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辉答疑:孩子放假了,要不要给他上个培训班?

 荣辉有约 2021-07-09

(图片源自网络)

荣辉给你答个疑

题在前面:“孩子放假了,要不要给他上个培训班?”每逢暑假或是寒假到来,总有朋友拿这个问题问我。有时是妈妈,有时是爸爸。有时,甚至还是跨学科同行。今天试着作一解答,希望所有孩子假期健康、充实而快乐,希望所有家庭每天其乐融融、笑语不断。

——彭荣辉

问:孩子放假了,要不要给他上个培训班?

答:

每逢暑假或是寒假到来,总有朋友拿这个问题问我。有时是妈妈,有时是爸爸。有时,甚至还是跨学科同行。显然,这事儿值得推敲斟酌。

首先,咱思考一下让孩子上培训班的动机。说白了,动机就是目的。身为成人,为了调剂一下生活或是放松一下一直紧绷的身体里的某种弦,偶尔营造一些浪漫的家庭生活氛围,这完全有必要。但是,余外无一例外,主旋律都是走的实用主义路线。换句话说,就是凡事必有目的。吃饭干吗?让身体健康,满足口腹之欲。逛街干嘛?买东西。当然,也有纯粹只是逛逛,放松一下。旅游干吗?增强家庭凝聚力,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涵养性情。工作干嘛?挣钱养家,对家人对社会对民族担起应有的责任。读书干吗?学习、工作需要,提升素养,训练思维。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那么,问题来了:你送孩子上培训班意欲何为?盲目从众,身边的朋友、同事、邻居,熟悉的,不熟悉的,似乎都这样做,所以你就动了心?为了心安,为了人父为了你母之后,你突然发现做父母这件事儿远非想象那么简单,都说“专业的事交由专业的人去做”,所以将孩子放到老师那里看顾,你就比较放心?逃避责任,教孩子这事儿不仅消耗时间、精力,而且费脑子,一个不小心,就很容易惹火上身,出力不讨好,弄得全家鸡飞狗跳,所以你送孩子去培训班,远离是非?当然,你也有可能是为了让孩子有一技之长,或者培养某一个两个兴趣爱好。更重要的,也许你是从孩子的文化课学习的视角来考虑,让孩子补缺补差,抑或让孩子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提升一下。

你得习惯追问。真理越辩越明。你问得多了,你问得深了,你问得久了,很多时候,问着问着,问题就迎刃而解。譬如说,你如果明白了自己完全是盲目从众,自然会及时刹车。譬如说,你如果明白自己只是为了追求心安而放弃对孩子的监管,自然就会心生愧疚,而反思而改变。譬如说,你如果明白自己是为了逃避责任,自然就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而将孩子努力放在身边。譬如说,你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自然就会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喜欢和擅长,而不是一意孤行,完全想当然。譬如说,你是基于孩子文化课的学习考虑,那么,你一定会谋划长远,根据孩子的现状对“症”下“药”,而不会随意草率,人云亦云,脑袋长在他人身上。

教育孩子,切忌想当然。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话原说的是打仗。其实,教育孩子,同样是这样。也许童话故事给人误导,所以,多数人都以为:只要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丑小鸭就一定会变成白天鹅。殊不知,丑小鸭本身就是天鹅蛋、天鹅的种子,好吧。不信,你让猪爬树试试。不信,你让鱼儿飞上天空试试。不信,你让老鹰游个泳试试。不信,你让麻雀酿个蜜试试……你得相信命数。命数是什么?就是孩子是什么,他才能成为什么。这是基因的秘密。你得相信科学。千万不要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否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失望本所谓无,也本无所谓有。重要的是,你之失望,可能殃及孩子原本应有的健康茁壮的成长。

你怎么知道孩子是块怎样的材料?陪伴。有陪伴,才会有发现。你有发现,你才有发言权。愈多陪伴,愈多发现;愈多发现,你才愈有发言权。此外,当然最好借助专业人的眼光。但是,前提是这个“专业人”最好是非利益获得者。你送孩子去给培训班的老师看,他从商业利益的考虑,当然认为你孩子是块学这个学那个的材料。你说不会的,他怎么可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否则,他就会砸了自己的牌子。你想多了。最终孩子学无所成,他想推卸责任,一句话的事。咋说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孩子不努力,我也没有办法啊。”当然,如果运气好,你的确可能遇到良师益友。不过,这事儿得靠运气。并且,这几率等同买彩票。你得相信真正专业人的眼光。如果确定孩子不是某块材料,那么,见好就收。毕竟,更多人都是依靠天赋和特长吃饭,你总不能傻到拿自己孩子的短板和别人的长板去较劲吧?千万不要觉得花了钱了花了时间了,不坚持就可惜了。实则相反。在错误的道路上坚持,无异于南辕北辙。

当然,上培训班你只是让孩子玩玩,这无可厚非。问题是,孩子喜欢么?如果不是他的喜欢,而只是你的喜欢,那么也请及时打住。成长不是“你觉得”,而是回到孩子那里“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不在某个技能学习上感兴趣,坚持了一段时间,仍旧兴趣寡然,那么就撤了吧。否则,损失的不只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成长。否则,不仅仅有的兴趣可能被泯灭,甚至会殃及鱼池,孩子连其他学习的兴趣都会断了。一颗石子丢进水池,总会起涟漪的,不是吗?你丢的越多,丢的越用力,涟漪波及的水面就越大,起伏的程度也会越大。这是常识,谨记。

玩玩可以打发时间。玩玩可以愉悦身心。玩玩可以锻炼身体。玩玩可以增长技能。玩玩可以……如果培训班的某个技能,完全属于孩子的喜欢,那么,顺势而为,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毕竟,进入校园之后,孩子少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这个喜欢,极有可能将成为他未来人生道上的一个重要精神寄托。何况,这样的玩玩还可以收获多多。但问题来了,有些培训班,它不是玩玩,而纯粹是伤脑子,这怎么办?

文化课的补缺补差有必要。但前提是,你要知道孩子缺在哪里差在哪里,你要提前做市场调研,要明确孩子要去的培训班是否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大班额的培训班,动辄十几个或是二三十个孩子一起学习,不要寄托太多希望。时间有限,老师平均分配给每个孩子的时间更是捉襟见肘。更何况,这样的体制还是延续传统学校模式的班级授课制,即不管有无需要,老师先教了再说,是基于老师以为的学习任务推动整个秩序,而不是基于到个人真正所需。所以,如果真有必要给孩子补缺补差,你也不差钱,那么,就选择“一对一”吧。吾辈常说,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对一”这种形式显然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当仁不让的不二选择。

文化课给孩子做适当的提升,可以考虑。但前提是,孩子可以接受么?如果不,坐在课堂之上,身在心不在,那么无疑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理想的境界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外,有无可能这样的提升就直接演绎成提前学习?先调查,再下结论。如果所谓“提升拓展”,就是提前学习,那么,这事儿必须慎重。除非你所了解的学校,正常的学科教学都是赶赶赶(教师默认孩子普遍提前学习,所以无视部分孩子的接受状态,出于某些目的不断赶进度),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你问原因何在?因为提前有学,很容易让孩子在后面的学校正常学习过程中进入一个误区:我学过了,所以现在再学听不听无所谓。其实,有可能前面只是一知半解(极有可能如此,通常学校教师一学期才可以教完的东西,你觉得培训班十几课时就教完了,并且保证孩子都能融会贯通,这事儿你也许信,反正我不信),但因为自以为明白懂得会了,然后就有可能一直炒了个“夹生饭”。这事儿当然不实惠。更不妙的是,因为觉得学过了所以不学了,课堂上无事可做,只好开小差讲小话发呆装傻卖萌,然后……然后你懂的。实不相瞒,孩子学习上的诸多坏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简单的事,好像变复杂了。言而总之,孩子上不上培训班这个事儿,得慎重,得遵从孩子的意愿、状态和学习现状。有一本绘本,建议做父母的都来读一读。《安的种子》。如果大家有读,相信读后一定两股战战,心有余悸:我们爱孩子,从来都不是以孩子喜欢的方式,也极少考虑是否孩子真的需要。

临了,有个建议:如果并无上述所有困扰,也确定未来孩子所要面对的学校学科学习都会按部就班,那么,不妨鼓励孩子多读读课外书,在预习上用点心思:语文、英语,每天有计划读一读,多多培养语感;数学之类,按章节顺序有计划自学,适当做做书上或是配套的同步习题,以知己知彼,明确后面的努力方向,为随之而来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做父母的人,需要知道,孩子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治学的根本。千万不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最后,祝所有孩子假期健康、充实而快乐,祝所有家庭每天其乐融融、笑语不断!

20217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