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释义: (1)伯牛:即冉耕,字伯牛。 (2)牖:音yǒu,窗户。 (3)亡:失也。《家语》:楚人亡弓,楚人得之。之,代词,代指伯牛。 (4)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 (5)忧:其繁体字本意是愁闷、发愁,这里引申指使人忧愁之事。 译文: 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拉着他的手说:“失去你,这是注定了(事)啊。这样的人也会得这样的病!这样的人也会得这样的病!” 孔子说:“颜回可以称得上'贤’啊!用粗陋的竹器吃饭,用瓢来喝水,还住在非常简陋的房子里面。人们都不能忍受的(这样令人)忧愁(的事),颜回却乐在其中。颜回可以称得上贤啊!” 解读: 从《雍也》的开头看,这是在讲领导的德行。那么为什么要插一句“伯牛之疾”的故事在这里呢?我们理解它还是要从德行方面来。伯牛在孔子弟子中德行第三,那么可以说他的德行很好了,但是即使这么好德行的伯牛依然会生病,这里是取其象征意义:再好的德行依然会出现亏损,这是规律。所以,这里是对上文的回应,特别是“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的回应。没有人能做到至纯,我们只能向往美好,尽量做到最好。至于做不做得到,能不能做到,后面还会回答。 这里很多人会以为孔子是不是太冷血了。都不敢进屋看望,还说风凉话——注定要失去你。我们说理解需要特定的语境。这么一句单独的话是不能制造一种完整的语境的。事实上,我们去看望人也不可能只说一句话吧。即使是古时候的皇帝去作秀也不会这样,更不用说,伯牛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了。这句话只是单独用在这里,明显有其引申意义,即我上面的理解。 我们要明白的道理就是——一个人的德行不可能永远处于圆满状态。这是规律。所以,孔子感叹到“命矣夫”!那么,人修德行既然有这样的规律,我们是不是不修德行了?那肯定不是的。不可为而为之是孔子的态度。下文其实也给了我们行为的标准。我们要采取的态度就是颜回的态度,“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贤人应该有的生活态度,也是处事的态度。 颜回的物质生活是贫困的,但是他在这种贫困中找到了乐——取得精神满足。我们要学习的也是这种精神的满足,而不是甘于贫困。当然,如果你已经处于贫困中,也不是你应当处于贫困的理由。 颜回的乐不仅是德行之一,也是德行的表现之一。 这里另外说一点。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对人自身自然性的规范。这个规范是痛苦的,是明知不可能完全实现依然要进行的。这就是文明的本质。所以,孔子的学说是人类文明的规律的。如果像美国那么做,就不是真文明而是伪文明。明面上发明了一套文明,看起来也确实美好,但是它实际上却不按照这种文明规范做事,而是按照自然性做事。所以,我始终认为西方文明(特别是美国、澳大利亚)是伪文明,是不合法的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