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九连城跨过鸭绿江---大明万历年间援朝御倭

 关东老圃 2021-07-12

从九连城跨过鸭绿江——大明万历年间援朝御倭之历史

  (2015-10-03 20:26:22)

转载





从九连城跨过鸭绿江——大明万历年间援朝御倭之历史

 就在大明都御使王之诰于嘉靖四十三年登马耳山巡边并写诗以纪。二十八年后的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或许诗人看到,或许诗人(已经做古)未看到,但是大明廷援朝的举动乃历史事实,亦应验了此诗些许之干系。时在邻国遭受倭寇侵略最危难时刻,明皇帝派出正义之师跨过鸭绿江出国征战。将士伤亡,经济受损,全然不考虑。援助朝鲜,是第一要务,体现了中朝之友谊,最终打败倭寇,将倭寇赶出朝鲜的动机是无私的。体现了吾朝恩德礼义,泽东邻邦之真情厚谊,颂扬了一段中朝友谊的传统佳话。

 王之诰于嘉靖四十三年在马耳山写诗,讲的是嘉靖四十年浙江御倭寇战斗,并且全部肃清在浙江的倭寇的胜利。因而王都御使触景生情,产生丰富之联想。东南沿海浙江御倭胜利,而眼前的黄海北端边海防的防御断不可忽视;

 万历二十年日本由海盗式的倭寇已经演变成海军,陆军兼容。做了多年准备的日人以十七万陆军和三、四万海军的兵力于釜山登陆,大举侵略朝鲜。朝鲜国王派遣的军队抵抗不能,一路败北,国王也弃京城而北撤至边境鸭绿江畔的义州城避难。对岸在国家危在旦夕,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鲜人想到了近邻鸭绿江右岸九连城驿站,立即派使船渡江登岸九连城求救于大明。鲜人心急如焚,如泣如诉,渴望明廷出兵帮助除倭患,挽救自己的国家。

 万历二十二年正月,朝鲜王李昖派使臣金晬等到明廷进献土特产品,向明神宗皇帝感谢救助之恩。金晬等官员面对明朝官员涕泪俱下,备述倭寇残杀朝鲜沿海六万余人的凄惨情景。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针对日本倭寇侵略朝鲜的严重情况,朝廷决定于辽东镇九连城之侧,再增筑新城,扩充屯兵之所。九月庚申于“九联故址新筑一城”《明神宗实录》。《明史》兵志三也载:“而金(州)、复(州)、海(州)、盖(州)诸军皆任防海,三岔(口)以东,九联城外创镇江城,设游击,统兵千七百,哨海上,北与宽奠参将陆营相接,共计凡七镇,而守备、把总、分守、巡徼会哨者不下数百员。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盖遭倭甚毒,故设防亦最密云。”可见明廷时防倭设防,密布城堡,镇江城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丹东市文化局原文管办主任任鸿魁先生在其著的《丹东史迹》中描述,据考古考察,镇江城大体呈方城:“周长一千零四十米,占地约七万平方米。朝廷大量调兵遣将进驻中朝边境镇江城,镇守东边要塞,卫戍江海安全,以加强备御倭患之能力。

 关于城名的用意,取其边要形胜,主山为镇(城背依镇东山),重兵戍守,城之以卫,进而成为边海防要地。因二城极近,所以将九连城、镇江城冠以新名,统称为《镇江城》。与此同时各地军兵源源不断涌入,使镇江城难以容下,不得不另在与之相邻的安佃堡(遗址位于今振安区九连城镇套外村土城子)驻满军队,以防止对岸之不测。一时间镇江城及周围城堡,呈现车辚辚,马萧萧,一片大战来临之景象。

 是年(1592年)七月,神宗皇帝颁诏,拒倭贼于海东,拯朝鲜于水火,同仇敌忾,威震四海,凯旋荣归。明廷始遣将出兵,以游击史儒等率卒跨过鸭绿江至平壤,打击倭寇,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兵援之,仅以身免,中朝震动。是年十二月,明廷又遣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子)为东征提督,率四万三千名援军,在鸭绿江畔镇江城(今九连城处)集结、做好充分准备后,在此跨过鸭绿江与朝鲜军队组成联军。翌年正月,如松督诸将近战,大捷于平壤,将日军从占据半年之久的平壤一直打到南部海岸。但是入侵日军并未渡海返回日本,而是停留在从蔚山西生浦到巨济的沿海地区,企图卷土重来。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一月,日军在朝鲜南海岸再次登陆。十一月十八日朝鲜将领李舜臣战死,继而明朝将领邓子龙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但是两国军队依然顽强共同围剿歼灭敌人。在经历了七年浴血奋战后,终于取得了抗倭战争的巨大胜利。由是而知,镇江城乃明朝防倭患未雨绸缪,加强边海防建设重要一策之产物,也是时明廷于丹东地区建筑的最重要的军事城堡。迄至清代,清人因忌讳“镇”字有镇压、震慑、歧视女真人之意,故将镇江城改回历史旧名,仍曰九连城;使这一古地域城名延至今日,这是后话。

参考书目:

《明史》

《辽东志》

《全辽志》

《丹东史迹》

《辽海丛书》

 2013.7.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