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93期】 762 蒋泽汉--《岁月如歌(五)》

 三线建设文化 2021-07-12


岁月如歌
(五)

游游东按
   此文是蒋泽汉同志为七六二厂建厂50周年而作。他和吕丽在马勺沟生活工作20年的点点滴滴,曾经陆续写过,那是一段三线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艰苦奋斗的缩影;前些时, 他又集中整理真切地奉献给大家分享。

   回顾在马勺沟(762厂)的岁月(1966—1985)

七.马勺沟的蹉跎岁月

 马勺沟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当我们满腔热情支援三线来到这里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个克山病多发地区。几年后,厂里的职工和家属中不少人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心慌气短胸闷心悸,心率不齐乏力腹胀等不良反应,体检时发现不少人肝功能异常心脏扩大。这曾一度引起全厂职工极大恐慌,给厂领导也带来很大压力。其实,工厂周边的村民身患大骨节病螺蜾腿的极多,青壮年时就失去了年劳动力。个别村子的村民曾经发生过莫名其妙地口吐黄水后突然死亡的现象,这是我们节假日去村民家买鸡买鸡蛋聊天才知道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一些在沟里有明显症状的人出差或探亲在外呆一段时间再回到沟里症状就消失了,这就说明马勺沟的水土的确有问题。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得知克山病最先发现于我国的黑龙江省克山县而得名,该病是由于当地水土中缺少硒  镁 钼 锌等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当地的粮食蔬菜致使体内缺乏这些微量元素造成的。资料公布了克山病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在我国分布于从黑龙江经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的一条狭长地带,海拔为200米至1200米的地区。马勺沟海拔900多米,恰好落在这个恶劣的自然环境地带。陕北地区活条件艰苦营养不良造成我厂职工和家属中地方性疾病频发。为了与地方病作斗争,厂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家属区修建储水箱从百里之外的三原富平拉回水来供职工和家属饮用;从关中平原采购蔬菜西瓜等副食品;从汉中采购大批大米供应职工家属和食堂;为防止大脖子病厂里委派陈增培同志去天津采购有碘海盐供应给职工。这样职工的身心健康有了保障恐慌情绪得以缓和,生产生活方能正常运转。

 厂领导尽了极大的努力仍无法根本消除地方病的侵袭,各种疾病时有发生,许多职工为了保护下一代的健康纷纷将子女送回家乡寄养。我的两个女儿也送回上海硬着头皮交给年逾七旬的爷爷奶奶照看,真是太无奈了,这一困境直到1985年我和吕 丽调回上海后才得以解决。

 正是地方病的威胁762厂不可能在马勺沟继续呆下去,电子工业部和国家计委批准我厂从地方病区迁出。1984年762厂与秦川拖拉机厂咸阳彩色电视机厂合并,利用原秦川拖拉机厂的厂房场地组建新的《陕西广播电视设备厂》,整体搬迁到咸阳茂陵。七六二厂20年的年轻生命至此结束。

 二十年,七六二厂全厂职工齐心协力设计研制出我国最大功率2000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长河四号大功率长波发射机;1.6千瓦军用短波发射机等。中波广播发射机形成了系列产品,为广播事业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装备,有些产品还支援了第三世界友好国家。我厂还参与了第四机械工业部组织的彩色电视机科技攻关,为日后电视机的设计研制和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1年我厂开发生产的12英寸《金凤》牌黑白电视机成为本地区风靡一时的紧俏商品。这段时间我厂还研制出14英寸和20英寸两种型号的彩色电视机样机,从而积累了技术培养了人才,为日后搬迁咸阳跻身彩色电视机行业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十年,马勺沟人奋发图强技术不断提高,产品年年创新,生产蒸蒸日上。累计上缴国家利润3000余万元。这就是马勺沟精神结出硕果。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自豪地说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

八.难忘的情怀

  2013年10月3日至6日我和倪协明又一次踏上咸阳茂陵这块土地,满怀深情寻访马勺沟。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地方,离别二十八年来我们一直在怀念这块留下我们青春足迹的地方。

 在咸阳期间受到陕西如意广播电视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增盟董事长的热情接待,徐雪舲 刘双来 王新春 叶仁孝 刘守城等几位老同事为我们的寻访活动作了精心的安排。这次相聚我们见到了分别二十多年的老师傅卢于治 李后治 纪爱民 高殿祥 刘少温 修桂兰 侯 忠 刘 广 刘忠林。。。等,这些能工巧匠为七六二厂创造过无数奇迹。我们这些技术人员能在产品设计上有所作为,很多时候都是从他们的智慧中获取能量分不开的。这次回到咸阳见到这么多健在的老师傅感到格外高兴和亲切。这次还见到过去在技术部门一起共事的老同事高祖鲁 蔡  凯 王贯牛。。。等,虽都年事已高但身体都还不错,走起路来步履轻盈值得庆幸。见到龚协亨 宁崇蕴联想起我们四个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福建田736(甲)工作的岁月,大家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亲如兄弟的情形仍历历在目。老宁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吉林蛟河6895(1)调机时的战友,他在这两个工地工作时间最长每个工程都坚持到项目结束,老友相逢格外亲切。趁这次来咸阳的机会我和倪协明与几位老同事一起拜访了杜敬德 王珍妮夫妇,刘春生 邓淑范夫妇,历复直 孟 艳夫妇,孙盛学 修桂兰夫妇,陈瑞峰 王月红夫妇,史正齐 汪秀卿夫妇和张德忠等;我们在家属区还见到了杜天斌 景兰花 杨 真 张 凌 张绪洋 等一些老同事。宋兴贤同志去世不久,我们专程去他家看望了老同事李月英。见到他们一个个精神状态都挺好,患病的老同事身体状况恢复也不错,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10月4日上午我们一行二十余人乘坐大巴从咸阳前往马勺沟,沿途景象让我大为吃惊。记得1966年6月30日跟车第一次从西安去铜川,公路坑坑洼洼汽车颠簸尘土飞扬,当时走了七八个小时。而今高速公路林荫夹道,两个来小时就到达马勺沟,过去的黄土高坡现已是漫山树木郁郁葱葱。走马樑上的农户都已迁下山来住进了漆水河旁公路两边的新农村,凭借公路繁忙的客货两运,昔日的农民开起了汽车修配店 ,旅馆 ,农家乐饭馆,日子也一天天富裕起来,过去的穷山沟从此换了人间。汽车开进马勺沟停靠在原厂区大门前的一块空地上,大门依然如故,但已失去了过去的喧闹显出几分凄凉。我们从大门口一直走到桃花村,沿途拍照留念。厂房大多破难不堪有的已是断垣残壁。比较完好的还有原计划科 供应科 总师室砖窑洞二层小楼;行政办公楼;技术科办公楼和三号四号厂房。尔后 我们寻访了《河北》家属区,当我走在去家属区的坡道上想起了1966年7月1日到达马勺沟吃第一顿饭的情景,灶房搭建在路旁的土窑洞里,露天就是食堂。马成龙大师傅炒的芹菜炒猪肝味道极好,每份一大碗1毛2分钱,比北京761厂食堂便宜不少。帮厨的有邢宝岱 周学荣等女同志,所有人捧着碗在露天就餐边吃边聊热闹非凡气氛真好。条件虽然艰苦,马勺沟人总是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勇往直前,奔向胜利的彼岸。我们走遍了河北家属区的每一个角落,那里只有石窑洞 砖窑洞和卢于治住过的那幢四层楼保存得较完整。平房都拆光了,土窑洞都已破烂不堪,我们都在自己住过的地方拍照留念。几十年过去了,大家对故土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依然感情深厚,久久不愿离去。纸坊家属区大部分已被当地改造利用,我们只是匆匆浏览了一下。

 寻梦结束,刘守城同志带领我们去柳弯农家乐吃午饭,在那里品尝了当地的美味佳肴,酒足饭饱之后驶离漆水河 马勺沟返回咸阳,实现了一次向往已久的寻根之旅。

  七六二厂建厂50年了,期待着大家一起欢聚时再相会!

顺手放入朋友圈,没准您的朋友就需要!

▽三线文化遗产 |  Information 

2021

三线文化遗产

三线精神 永放光芒


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