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卫平: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认识素养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7-07

图片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

本文共4611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素养

这些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关于评价改革的一系列政策,主要涉及高考评价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我们知道,现在国家高度重视素养,教育最终是为了发展人的素养。因此,评价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素养。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品德、学业、和身心,这些是学生最核心的素养。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高考改革方案》,启动了高考改革。高考改革包括考试内容的改革、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招生制度改革。高考内容的改革包括“一核四层四翼”

“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图片

纸笔很难考察核心素养,我们能进行笔头考察的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科素养包括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包含必备知识。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的过程中,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我们在考察学科素养时,肯定包括了品格和能力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明了教育评价的方向,具有权威性、导向性、系统性和问题性。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

评价涉及三方的关系,分别是县域、学校和学生。学生要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是影响机制的根本因素。一个优秀的教师,第一,要有高尚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里包括师德。第二,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观念很重要。第三,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第四,要有高超的教学能力。

影响学生发展,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能力。在理解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时候,师德是首位,但能力是核心。老师不可能没有师德,如果没有师德,教学育人的方向就与国家的方向不一致,但最难提高的是能力。如果学生的发展出了问题,首先要考虑教师教学能力好不好。

图片

▲教师素质与学生发展关系模式图

素养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测评不是目的,测评是为了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依据,为了更好地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数据支撑,我们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系统开发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在区域或学校实施监测的时候,通常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测评:品德素养、身心素养、学习素养、学业素养、学业负担、创新素养、思维素养;

2.教师专业素养测评:师德素养、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

3.学校创新指数测评:学校创新环境指数、教师创新教学行为指数、学生创造力指数、学生创造性倾向指数、学生创新学习指数。

图片

根据测评结果显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品德素养、深层动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数十种维度,小学生的素养水平基本都高于初中生,说明我们的教育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另外,这些维度的测评结果均指向一个结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水平较低。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发现:
1.品德素养、深层动机、成就动机、学习能力、心理健康等因素都能显著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

2.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对教学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对教学创新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4.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学生的思维能力。课程信息加工能力强的老师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动态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因此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5.对学生综合素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教育能力,其次是教师师德和教学反思能力。由此可见,教师不仅仅需要较强的教学能力,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更重要。

图片

因此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测评,还要对教师专业素养进行评估。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展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教学质量。

核心素养是如何形成的?

总而言之,我们要测的是素养,要培养的也是素养,既然要培养和提升素养,那就需要了解素养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只有了解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条件,才能更好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知道,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从思维的形成开始,而思维又是基于知识、认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讨论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要从知识的形成开始。

图片

1

   知识形成机制

知识形成的过程分为:知识的感知与提取,知识的加工与理解,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的理解与建构

知识形成的机制可以从用三个方面概括:

1.情境创设是知识形成的前提条件;

2.实践活动是知识形成的基本途径,新的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改革方向,第一是素养导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素养的内容、内涵会有变化,但我们培养素养的必要性不会变化。第二是注重综合,第三是强化实践。

3.积极思维是知识形成的核心要素。没有思维,知识无法形成。知识的形成,必须基于深入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有知识的结构,再有认知的结构,再有能力的结构。我们首先要有知识,有知识结构,再了解学科的思想方法,形成学科结构,获得基于该学科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加上品质,就形成了能力结构,考试考察的就是能力结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教方法。
我们在学习新课和复习时,是有区别的。学习新课,是一个归纳的方法,不断地形成结构,学生有时间经历学习过程,形成能力。而复习课,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复习课的一些能力是无法培养的。

2

   思维的分类与影响

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因此我们要测评思维,培养思维。思维能力有三个维度,分别是思维的内容、思维的方法和思维的品质。因此我们要测评思维、培养思维,要从这三个维度开始。思维能力其实是一个中性的词,有的人思维能力很强,但他一直干坏事,所以这就涉及到思维的方向问题。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能力构成思维素养。

图片

思维的方向与类别,第一点是有正向和负向,如果一个人从正向出发来思考问题,那么他的品格就会较好。如果从负向上思考问题,那么他的品德素养就低。
第二,要有积极的思维,而非消极的思维,消极思维的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思维的人就不太会。

第三,要有成长型的思维,而非固定型的思维。一群西部的学生来东部,回去之后一部分学生说。东部真发达。我要认真学习,将来想去外面的世界好好发展,这就是成长型的思维。而另一部分同学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呢,生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么穷。这就是固定型的思维。

3

   积极品质形成的机制

我们要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遗传因素是基础,这很重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可以通过情感温暖型或者权威型的教育途径来形成正向积极的思维方式,而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和谐创新的人文环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思维,再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形成积极作用。

4

   心理问题矫正的机制

心理问题我们要怎么矫正?事实上矫正技术很多,有精神分析技术、认知行为技术、积极心理技术等。仅凭药物干扰解决不了心理问题。最关键的是思维方式的问题。错误的思维方法会导致心理问题,正确的思维方法就会获得健康心理。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每个人对困难的理解各不相同,如果消极地去理解遇到的问题,那么总是会产生不愉快。因此,思维方式影响心理健康。

图片

▲心理问题的矫正机制

5

  品德素养的形成

品德素养是怎么形成的?品德绝不是靠灌输就可以的。我们首先从道德需要开始,有了道德需要,会去参加德育活动,但活动的完成无法只靠灌输,只有通过对思维的加工,形成道德的情感,或者是道德认知,再促使其去参与德育活动。道德的情感,经过积极的思维和不断的内化,就变成道德的意志。道德的认知经过积极的思维和不断的内化,就形成道德的信念。而道德的行为,经过不断的强化就变成习惯。所以这是一个交叉左右的过程。

图片

▲品德素养的形成机制

比如现在培养劳动,首先是劳动观念,第二是劳动能力,第三是劳动的习惯或者是劳动的品格,也就是劳动素养。劳动的习惯要怎么形成?第一要多做,第二在做的过程中,要产生情感和认知,要有信念和意志的时候,他的习惯才能坚持。我们知道这样的机制,有利于我们去培养。
 
所以所有的素养,我们都要理解它的机制,这是从实施测评到教育改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一件事情。

 如何基于有效教学提升素养?

图片
在理解了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之后,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素养。我和我的团队对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教学思想的历史审查,对学习理论的系统梳理以及对教学理论影响学生因素的研究,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地探索提出了思维型教学理论

思维型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且紧密围绕关键素养和核心的核心素养来展开教学,只有把最关键的几个素养培养起来,其他的素养才更容易培养。

我们强调,在进行思维型教学的时候需要做到“一二三四五六”

“一”指的是一个核心:以思维为核心。

思维型教学理论的核心不仅仅是培养思维能力,更是推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思维,所以我们的教学都要围绕这个问题。

“二”指的是两个遵循: 遵循学习规律和遵循学科规律我们不仅要从学科的视角来认识问题,也要从学习的视角来认识问题,来看这个问题是不是符合学习的规律。从学习的视角来看,我们的课程还有提升的空间。有一些学科,没有考虑到学习的规律

(一)遵循学科规律

1. 理解学科结构。

2. 理解学科的思想方法。如果一节课上,学生没有思考、没有学会任何方法,那么形式再多样也是无效的课堂。

3. 理解学科的本质。

(二)遵循学习规律:

1. 要了解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本质上是思维。

2. 要了解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3. 要了解学习的过程是什么。

图片

“三”指的是三个适应:

(一)适应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能完全超越学生经验来进行教学,比如我们的编程课,绝不是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

(二)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即思维能力发展的水平。如果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一定程度上适应学生的兴趣特点。

“四”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即讲的多少的问题。

(二)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即外在与内化的关系。

(三)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即讲的快慢的问题。

(四)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即内容的深浅问题。

“五”指的是思维型教学的五大基本原理:

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与应用迁移。教学必须遵循这五个原理,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不遵循这五个原理的教学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图片

“六”指的是思维型教学的六大基本要素: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迁移、总结反思。

总之,我们要基于素养进行评价,了解核心素养的影响和形成机制,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深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林崇德:思维品质的训练对学生有多重要?

胡卫平——为素养而教,我们需要思维型教学

胡卫平——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将哲学思维渗透到数学教育中

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从思维教育开始

以思维为“核心动力”,这所学校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湖南湘潭九华和平小学丁素平:“学思维”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思行合一”:这样提升专业能力才是当下教师所亟需的

“学思维”开学第一课来了!看看这些“玩”high了的课堂都是什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