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课走班,选课的“诀窍”

 王笃年 2021-07-07

选课走班,选择本身就是课程,是激发学生自我意识的课程。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往哪里?如此重大的人生课题,过去我们没有重视,因为那时我们的目标是把人培养为社会工具。社会在进步,教育功能变了,其方式自然应随之改变。

直升高一和众多高一学生面临选课,再次编辑推送此文,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选课,就是要求学生把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6门课程区分为2类,一类进行粗略学习即可,只了解其与生活的重要关联、只参加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以决定自己能否高中毕业;而另一类则要精工细作学(练),以应对将来的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计入高考成绩。

把过去的理化生政史地捆绑式课程销售,改为学生自选式课程超市式售卖,是一种进步。这里给教育部点一个“赞”!

学生如何确定自己最终以哪三科作为自己的高考科目(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呢?

理论上是这样的:

首先,学生要看自己的志向、兴趣和特长,你将来想进什么大学?想学什么专业?比如你志在做医生,那么你必须选考化学!

如果你尚没有确切的志向,那么在上述6科里,你更喜欢哪些学科?擅长哪些学科?

其次,看大学及专业的要求,比如名牌大学的物理系、化学系,他们一般会规定你必须有物理学科的等级考成绩;而考古类院系,则可能规定必须有历史或化学学科的等级考成绩。这一点,是过去理综、文综时代不需要考虑的。

这选课本身,才是本次考试改革的主要关注点!

很多学生虽然从年龄上接近成年,而心理上却一直长不大。你问他未来考什么大学,答曰考着看呗,等高考后看分数、报志愿,看分数决定自己去学什么。

还有更为幼稚的:

看我妈妈给我报什么学校

学什么将来出力少、挣钱多就报什么

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选考仕么,学生自己根据自我认知、自我发展需求,权衡、斟酌,甚至初步尝试、修正都可以,去确定就是了。

结果到了一些家长那里变味了 —— 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选哪科容易获得高分啊?选哪科孩子学得省力啊?等等。

还有类似如下的声音,孩子懂什么呀?还不得我替他操心老师您经验多、信息了解得充分,请您帮我孩子把把关”……

照你这么一搞,选课过程的教育意义彻底丧失。

不由得想起当年我国刚刚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有的人进了粮店不知买哪一种大米而内心惆怅。

他们甚至抱怨改革——文理分科挺好的,改什么改呀?——天生就是被管理、被束缚的料,真是难以挽救。

说实在话,我也不知道到底选考哪科容易获得高分,选考哪科你的孩子会学得更省力。

学业水平等级考的计分原则是这样的,把参加考试的学生按成绩排队,根据预先设定的比例切段,从高到低依次记100、97、94、91、88……等“赋分”,最后各科进行加和。

选考哪科容易获得高分,取决于你在选考这科的人群里学得相对好不好,跟学科本身的难度关联不大。

你只要是真喜欢、真擅长,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则可以学得好,考得高。

学得省力,就是一个伪命题。学习,是学生的劳动,学习生活是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能省力吗?

选课怎么选?学校会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比如设置了高中阶段各科的体验课、体验性测试;聘请导师指导。

作为家庭,首先要尊重孩子意愿,如果孩子想法明确而合理,家长就省心啦!如果孩子跟家长意见不统一,也没有关系,大家坐下来讨论一下嘛!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就按谁的说法选。

这里,对于那些家长霸道,一味固执己见的,奉劝一句,须知,选的是你,学的是孩子啊!

归纳一下,选课的原则主要有2条:

第一,尊重孩子的意愿。一看志向、二看兴趣、三看是否擅长。学校安排的体验课即为解决后二者。

第二,充分了解大学专业组招生要求,考虑未来持续学习的需要。你的志向是北大物理系,但高中却不选修物理,即使能够进去怕也难以学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