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进教育评价综合改革,政府、学校、教师、家庭及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木香草堂 2021-07-08

10月22日,教育部在山西省长治市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总结近年来各地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教学工作经验,分析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部署下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加强教学工作,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上强调:各地要聚焦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中心任务,增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针对性实效性。内外要协同。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要深化招生入学改革、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巩固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教育评价改革难以深入,存在“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帽子”所谓“五唯”等顽瘴痼疾,不仅仅有学校的原因,同样有政府、家庭、社会(用人单位)方面的问题。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由过去评价党政、学校、教师、学生四个维度,变为评价党政、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五个维度,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特别增加用人评价改革这个维度,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以,要落实教育评价的综合改革,政府、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必须五位一体,协同发力,一个都不能少。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改变以升学率、“一本率”甚至“北清率”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的做法,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给升学率、“一本率”高的学校发贺信,不以此给学校校长论功行赏,不给升学率、“一本率”高的学校追加各类先进指标。要确立并在当地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适合的教育”等理念,落实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学校的均衡发展,对学校和教师落实综合评价,特别是增值评价。继续加大对社会上教育培训机构治理的力度,消除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乱象,不让其误导教育改革和发展,误导家长和学生。

其次,学校不给毕业班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以学生考试成绩论英雄,作为评绩效等第、评先推优、职称晋升的唯一依据;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并开足开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

第三,教师要落实科学育人的理念,着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眼里、心里要有学生,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某方面落后的学生;不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好差的唯一指标,要将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增值评价结合起来,做“四有好教师”、学生成长的“四个引路人”。

第四,家庭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成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孩子健康成长,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的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不盲目跟风,不搞“弯道超车”,不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共同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最后,社会要彻底改变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彻底改变用人过分注重高学历高文凭甚至非名校、海归不要的用人导向,要形成以品行能力选人、靠岗位需求取人、凭实绩贡献用人的导向和环境,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减压;公务员考试必须将学历要求确定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强调受教育的类型、方式、层次等,只要品德合格、有能力、适应岗位要求就可报考应聘;各级各部门各地各单位在人员招录招聘中要自觉执行“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不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做到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自觉落实“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用人要求,要让社会选人用人风气和导向发生根本性变化。

只有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家庭及社会五位一体,形成共识,协同发力,才能使教育综合改革这个难啃的硬骨头被攻克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