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入门:汉印是“证件照”,秦印是“生活照”

 攒菁堂 2021-07-10
我们大多数人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拍照片,如果是拍证件照,一定是坐得端端正正,因为这样才可能彰显端正之美;拍生活照时,往往不经意的抓拍能取得很不错的艺术效果,因为这些生活照中的人像是非端正的,是攲侧的,是动态十足的,是“活灵活现”的。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攲侧给人动感,保有势态之美。就像齐白石说秦诏版和权量文字是“纵横歪倒贵天真”。它不端正,才给人好玩的感觉,它不像《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一样一本正经,正襟危坐,它给人的感觉是舒服,是自然而然,我们看到的面目是生活中的人,是老友,不是去见上司、见领导。

图片

(诏版文字)
实际上,这就是艺术中所谓的“天趣之美”。
一个人的端正之态是暂时的,就好比我们拍证件照时会觉得拿捏,不自然,而生活中的动态状态(即攲侧状态)是永恒的,而且这些攲侧状态千差万别,仪态万方,就好像袁昂在他的书法理论著作《古今书评》中评价王羲之的书法:
“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图片

(袁昂评王羲之)
对,字要写得攲侧(歪斜)才好看,才会意态丰富,才会呈现自然的天趣之美。实际上,康有为不喜欢唐楷而喜欢魏碑的原因也在于此(当然,唐楷是另一种美,康不喜欢,不代表我们就不能喜欢)。
回到篆刻,这里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汉印如证件照,大方端正,厚朴稳健;战国玺和秦印如抓拍的生活照,天趣横流、姿态万千。比如我们的秦印作业的第27方,就是这方“和众”:

图片

(秦印:和众)
在全印之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端正的笔画,更不用谈一个字的端正了。
在这方印中,“和”字在上面一格,整个字轻微偏右,但整个字不管是“口”部还是“禾”部,均向左倾斜;与之相配合的是“众”字的重心也随之进行了向左下方的轻移:1、它在下面一格中,整个字都更靠左了;2、“众”字的下面三个“人”部,在靠左的字中更加向左偏移了。
总之,整方印,印面中的两个字简直都是在打“醉拳”,姿态摇曳,组合在一起却重心安稳;又像一个人在跳舞,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串曼妙姿态的组合。

图片

(少林醉棍)
我们可以回头看一下汉印里这两个字的篆法,像这样攲侧歪斜的篆法,在汉印里是不可能出现的,汉印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本正经的,是端庄大方的,像证件照,秩序无处不在,理智无处不在。

图片

(和众两个字在汉印中的篆法)
秦印很“活”,原因在于这种攲侧,但这并不是说秦印的这种攲侧可以用于任何的印式中去,秦印之所以敢这样“纵横歪倒”千姿百态的攲侧,是因为秦印有“日”字格、“田”字格的存在,这种界格大大规整了篆法,团聚了印面,为印面的安稳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如果把界格去掉,这方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如图:

图片

(失去界格的“和众”)
没有了界格,这方印完全变成了依靠红色印面划定的界限内的两个攲斜的字,谈不上章法了,它的印章属性失去了大半,只剩下两个潦草的字了。
也就是说,我们在刻秦印印式的作品时,完全可以把界格内的字刻得攲侧歪斜,保留足够的动态,因为,它最终可以获得“日”字或“田”字界格的支撑,获得团聚与稳定,从而形成对立统一。如果是其他印式,则不能用“攲斜”的方法去寻找“天趣”,去寻找“活”。
实际上,秦人加上界格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并不规整的文字获得秩序,这是理性的结果,是成熟的象征,待到汉人将文字完全规整为缪篆之后,界格便消失了,因为字法、篆法的成熟,汉印的章法也随之同时发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