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错换人生28年:遗传与环境,哪个更重要?心理学家给出了准确回答

 谢耳朵馆长 2021-07-1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错换人生”事件,近日又再次因为已故姚策的妻子熊磊,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在人们对此事件的讨论里,关于遗传与环境哪个对人的影响更重要,一度让广大网友争论得不可开交。
持遗传决定论的人认为,杜新枝存在恶意调换他人健康孩子的极大可能,为了一己私欲罔顾他人权益,而作为杜新枝的亲生孩子,姚策完美的遗传了生母的自私,对于养育他长大的家庭,对为了救他散尽钱财的养母,临终的表现尽显薄情寡义。
反观郭威虽自小生活贫寒,但为人处世行事作风中处处透露着善良的秉性。因此他们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后天的教育并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基因。
持环境决定论的人则认为,教育是决定因素,无论一个人出身如何,只要教育得当都可以将其训练成他想成为的那种人。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说:
“给我一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者强盗。”
也就是说姚策的自私是许敏长久以来溺爱的结果,是教育失败的结果。
虽然许敏性情善良,但她太过于宠爱孩子,导致姚策形成了完全的自我中心主义,将许敏给予他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所以他自私冷漠不知感恩。
客观地说,这两种观点都正确,但不完全正确。遗传决定论否认了后天教育的意义,有失偏颇;而教育决定论,又忽视了遗传环境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其实遗传和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不是简单地相加或者相减,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先天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上限,而环境和教育则决定了实际所能达到的高度;遗传基因越强,教育能够获得的优良结果越好。
蒙台·梭利认为每一个初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都带着某种性格底色,这是先天遗传;而教育者若能够用心观察,合理正确地引导,那么这个孩子的潜能就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这是后天教育,这两者结合得越精益,孩子所能达成的成就就越高。
遗传决定一个人原本是什么样,而教育则决定了一个孩子可以是什么样。今天我们不谈医学、科学上罕见的特例,就说说普罗大众。对我们大多数基因大同小异的普通人来说,后天教育相当于一次重生,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根基。
张桂梅想必大家都熟悉,她创办的女子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那些孩子无一不性情善良、成绩优异。
可是那些孩子能有什么优质的基因,父母皆是无文化无背景的工人农民,不少甚至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如果仅从遗传决定论下决定,这些孩子的命运应该是步入父母后尘,成为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者靠出卖苦力生活的底层人民。
可是接受教育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让她们认识到了生命只要自强不息,就可以有无限可能。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而思维模式一旦改变,考虑问题的思路和个人的言行举止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变化。
《风雨哈佛路》里的莉丝,出生在美国贫民窟,父亲因贩毒入狱,母亲是个瘾君子。若按照遗传决定论的逻辑推理,那么成年以后的莉丝应该同样也成为一个没有工作、整日沉迷于毒品、毫无责任感的男人。
但莉丝没有,在一次次转折中她意识到了命运的残酷性,她明白了人必须自己站起来战斗,人生的凄苦才有可能改变,而不是整日抱怨逃避堕落。
她必须向命运抗争,而对她来说最有效的路径就是接受教育,读书。
莉丝最终突破了这一难关,她在两年时间内,学完了高中四年的课程,为了补上落下的课程,她经常在学校里挑灯读书到深夜。最终,一个常常流落街头的瘾君子之后,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遗传,确实很重要。但放眼观察周围的生活,很多人远远不需要拼基因、拼遗传;他主动或被动接受教育的程度,就依然决定了他人生的走向。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assey-Abernathy A. From oxytocin to health: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xtr rs53576, emo- tional stability,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Adapt Human Behav Physiol 2017; 3(3):212–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