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会如此焦虑

 新用户27889083 2022-04-05

大局观修炼:如果你的孩子在最好的中学成绩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而在一般的中学能名列前茅,你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哪个学校?如果你想和我一起修炼大局观,不妨先花半分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再看正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

我会告诉大家,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完全靠后天的教育,先天的遗传同等地重要。即使在后天的教育中,孩子在同龄人之间的相互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家庭环境是很重要,但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我会给大家提个建议,做为父母,你能够为孩子的教育提供的最好的帮助是什么。这篇文章是写给无数焦虑的父母的,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

错误理论:好孩子是父母教育出来的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孩子该上幼儿园的,找不到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的规则变来变去,越变越怪异。“中考”之后,孩子就进入了上学期间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他们开始准备高考,家长也要陪着提心吊胆。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中国的大学又怎么样呢?问问在学校的孩子们就知道了。要不要送孩子去学奥数呢?要不要让他们学钢琴呢?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呢? 

不当父母,不知道父母的辛苦。在激烈的竞争中,需要拼搏的不仅仅是孩子,也要搭上父母。作为一名父亲,我和大家一样焦虑。但在焦虑之余,让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会如此焦虑。

我们之所以如此焦虑,是因为我们都相信一个流行的观点。人们都说,好孩子是父母教育出来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肯定是你们当父母的过错,谁让你们不重视教育,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呢。换一个角度讲,只要你用心去教,你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你想让他或她成为的那个样子。你想让孩子上哈佛?赶紧买本《哈佛女孩》,你想让你的孩子成科学家?赶紧把他们送到奥数班。

快,快,要不就来不及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我要告诉你的是,如果把如今流行的育儿理论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就能看出这是一种多么荒诞的观点。

在传统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最大职责是把他们养大,吃饱穿暖,但怎么教育他们,那不是父母的责任。过去的家庭里,孩子不止一个,常常是哥哥姐姐来带弟弟妹妹,父母只负责挣钱养家。

在过去的英国贵族家庭,父母是不能教育孩子的,孩子小的时候由保姆照顾,八岁之后就送到寄宿学校,放假的时候才回家一趟。孩子几乎没有什么和父母长期厮守的机会,但就这么着,长到18岁,这孩子就可以进入社会了。

非洲部落有一句谚语:“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孩子们和孩子们玩耍,孩子们到别人家串门,这些社交的经验,对他们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贾杰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他的新书《昨日的世界》(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中谈到,现代社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向传统社会学习。如果说在公共卫生、防范传染病等方面现代社会要更加先进,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现代社会可能比传统社会还要更加蒙昧。

流行的观念

我们再从理论上探讨一下孩子的教育。一个人的成长是由什么决定的?简单地讲,一是先天的遗传,二是后天的环境,缺一不可。但不同的学说有各自的侧重。如果认为遗传因素更重要,则是“自然假说”(Nature assumption),如果认为环境因素更重要,则是“养成假说”(Nurture assumption)。

我们现在流行的观念更接近“养成假说”。按照这种假说,后天的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的意义因此被无限夸大。

这一观点的隐含假设是,孩子出生之后,就是一张“白板”,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为什么“遗传假说”受到冷落呢?这里面有政治因素。著名心理学家平克(Steven Pinker)在《白板》(The Blank Slate)一书中谈到,生物学,尤其是进化论曾经被像希特勒这样的一帮狂人们滥用。希特勒鼓吹雅利安人才是血统最纯正的,其他种族都是劣等种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谈论基因的作用成了一个禁忌。

只有坚持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才是政治正确的。只要谈到遗传、种族,似乎就是要鼓吹“命定论”或“种族主义”。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局面:如果你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是唯一重要的,这明明是一种极端的观点,但却被当做中庸的主流。如果你认为先天的遗传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明明是一种中庸的观点,却被当做极端的异见。

自私的基因

最近,才有一些科学家敢于站出来,强调基因、遗传、种族的影响。比如,生物学家道金斯曾经写过一本极有争议的书《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但书名极有争议。很多人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他要鼓吹“性恶论”。不,他不是说人生来是自私的。他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的很多行为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在服从基因的指令。一个更贴切的书名或许可以叫:《我们都是基因的仆人》。

你不需要读这些科学家的书,就能感受到基因的力量。难道你没有在看着孩子玩耍的时候,心中不禁惊叹:他或她多么地像我啊。看到孩子高兴或是不高兴的时候,勤快或是不勤快的时候,听话或是不听话的时候,有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如果换成是年少的你,你会和他或她一模一样。 

心理学家在过去数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与人智力或性格上的差异,至少有一半左右,是由基因决定的。注意,我们无法直接测量人的性格或智力有多少来自基因的影响,这个结论强调的是所能观察到的人与人之间在性格或智力上的差异,有50%是受到基因影响的。

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细节和数字,不妨用案例,以便有更直观的感受。心理学家喜欢研究双胞胎,因为这样能够更快地进行比较,到底是基因的影响大,还是环境的影响大。

如果环境的影响大,那么,如果一对双胞胎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性格应该有很大的差异。但心理学家的追踪研究发现,如果一对双胞胎,刚出生就被分开,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性格还会非常一样。有些家庭里有亲生孩子和养子,他们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但亲生孩子和养子之间的差异,几乎和大街上随便抓到的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一样大。这说明基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事实上,我们能不能长寿、会不会发胖、是不是容易近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和遗传有关系的。先天因素非常重要。

当然了,遗传因素并不能决定一切。环境因素也是很重要的。那如果我们把握了环境因素,不是还有很大的机会影响孩子的命运吗?

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更重要

环境确实很重要,但最重要的不是家庭环境。

一位特立独行的心理学家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写过一本书《养成假说》(The Nurture Assumption)。她在这本书中指出,在决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环境中,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重要得多。观察移民家庭,我们会发现,很多移民讲本地语言并不流利,但他们的孩子却能讲一口标准的本地语言。

孩子们是跟父母学得更多,还是跟同龄人学得更多?

孩子们知道,听家长的话是没有用的,他们早晚要出来混,混得好不好,不在于家长满意不满意,而在于同龄人接受不接受。一到自己的世界中,孩子们就会自动地找到自己的角色: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追随者,有人是社交明星,有人是宅男宅女。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仿佛是预装了两套操作系统,他们会自动地在两套操作系统之间切换。家长管得严,在家自然听父母的话,但一到了学校,那言行举止就得遵守孩子间的社会规范了。那是孩子们自己的世界:作为家长,你再上心,再有能耐,也钻不进去,帮不了孩子。

流行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好家长造就好孩子。

且慢,第一,这些研究确实发现了家长行为和孩子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我们怎么能够证明这背后的确有因果关系呢?即便是有因果性,会不会反而是好孩子造就好家长呢?嘴甜的孩子自然得到父母的更多疼爱,不听话的孩子自然会让家长更烦躁着急。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长的反应各异。谁是因,谁是果?

第二,这些研究其实仅仅证明了,家长的行为和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家长真的知道孩子在外边究竟怎么样吗?难道这样的例子还少:家里的小霸王,到了学校里反而是个受气包,家里的闷葫芦,到了同学那里却神采飞扬。

在这种流行的教育理念灌输下,我们变成了最焦虑的父母。教育孩子本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如今则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父母几乎要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却看不到一点成就。美国记者塞妮尔(Jennifer Senior)在一本新书中感叹,教育孩子成了一件“有乐无趣”(All joy and no fun)的差事。

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应该对孩子撒手不管吗?当然不是。孩子是你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理当得到你的爱。但是,你爱你的丈夫或妻子的时候,你爱你的父母的时候,可曾想过要“教育”他们,“改造”他们?如果不能“教育”他们,“改造”他们,难道你就会不再爱他们?内心深处,你难道真的想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而非孩子的本来性情,来“改造”自己的孩子?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都去支持“基因工程”,以后就像订午餐一样,预订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孩子”,岂非最好?

作为父母,你能做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的最好的,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孟母三迁,就是做父母的榜样。当然,什么是适宜的环境,应该主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

很多父母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学校不一定是最适宜你的孩子的学校。在汪洋大海中当一条自卑的小鱼,还是在小池塘中当一条神气的大鱼?在一个人人都是“牛孩儿”的环境里,你的孩子如果不够聪明上进,他会处处遭白眼。同样,在一个全部都是乡下孩子的环境里,如果只有你的孩子是城里来的,他也会被人嘲笑。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孩子的环境,让他或她能够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不会感到紧张,不会受到歧视,才是最佳的选择。想做这样的选择,要趁早,等到孩子大了,做父母的就基本上无法影响他们交什么样的朋友了。

作为父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我们还能做的就是放弃作为父母的“负疚感”。孩子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孩子是上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母亲是专门在家带孩子还是出去工作,孩子是一岁的时候学会说话还是一岁十个月学会说话,到上小学之前会背乘法口诀表还是不会背乘法口诀表,孩子考试考了一回第一,或是考试考了一次不及格,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焦虑的父母,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你的生活也需要时间。

试试看,能不能把你一颗焦虑的心轻轻地放下,去体会那种只用眼光欣赏,不去动手改造,只提供鼓励和支持,不强加压迫和重负的父母之爱。

你没有必要费心跟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的父母,没有人比你更知道,你是爱他们的。血脉中绵绵不断静静流淌的就是你对他们的爱,即使别人看不到,即使孩子没感觉。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暂住的客人,总有一天,他们会离开我们。趁着他们还在,让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日子。

你会在睡前给小宝贝讲一个童话故事,那只是因为你想要体会这种互相依偎的美妙时光,跟他或她的大脑发育或情商教育,一点关系都没有。 

大局观点评

1.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这个时代的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承受了过多的压力,这样的后果对父母和孩子都未必有利。

2.孩子的成长首先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其次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虽然重要,但不如孩子同龄人之间的交往重要。

3.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的最好的帮助,可能是在他们年龄较小的时候,为他们找到适宜的社交环境,找到一批和他们在各方面相差不大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在相互交往中锻炼自己。

注:本文为转载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