在故纸堆里找点东西了。这帮考据派们重新发现了荀子,觉得荀子的思想很是不错,千百年来实在是被埋没了,但可惜的是,这种论调依然被湮灭。这是为什么呢,还有人因为讨厌荀子而打压他吗,这个还真没有,宋代之后,中国的学术界已经不会因为你喜欢谁,讨厌谁而开战了,荀子依然不出名,是因为考试不考。

这是个看起来很搞笑的理由,实际上也是最真实的理由,因为考试不考,所以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读荀子,就算是没人禁止荀子,他的著作和学问,也一样是埋在卷帙浩繁的书堆里面。科举统治文人之后,你对某个人,某种思想的熟悉程度,完全取决于考试考不考,这事儿放到今天同样适用。古人的文章,只要是教材上有的,我们就很熟悉,就觉得是好文章,教材上没有的,我们就完全不知道了,甚至包括荀子,要不是课本里有他的《劝学篇》,很多人都不知道荀子是谁,这就是教材课本的力量,古代就更是如此了,四书都倒背如流,荀子看都不看一眼。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荀子尽管学问很大,观点更接近现代人,但就是因为观点不够纯粹,不符合各个门派的利益,因此被所有人共同嫌弃,造成了一代大师的落寞,也让中国先秦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只剩下腐朽儒学的死气沉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