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极探索以奖励性津贴为补充的职称工资分配制

 木香草堂 2021-07-09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曾为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这一制度当前已逐渐显现出难以适合社会发展,难以起到激励、鼓励和正确导向作用等诸多问题

目前职称晋升名额少、晋升难已成为基层反映最为突出和强烈的问题由于初、中、高三级职称间严格的比例,广大教师已经陷于高一级职称教师不晋升、不退休,就无法晋级的尴尬境地。在许多地区,为争抢名额,引发教师浮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之上,热衷于争名夺利,误导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评审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弄虚作假、互相诬陷现象也从来没有断绝过,严重影响了教师群体的团结和稳定,形成了极坏的价值导向。

职称之争实质上是薪酬之争。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10%教护津贴与职称直接挂钩。绩效工资中的基础性绩效工资仍由职称决定,奖励性绩效才是按工作实绩分配的,但这一部分因其占比少,每位教师的差距不太明显,实际对最终工资分配几乎没有影响。这种分配制度导致在基层学校,学历、任教年限、部门、岗位工作量相同的情况下,职称低者明显工资收入偏低。长期以往,现行职称制度将严重扭曲职称的激励功能。

教师评定职称难,利用职称确保“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难,但和职称没有关系的各种津补贴,近年来在一些省市却开展的红红火火,肯定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激发教师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吸引和稳定教师队伍产生了具大的促进作用,其激励作用远远超越了当前的职称评定对教师的促进作用,而且没有反对声音河南省从2019年开始,给予乡镇、村、教学点教师200800元生活补助,吸引和鼓励城区教师去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山西省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的标准单独发放中小学班主任津贴,着力改变班主任工作无人主动承担难题,激发班主任工作热情;陕西省对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的乡村教师,每人每月给予500元津贴,肯定和表彰优秀的教学能力,激励全体教师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教师职称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激励教师乐于从教,促进教师提高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因此,确保“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是职称改革最重要的目的。以现行的教师职称岗位和薪级工资制基础和主体,维持不变,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工作能力和实绩为衡量尺度的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增量型奖励性津贴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将是当前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教师工资是支撑和激励教师从事教育行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息息相关。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每一步都将困难重重,但只有不断的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