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汤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本条讲同为隶属于少阳病范畴的半夏泻心汤衍生方——甘草泻心汤,其中根据按语及《金匮要略》等资料中记载的甘草泻心汤均有人参,故考虑原条文出现内容脱落,应补上人参三两。太阳病(伤寒中风),本应微微发汗而解,医生误用下法(医反下之),伤及津液血液,胃中津虚,邪气内陷,发为心下(胃)痞证,因胃虚邪凑而出现心下痞满而硬(心下痞硬而满),因胃虚功能不行使而吃东西不消化(谷不化),因胃虚固摄能力不足或邪热侵扰(协热利)而每天腹泻数十次(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因邪凑于腹而肠鸣音亢进(腹中雷鸣),因邪凑于胸腹间(半表半里)而出现(少阳柴胡证的)恶心干呕、心烦不安(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者见到这种情况心下痞满而硬的情况(医见心下痞),误以为是里结热实太重下法没有下干净(谓病不尽),再次用下法误治(复下之),导致患者胃中津液更虚,邪气更凑,心下痞的各种症状加重(其痞益甚)。 因此这种下之后反而心下痞加重的情况,就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一个里实热结的阳明病(此非结热),而是一个少阳病中胃虚邪凑的心下(胃)痞证(但以胃中虚),因邪气往津液虚的胃入侵(客气上逆),导致了心下痞满而硬(故使硬也),这种情况下,只要仍然隶属于少阳病范畴的心下(胃)痞证,就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甘草泻心汤主之);但如果有因为反复误下而导致疾病继续内传入阳明,出现结胸证则考虑用大小结胸汤,出现阳明实热证则考虑用白虎汤类,出现里实热结则考虑用承气汤类,出现传入阴证则考虑用四逆汤类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甘草泻心汤也是半夏泻心汤的衍生方,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炙甘草一两,增加甘草缓急的作用,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篇》中还提到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蚀于上部”,即现代的口腔溃疡、口疮、咽疮等病,因此总结其主治是在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之上,还有明显下利、口腔溃疡的症状,临床上还时常以生甘草替炙甘草加强其清虚热之能,也时常加石膏以针对口干等实热较重者,也时常加生地以针对其阴不敛阳而烦热者。生姜泻心汤(《伤寒论》No.157)主治半夏泻心汤证基础上有打嗝、口臭、食物不消化有臭味、肠鸣音亢进、腹泻者;甘草泻心汤(《伤寒论》No.158)主治半夏泻心汤证基础上明显下利、口腔溃疡者。临床上经常可以在急诊科、脾胃病科里见到主诉为感冒发烧数日后开始腹泻无臭水样便不停者,若诊断为传入少阳病的胃虚邪凑之心下(胃)痞证,即可用本方治疗,但注意要跟太阳(表)病范畴的葛根汤证下利鉴别。 因此,综合《伤寒论》试解No.149、157、158三条条文,用互文的方法分别介绍了顺传、旧疾受新病诱发、误治从而导致传入少阳病范畴正虚邪凑的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