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湿疹、带状疱疹秘方

 张德荣qqle359l 2021-07-10

湿疹,中医称之为“湿疮”,根据皮损特点、发病部位,又分为“浸淫疮”、“旋耳疮”、风”等。其病因复杂,常与过敏体质、内外过敏原刺激等有关。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往往对称分布。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渗液、结痂、浸润及皲裂等。按皮损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自觉瘙痒剧烈。特殊部位有特殊类型的湿疹,如耳部湿疹、乳房湿疹、陰囊湿疹、手部湿疹、外湿疹、肛周湿疹和小腿湿疹等。下面介绍一下中医辨证治疗湿疹。

湿热型  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剧烈,黄水淋漓,味腥而黏,或结黄痂、糜烂、脱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濡滑。多因血热脾湿,浸淫肌肤所致。治法:利湿清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生地30克,牡丹皮、龙胆草、茯苓皮、车前子(包煎)、六一散(包煎)、赤芍、黄芩、栀子、泽泻、通草各9克。因挠抓感染有脓疱者,加蒲公英12克,金银花、连翘各9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脾湿型  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型湿疹。皮肤起连片小水泡,颜色暗淡不红,瘙痒出水,或有胃脘痛,食欲不佳,面色萎黄,腿脚浮肿,大便溏泄,小便微黄。舌质淡,舌苔白或腻,脉缓。多因脾运失健,湿从内生,浸淫成疮所致。治法:健脾除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处方:茯苓、猪苓、厚朴、苍术、陈皮、泽泻、白鲜皮、六一散(包煎)、地肤子各9克。胃纳不佳者,加藿香、佩兰各9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血热型  相当于丘疹性湿疹,中医称之为粟疮或血风疮。遍身起红丘疹,剧痒难忍,抓破出血。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多因湿热内蕴,外受于风,热重于湿所致。治法: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方用凉血除湿汤加减。处方:生地30克,苦参、赤芍、牡丹皮、白鲜皮、海桐皮、地肤子、六一散(包煎)各9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伤陰型  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型湿疹,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略见出水。舌质红,舌苔光,脉细弦滑。多因渗水日久,伤陰耗血,血燥生风所致。治法:滋陰养血,除湿止痒。用滋陰除湿汤。处方:生地30克,牡丹皮12克,蛇床子、茯苓、泽泻、当归、玄参各9克,白鲜皮6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注意事项:切勿用热水烫洗以及肥皂等刺激物洗涤。避免挠抓,忌食辛辣、鱼虾、海鲜等发物。注意寻找病因,避免接触过敏原。

图片

下面介绍一下两个名老中医治疗湿疹屡试屡效方。

湿疹——除湿方(顾乃芳方)

【组成】 内服方:生地黄、赤芍各15g,牡丹皮、蝉蜕各6g,苍耳子、苦参各10g,炙僵蚕、地肤子各12g,徐长卿30g。

外敷方:①三黄洗剂:黄芩、黄柏、苦参、大黄各等分,研细末,配成10%水溶液,外洗;②青黛散:青黛、黄柏各30g,滑石粉、热石膏各60g,研细末备用。可用麻油调敷,也可加凡士林配成20%膏剂外搽。

【功效应用】 凉血祛风清热利湿。用于湿疹。

【方解】 方中生地黃、赤芍、牡丹皮凉血;蝉蜕、苍耳子、僵蚕祛风止痒;苦参、地肤子、徐长卿清热利湿。

【加减】 如发于上部用桑叶、菊花、牛蒡子疏散风热;发于中部加龙胆草、黄芩、柴胡清肝泄热;发于下肢重用苍术、黄柏、车前子清热除湿;又如大便干结加大黄通腑泄热,湿困脾胃加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病久加生地黄、玄参、麦冬养陰清热;静脉曲张性加四物汤活血行血;慢性湿疹加用桃红四物汤、珍珠母、夜交藤活血化瘀、镇肝宁心。

【验案】 李某,男,60岁。1980年10月7日初诊。胸前散在粟粒大小丘疹、水疱,瘙痒难耐,逐渐蔓延全身,伴胸闷纳呆,精神倦怠,便干溲黄,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此乃湿热蕴郁肌肤所致,拟除湿方加生川大黄10g、炒车前子12g以通腑利尿,以冀湿热之邪从二便排出。局部以三黄洗剂外搽。1周后,患者全身皮损显著减轻,仅少腹、陰部以及大腿内侧尚有丘疹、水疱及少许渗液,伴瘙痒。此乃肝经湿热未清,原方去川大黄,加龙胆草6g、黄柏12g,续服7剂。局部三黄洗剂、青黛油剂交替使用。再诊时皮肤干燥脱屑,留色素沉着,但仍瘙痒,后以二妙丸内服巩固疗效。

【方源】 顾乃芳.湿疹证治经验.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3):41

湿疡——苍滑汤(甘志绅方)

【组成】 苍术15g,滑石15g,泽泻10g,黄柏10g,白芷10g,蝉蜕10g。

【功效主治】 主要适应于湿疡(类似湿疹),初起小丘疹,疹痒剧烈,继则连合成片,滋水流溢不止,头面肿甚,满布黄痂等证。甘老还认为神经性皮炎,牛皮癣及皮肤瘙痒等皮肤病,亦可以此方增损化裁治之。

【方解】 甘老溶清热燥湿、祛风利水药于一炉,与湿热侵淫之病机恰中要处。运脾燥湿以苍术为最,利湿行水滑、泽居首;苦寒清热黄柏尤佳;白芷一味祛风胜湿疗肌解表,更能引诸药于阳明之处;妙在蝉蜕也,通经搜风,达邪外出,故有初用病增,待托毒外出而奏痊愈之妙。甘老常云:“此方中蝉蜕必不可少”。据笔者所见,治湿疡之方繁多,然而配伍虫类者实不多见。此方之配伍独具匠心,组合精当堪称妙法,并且不需外用药治,内服之便瘥。

【加减】 皮肤疹痒较甚者酌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滋水流溢较甚抓加重苍、滑、泽用量,红肿较甚者重用黄柏。

【验案】 马某,女,18岁。近来面部及头皮、耳后起红色小丘疹,瘙痒无度,随之融合成片,滋水流溢不至。曾服西药,注射药针,不但无效反见病势更增,面肿如盆,黄痂满布,面失原容,遂以头巾遮盖头面,甚为痛苦。后由其父伴陪于甘老处就医,甘老即投“苍滑汤”,并嘱患者如见病情反剧时不必担心,连续服药即愈。患者如法服药,初起确有流水更多,肿甚痒剧之象,服至10剂,面部肿渐消退,流水减少,瘙痒逐减,共服15剂而愈。后经笔者随访,未再复发,与治疗相比面貌完全两样,其父亦感喜不尽。

笔者学习甘老经验亦遇此症2例,一例李姓男性成人,病状同前例。亦以苍滑汤10余剂治愈。另一患者口服及注射西药效不显著,配合苍滑汤治疗后,病情很快好转而愈。

【体会】 甘老云:“初服本方,可见原症有加剧之势,凡见此症,患者仍可放胆连续服之,不必顾虑,即得全功之图”。

【方源】 吕建辉.甘志绅老中医经验方一则.青海医学院学报,1982


图片

带状疱疹(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或呈带状分布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历代医家有火带疮、蜘蛛疮、蛇丹、甑带疮等名称。又因常发于腰肋间,故又有缠腰火丹之称。本病常骤然发生,出现成群簇集水疱,痛如火燎,多发于春秋季节,成人患者较多见,愈后极少复发。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我国历代医家对本病阐述较多。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说:“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明·《疡科准绳·缠腰火丹》称火带疮,“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清·《外科大成》称此证“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述较详,“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发痒作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病因病机】

本病与肝、肺、脾病变及外感湿热邪毒有关。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以致心肝之火外炎,蕴积肌肤而发;或肺脾湿热内蕴,蕴久外泛肌肤,再兼感受湿热邪毒而发。热毒蕴于血分,则发为红赤斑片,湿热壅阻肌肤,则起黄白水疱;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若年老体弱患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凝,而致病后疼痛剧烈,且持续很久才能消退。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系感染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一般经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因其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以后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如感冒、患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外伤、疲劳等,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发,再活化,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即引起该神经区的带状疱疹,急性期可引起神经炎和神经节炎,40岁以上的患者可伴有较重的神经痛。

【辨别诊断】   

1.临床表现 发病前可先有身微热,倦怠乏力,胃纳不佳,全身不适感。发病时患处皮肤出现云片状紫红丘疹,继则出现成簇疱疹,小如粟米大至绿豆,累累如串珠,聚簇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皮肤正常,疱壁紧张发亮,四周有红晕,疱液澄清,5~6天变混浊,最后结干痂,水疱多者穿破后可见糜烂面,易感染。严重者可发生大水疱、血疱或坏死结黑痂。轻者仅见皮肤刺痛,稍有潮红,而不见起疱。本病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多见于腰肋间,其次见于面部。病程一般2~4周。

疼痛为本病的另一主要特征,或发病前先感刺痛,几天后开始起疱,或疼痛与疱同时出现,或先起疱而后疼痛。疼痛的轻重与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儿童及年轻人疼痛轻或不痛,老年人疼痛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少数可持续半年或更长时间。

发于额部的疱疹,可累及三叉神经上支,病情较重,常引起剧烈的疼痛。若累及眼珠,可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患有癌肿病人如恶性淋巴瘤、何杰金病、蕈样肉芽肿、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肝癌等,可泛发疱疹,波及全身皮肤及粘膜,伴有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预后差,甚至死亡。

图片

2.诊断要点

(1)多发于春、秋季节,发病前患部多有刺痛或皮肤敏感。

(2)多见于腰肋、胸胁和颜面部,皮损沿肋间神经或三叉神经支配的部位分布,一般单侧发病,不超过正中线。

(3)皮损为簇集成群的小水疱,表面光亮,绕以红晕,疱群断续延展,排列成不规则带状,各群间皮肤正常。自觉灼热、疼痛,经过2周左右,少数患者皮疹消退后遗留神经痛,可持续l一2周,甚或更长。

(4)轻者可无水疱,仅有患部皮肤潮红刺痛;重者可见大疱或血疱。发于颜面者,若累及眼部,角膜损伤者,可致目盲。

3.鉴别诊断

(1)热疮  多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损为一群针头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工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2)接触性皮炎  皮疹潮红、肿胀,有水疱,边界清楚,局限于接触部位,有明显接触过敏物质病史。
【辩证施治】

[毒热证]  在掀红的皮损上可见丘疹、丘疹疱或疱壁紧张的小水疱,皮损常见于胸肋腰背部,呈单侧性沿神经走向分布,自觉灼热刺痛,常伴有程度不等的全身症状,如口苦咽干,烦躁纳减,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泻肝凉心,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合黄连解毒汤加味。

[湿盛证]在红晕的皮损处可见密集成簇的水疱,状如绿豆或黄豆大小,排列成带状,各群疱疹之间夹有正常皮肤,颜面较淡,疱壁松弛,4—6天后,疱液混浊溃破,并出现糜烂浸淫现象,自觉痒痛相兼。口不渴,胃脘胀闷,不思饮食,舌淡体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健脾化湿,佐以清热解毒。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血瘀证]患处皮损大多消退,结痂脱落,但疼痛不止,或隐痛缠绵,咳嗽或动则加重,伴心烦、夜寐不安,舌质紫暗,苔白,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成药、验方

1.症状轻微者,用龙胆泻肝丸,每次6g,1日2次吞服;或苦胆草片,每次4片,工日3次口服;亦可用板蓝根或大青叶30g煎汤代茶饮。

2.当归研成细末,每次lg,儿童减半,4—6小时口服工次,服药后能止痛,3—4天后可结痂,或用当归浸膏片(成药)每次4—5片,1日3次口服,可活血止痛。

3.牛黄解毒片。每次3g,1日3次口服;或板蓝根冲剂,每次lOg,工日3次口服。

外治法

1.水疱未破者,可选用下列各方:①雄冰酒:雄黄5g,冰片0。5g,白酒lOOml,振荡后直接涂于患处;②雄倍散:雄黄、五倍子、胡黄连、枯矾各等份,研细末,茶水调涂患处,每日1'--2次;③石灰酒:石灰粉40g,甘油20ml,50%酒精70ml,摇匀后涂于患处,每日3—4次,涂后即结干痂,痂脱即愈;④以桑螵蛸适量,放文火上烧焦,研细末,加麻油适量调匀,涂患处,每日3—4次。

2.水疱疹红赤者,外涂玉露膏;水疱溃破糜烂者,外敷金黄膏;若有坏死,脓腐未脱者,酌用九一丹掺在黄连膏上分块贴敷。  

3.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刺之出血,以减轻胀痛。

图片

下面介绍一下一个名老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屡试屡效方。

带状疱疹--金牛解毒汤(李子质方)

【组成】金钱草60g,牛蒡子10g,荆芥10g,黄连3g,赤芍10g,黄芩6g,牡丹皮10g,连翘12g,栀子10g,金银花15g,重楼10g,生地黄12g,蒲公英15g,黄柏5g,甘草6g。

【功效应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带状疱疹,各种疮疖。

【方解】带状疱疹好发于春季,多因肝火妄动,湿热内蕴所致。本方重用金钱草泻肝清热,利尿除湿;牛蒡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重楼清热解毒;黄芩、黄连、黄柏、山栀清热泻火;牡丹皮、生地黄、赤芍活血凉血化瘀止疼;荆芥疏表;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


【验案】 崔某,男,65岁。1992年2月10日前来就诊。自述1周前,左胸部突起水疱,蔓延至胁背,灼热刺痛,坐卧不安,服用他药均未见效。查:左胸胁背有簇状红色绿豆大小水疱,成一带状,疱渣浑浊,与血痂相间。小便色黄,大便正常,脉弦有力。辨证本病位在胸胁,发于春季,证属肝火妄动,湿热内蕴所致。灼热者为肝火妄动之表现,疱液浑浊不清,是湿邪化热之征象,痛如针刺。乃邪毒入于血分之故。治当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用自拟金牛解毒汤:金钱草6g,牛蒡子10g,荆芥10g,黄连3g,赤芍10g,黄芩6g,牡丹皮10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连翘12g,重楼10g,黄柏5g,栀子10g,生地黄12g,甘草6g。4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外治海金砂30g,清油调涂患处,日换1次。二诊2月14日。服上药后,疱疹开始干缩,皮色转正,疼痛大减。但仍口苦、舌红、脉弦。以原方加当归、川芎益其养血之功,再加柴胡、薏苡仁以加强疏肝除湿之力。再服3剂,外治同上。药后痊愈。

【方源】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

点个,一起为健康加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