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国史话廿七:桓公喜提“新工作”,办成后,领导和同僚都很开心

 金色年华554 2021-07-09

上一次,咱们从郑国回到了鲁国,并开启了鲁桓公八年的故事历程。提到姬允不顾礼法,在该年的春、夏两季强行举办祭品最为丰盛的“烝祭”(《礼记》规定,冬季祭祀才为烝)。这种破坏礼法、铺张浪费的行为,让史官们十分不满和担忧,遂在史书中记上了两笔,来表达他们对桓公昏聩表现的不认可。那鲁桓公到底为什么这么兴奋,要在一年中频繁举办这么隆重的祭祀呢?

或许,有童鞋要说了,从此前的诸多记载来看,鲁桓公这个人办事经常会在礼法上出问题,说明他就是一个不太守礼制之人。这次胡乱举办烝祭,无非是再一次证明了他不懂规矩而已,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问题是鲁桓公在位少说也有十来年的时间,怎么只有这一年搞了这么多次烝祭,而其他年份再没犯过同样的错误呢?难道他每次违反礼制还有规划,只在同一年内犯错,过了这一年就改好了吗?显然,姬允不太懂礼制是他自身的毛病,但诱使他犯这次错误的原因还有待挖掘


鲁桓公屡次违制是因为不懂规矩吗?

又或许,另一部分童鞋会提出,鲁桓公大办特办祭祀活动,会不会是跟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有关。是不是他又喜得贵子或千金啦?亦或是嫡长子姬同在这一年被正式立为太子了呢?在下觉得这种猜测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可能性并不大。毕竟,当时若真的发生了这样重要的事情,史官们一定会记录在册的(喜得非嫡长子或许不会记,但册立太子这么重要的事不应不记),不可能会有遗漏。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鲁桓公大办烝祭是因为喜得贵子吗?

鄙人觉得,上一段提出的假设或许不准确,但思路却是正确的。鲁桓公既然仅在这一年犯了这样的错误,还是屡次违规,一定跟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有关。咱们想找到答案,就要从《春秋》关于鲁桓公八年的记载来深挖。那这一年的记载中,除了两次“烝祭”以外,还写了1个天象、1场战事和2次朝廷来使,会是哪件事与之相关呢?

首先,发生于冬十月的“雨雪”一事可以排除。虽然这种不时的天象的确会引起国君的恐慌,从而大搞祭祀来请求上天原谅或先祖保佑。但两次不合规矩的“烝祭”所举办的时间是春、夏两季,明显远早于“雨雪”发生的时节。要说桓公姬允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相信大家也不会认同。我个人认为,这只是史官们在记录一次不时的天象,强调这一年的年景并不好,目的在于让鲁桓公的昏聩之举变得更加突显

其次,发生于当年秋季的“伐邾”一事也可排除。虽说发兵之前,国君祈求一下神灵保佑,希望本国军队能够取得大胜是合理的。但没有必要在春、夏两季连续搞那么隆重的祭祀,而到秋季才发兵吧?所以两次“烝祭”,或者说至少春季的那一次,与“伐邾”一事没关系。在我看来,“伐邾”一事只是桓公七年“焚咸丘”的延续,都是姬允在邾国吞并了咸国以后对其进行的惩罚,目的在于让邾国知道鲁国的态度,并接受教训

鲁国史话廿七:桓公喜提“新工作”,办成后,领导和同僚都很开心

《左传》所记的战事和天象,与烝祭无关

那既然天象、战事都被“闲叙”排除了,看来只剩下2次朝廷来使能与之联系起来了。的确,这正是在下的想法,我认为王室会在一年内连续2次派使臣造访鲁国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一般来说,天子派大臣聘问诸侯,顶多一年有一次也就足以了,多次遣使不仅会让王室丢了颜面,也没有必要)。而鲁桓公依据这样特殊的情况做出了有为礼法的举动,才是合情合理的。另外,从《春秋》的记载来看,鄙人觉得这表面上像是朝廷两次派人访鲁,实际上暗含着天子给予了鲁桓公一项新的“工作”。正是姬允在获得了“新工作”以后办得很不错,骄傲的他才要大搞祭祀,将自己的功劳告知先祖

什么?鲁桓公举办烝祭,是在向先祖汇报自己“新工作”的完成情况?“闲叙”你这个想法是不是有些太跳跃了,这从哪里看出姬允有“新工作”了?各位别着急,鄙人可不是胡乱猜测的,因为公羊、谷梁两位先生早就把答案给出来了。先来看看《谷梁传》,书中一句“以宗庙之大事,即谋于我”,说明天子在将一件关乎宗庙社稷的大事交给了鲁国。而这件大事在《公羊传》中则写得明明白白,乃是“使我为媒”,即周天子想让鲁桓公做自己的媒人。您们说说看,给周桓王当媒人,算不算是姬允的一项“新工作”呢?


鲁桓公获得了做媒的“新工作”

那为什么天子会想到要让鲁桓公做媒?天子又想选哪国的女子入宫呢?这两个问题吧,想要说明白可不太容易。“闲叙”需要将大家先带回到桓公六年,从当时一件被在下故意跳过的事儿说起。即发生在那年冬季的“纪侯来朝”

正如咱们之前讲鲁桓公六年的故事时提到的那样,纪国由于被齐国欺负得痛苦不堪,在夏季先向鲁国求助了一次,却没能得到救援。纪侯遂想到要邀请北戎来夹击齐国,迫使齐国分心,从而缓解本国的压力。只不过,北戎刚来之时,齐国确实有些措手不及,但当众多盟友派兵增援后,齐国便转危为安了。这样一来,纪国的处境又变得窘迫起来,纪侯不得不于当年冬季再次来到鲁国,求鲁桓公出面向天子说情,想请朝廷下令使齐、纪两家和好

按说鲁、纪两国本就有故交,加上人家纪侯已经两次赶来求助,也算是诚意满满了,鲁桓公理应帮这个忙。但是,不知是纪国提出给予鲁国的好处过于单薄;还是碍于齐国的关系,鲁国不方便出面;亦或是鲁桓公自己跟朝廷的关系也一般般,没有把握能请到王命。总之,姬允这一次又拒绝了纪侯的请求,并用“自己做不到”这样的答复让其白跑了一趟。(《左传》原文为“公告不能”

鲁国史话廿七:桓公喜提“新工作”,办成后,领导和同僚都很开心

《左传》中鲁桓公再次拒绝纪侯的记载

那鲁国再次拒绝了纪国的求助,北戎也被联军赶走了,纪国是不是只能等着被齐国吞并呢?答案是否定的。姬允虽然在正式场合中没有答应纪侯,但私下里似乎一直在为此事忙碌着。(看来鲁桓公更像是没有把握请来王命,才没有正面回应纪侯的请求)并且,到了咱们现在所讲的桓公八年年初的时候,朝廷终于给了反馈,应该是同意出面替纪国撑腰了。因此,鲁桓公在这一年春季举行的烝祭,要把自己替邻居奔波的这份辛劳告知先祖

然而,天子虽然答应要帮助纪国了,但也是有条件的。于是,朝廷的使臣家父带着周桓王提出的条件聘问了鲁国,想让鲁侯这个中间人去给纪侯传话。至于这条件嘛,自然就回到了文章前面提到的,鲁桓公的“新工作”——给天子做媒啦。即天子要求姬允去跟纪侯商量,需先将女儿纪季姜嫁入宫中,朝廷才好帮纪国渡过难关

鲁国史话廿七:桓公喜提“新工作”,办成后,领导和同僚都很开心

京师、鲁国、纪国位置示意图

这样的条件看似是有些趁人之危,但毕竟纪国现在急需援助,且女儿能嫁给天子也是件荣耀的事,纪侯便答应了下来(依据史书的记载,纪季姜入宫不仅仅是妃子,甚至要成为王后。纪侯当然没有理由拒绝了)。那您们说说看,鲁桓公把说媒这样的大事又办成了,是不是又该到宗庙中先祖的牌位面前去“吹嘘”一番呢?这当年五月再次举办的烝祭,是不是也找到了缘由了呢?所以,在下认为鲁桓公会在这一年内屡屡违制办祭祀,根本原因就是他太兴奋、太骄傲了,着急想把自己给天子和同僚当月老的这项功劳祭告列祖列宗

鲁国史话廿七:桓公喜提“新工作”,办成后,领导和同僚都很开心

朝廷使臣迎王后回京师

就这样,朝廷和纪国在鲁国的撮合下实现了联姻。桓王也命职位更高的祭公为使臣,于周桓王十六年(即鲁桓公八年)的冬季来到鲁国,做迎接王后的准备。并于来年春季,祭公一行正式接纪季姜回京师,完成了王后入宫的全过程。相信,有了王室这样的后台,齐国暂时不敢再骚扰纪国了,纪国的危难终于解除了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桓公为媒、违制烝祭原因、与史料相关、无关雨雪、无关伐邾、关乎王使、新工作、纪侯求鲁、姬允请王命、天子选后、纪季姜入宫、功绩告先祖。

鲁国史话廿七:桓公喜提“新工作”,办成后,领导和同僚都很开心

关键词云图简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