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同样是《西厢记》,为什么看戏可以,看小说就大逆不道

 三个小布丁 2021-07-12
《红楼梦》读到第四十二回,回目标题是:“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馀香”,在这一回有这样一段情节: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是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哪里来的。”
宝钗之所以审黛玉,并且开玩笑说让她“跪下来”,原因是黛玉在昨日贾母宴大观园行酒令时说了不该说的话,显然,这错误犯得不轻,简直是大逆不道,需要“跪下来”听话了。
回忆一下,黛玉说了什么呢?
第一句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句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第二句是“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句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原话是“纱窗外定有红娘报”。也就是说,在《红楼梦》设定中,《牡丹亭》《西厢记》是禁书,是闺阁小姐不能读的读物。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
但是奇怪的是,伶人们唱这些戏曲是没有问题的,你看,第十八回,元妃点的戏里有《牡丹亭》的《离魂》,贾蔷让龄官唱《游园》《惊梦》二出,显然出自《牡丹亭》;第三十六回,宝玉去求龄官唱的《袅晴丝》,也出自《牡丹亭》;第四十三回给凤姐过生日,演出了《荆钗记》;到后面五十四回,荣府元宵夜宴,芳官唱了《牡丹亭》的《寻梦》,葵官唱了一出《西厢记》的《惠明下书》,甚至贾母还回忆说自己早年听过《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

(《红楼》里像黛玉的伶人)
问题来了:为什么梨香院的伶人们唱《牡丹亭》《西厢记》,整个荣国府乃至贾元春都听得津津有味,称赏不已,而林黛玉偷偷(为什么要偷偷)读了这些小说就犯了大错呢?
简言之:关于《西厢记》,为什么“看戏”可以,“看小说”就大逆不道?
很简单,这是闺阁礼教的要求,当时的闺阁礼教允许“听看”版的唱戏说书讲述才子佳人故事,却严格禁止“阅读”版的讲述才子佳人故事的传奇小说。可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二:
一、两种文学有文本上的差异。据傅谨的《戏曲美学》称:我国戏曲史上,自宋元以来,所谓的“戏曲”一直就包含两种范畴,一是舞台上动态表演的“场上剧”,一是以文字为表现媒介的“案头剧”,而形成了戏曲文学与戏曲表演之间特殊的分离现象。也就是说,戏曲文学和传奇小说文学是有文本差异的。
为了适应表演的需要,有些无法在舞台上演出的内容在“场上剧”的文本中剔除掉了,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即便是结合道白,也很难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直接“演”出来,但这些内容在“案头剧”中都可以完全保留。
当然,这其实大致就是“剧本”与“小说”的区别。

(共读《西厢》)
二、两种艺术形式欣赏者的审美重点不一样。因为“戏曲”在演出时,还有曲词之外的表演,还有背景音乐的“铿锵顿挫”(宝钗语),还有演员的唱腔与身段,实际上,欣赏者的审美重点在于音乐和演员的表演,欣赏者更在意表演者“如何唱”、“怎么唱”,而往往忽略了“唱什么”。
欣赏者在“看演员表演、身段、服饰,看舞台布置”,“听音乐节奏、演员唱腔,听道白、配音的声调”,而往往忽略了“戏文”本身所包含的意蕴。由此,戏文的内容往往成了附属性的东西而不被人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曲文中有关涉风化的内容,也会因为人们并不重视戏文而无伤大雅。更何况,戏曲舞台还要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曲文的内容必然削减,情节必然简化,某些不适合公开演出的私密场面也必然不会出现在戏曲表演中。

(《西厢记》剧照)
但小说却完全不同。小说的情节内容全靠文字,阅读欣赏者全靠阅读联想满足欣赏愉悦,以“激发想象,摇荡情思,其感染力可直透心灵深处,作用全在人心”(欧丽娟《大观红楼》第一卷387页)。也就是说,阅读小说,所有情节场面,全靠阅读者自己“脑补”出来,文字所描绘的任何场面都会精彩浮现在读者脑海之中(包括一些私密场面)。
正是基于以上两条原因,《红楼梦》中所描述的闺阁礼教完全允许看“视听版”的《西厢记》戏曲演出,却严格禁止阅读“阅读版”的《西厢记》传奇小说。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整部《红楼梦》中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边是严格禁止宝玉、黛玉这些少男少女们读《西厢记》这些传奇杂书,一边是在戏台之下,众人看《西厢记》的戏曲演出看得津津有味。

(宝钗与黛玉)
只有这样,宝钗责怪黛玉的理由才会成立,作为一个“千金小姐”,一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是不能看这些书的,自然也就不会记得那些词句。不过,宝钗并没有揪住黛玉这点小错不放,因为她自己“也是个淘气的,”她从小也“偷背着人”看这些不“正经”的书。
是啊,不然,她怎么能听出黛玉的错呢?显然,她也是提前就“犯过错”了。也因为有了这一回的这段“交心”对话,黛玉放下了对宝钗的戒备之心,肯接受宝钗替她拢头发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