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阶段可以分为: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 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 15岁~17、18岁)。
在我国,小学基本上是处于童年期,初中基本上是处于少年期、高中基本上是处于青年初期。因此,我们侧重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制订相应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小学阶段是对儿童来说是一个特殊阶段,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期儿童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化上,他们刚刚开始步入学校,需要接受正规教育和系统的学习,并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和学校管理;在认知能力上,他们开始掌握规范的、书面的语言,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的思维;在人际交往上,他们开始有同学、集体的观念,并参与集体活动,开展一些有意识的人际交往活动。
针对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
②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良好的人际意识和行为习惯;
③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自觉性,逐步提高他们的分析、思维的能力;
④培养他们开朗、自信、诚实、合群、乐学、自立的良好个性。
二、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与心理逐步发展和成熟,这时期学生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初中生开始出现青春期的躁动,开始有对异性产生朦胧感,有向往异性的行为倾向;在个性上逐渐发展成熟,但不稳定,且容易出现两极分化( 如情感丰富且脆弱,个性不稳定;遇到挫折容易出现自闭心理,爱好易于转移,个体易于烦躁) ;在人际交往上,不爱交友,不愿与父母沟通;在自我认识上,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自我评价不全面,存在“自我中心”的意识强与社会适应能力弱之间的心理矛盾。这个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容易出现问题的危险时期。
针对这个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②帮助学生提高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③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及对自我与对外界的评价能力,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
⑤培养初中生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
三、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进入高中阶段,青少年在个性特征上表现出情绪渐趋稳定,意志逐步形成,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逐步增强,自信心和思维能力增强,接近成人水平,并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人际交往上,交往面较广泛,存在与朋友、异性和父母交往的意识。在学业上,压力大,面临升学与择业的双重压力。在自我意识上,自我意识较强,自我控制能力增强,面临自我发展的问题。
针对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升学的压力,减少学习、升学和考试的心理负担;
②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或就业问题,培养学生具备选择专业或职业的能力,具备克服升学就业压力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更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勇于去面对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世界及自我发展等问题;
⑤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情感,完善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中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科学的制定和实施心理辅导计划,切不可照葫芦画瓢,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