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珪

 若水70 2021-07-07

王珪(1019宋真宗天禧三年-1085612日宋神宗元丰八年 ),字禹玉。祖籍成都华阳(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华阳镇),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宋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四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善诗词,其诗富丽精工,世号为至宝丹。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其中诗6另辑得《集外诗》编为第7卷传世。

上元应制

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
镐京春酒沾周宴,汾水秋风陋汉才。
一曲升平人尽乐,君王又进紫霞杯。

王若水点评:

王珪历仕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与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同一时代。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后,除早期短暂外任地方官外,一直在京城为官。入馆阁,经历了二十余年词臣生涯,宋神宗熙宁初年1068年),连续为皇室起草诏书18年,并身居宰辅高职16年,在北宋风云激荡的中期历史上是及其罕见的。虽说他少所建明,是上殿进呈时“取圣旨”;神宗决定后“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已得圣旨”三旨相公,但如果说他是勾结小人、谀上谄媚的“奸臣”,则是过分了,这或许是归结于他没有积极反对宋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变法的缘故。从他为官经历看,其个人品德、文学底蕴、政治素养、办事能力还是相当出色的。

他作诗喜用金玉珠碧,以为富贵,故其兄讥为至宝丹。擅长在诗中铺陈舆服器物之盛,笔下经常出现金炉、玉几、银蟾、紫衣、朱阁、宸香、琼钩、仙草、海珠等富丽名贵的意象,把这些极尽人间奢华的珍贵名物适当组合在诗里,使作品萦绕一股雕润富华的气派。这首《上元应制》七律就突显了这一特点。

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名元宵节。这一天夜里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汤团)、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应制指由皇帝下诏命而作文赋诗的一种活动,主要功能在于娱帝王、颂升平、美风俗。《上元应制》就是在元宵节应皇帝的要求写的一首歌颂诗。

诗中的仙台”指宫殿的楼台宝扇”指皇帝御座两边的宫扇双凤”是皇帝御驾前面有一双凤凰的扇牌“六”借传说中能驮起大山海龟喻指百官朝贺镐京周宴”是用周武王在镐京大宴群臣的典故,借指当今皇上在元宵之夜宴请群臣汾水秋风”用汉武帝巡游山西,在汾水大宴宾客,作《秋风辞》之典,借指君臣在宴会上赋诗的盛况。
    全诗说的是正月十五的晚上,白雪消融,皎洁的月光射在皇宫的楼台上,万枝蜡烛点燃,灯火辉煌,照亮皇帝御座皇上如同仙人一般,从云中驾临,群臣六鳌驮山,齐来朝贺。这场景直追先古盛世的周武王镐京大宴宾客,群臣享受皇恩;以及汉武帝汾水作《秋风辞》,群臣赋诗歌一展才华。升平的乐曲使人畅快,举紫霞杯向君王敬贺是莫大的荣耀

这首七律,对仗精工,辞采华美,又能将适宜上元节使用的有关典故巧妙地组织在一起,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富丽堂皇气象。

金陵怀古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这与唐宋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宋朝立国不久,便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首联描写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这两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