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感于范雨素

 弘原文化 2021-07-13

范雨素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一个只有小学学历,在京城当育儿嫂的打工者,用她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震惊感动了很多人,当然也包括我。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有些心惊的开篇之句,一下子就吸引了人的眼球。而如此精彩甚至绝妙的语言,常常出其不意地呈现,有时令人会心一笑,有时却令人倍感辛酸。

贫困出身的不幸,处于底层生存的卑微,并没有让她沉沦或者麻木,她依然有积极的价值观,还有理性的思考力与独特见解。

这一切源于她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源于她在阅读了大量的名著之后,开阔了视野,沐浴着书籍带来的精神清风,她不想再宥于那个坐井观天的穷乡僻壤了,她要走出来看看精彩的世界。

贫困出身的不幸,处于底层生存的卑微,并没有让她沉沦或者麻木,她依然有积极的价值观,还有理性的思考力与独特见解。

这一切源于她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源于她在阅读了大量的名著之后,开阔了视野,沐浴着书籍带来的精神清风,她不想再宥于那个坐井观天的穷乡僻壤了,她要走出来看看精彩的世界。

范雨素书稿

不过,精彩的世界并不都是美好,她遭受过家暴,女儿们无法正常读书。她冷眼旁观了富豪如夫人伏地求生、毫无尊严的生活,她感受了教育部门对打工者教育的不作为,她目睹了京郊农民的暴发心态与炫富行为。透过那些时而诙谐,时而嘲讽,时而充满对社会的洞察,时而流露出对人生见解的文字,我们感受到了她文字背后的思想与力量,看到了她的幽默、乐观、自尊和悲悯,她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使她独立向上的人格熠熠生辉。

这可能是范雨素陡然大火的真正原因,人们才发现一个生活在如此底层的人,文章可以写的比我们好,甚至生活的态度也可以比我们更积极有力。

记得多年前,看过央视张越主持的一期《半边天》节目,她采访了一个生活在陕西农村叫刘小样的家庭妇女,外表普通贤惠,因为渴望外面的世界又无力解决,内心却常常翻江倒海。她只能通过穿一些色彩鲜艳的衣服,自言自语地说普通话,感觉到自己与外面的世界没有脱节,但她真的站在城市的街道边,看到走过的行人都那么时髦好看时,她居然难过地流下眼泪。对她来讲,电视里精彩的城市生活仿佛触手可达,却终是遥不可及。被道德与家庭捆绑,不想麻木生活却找不到出路的农妇刘小样,让人震动和悲伤。十几年后,范雨素横空出世,这个敢于选择自己命运,通过自身教育活出自我的独立的人,使人们悲伤的目光变成了钦佩和欣赏。

令我吃惊的是,范雨素从自己的经历中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她说:在一个人所受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对最重要。而受过多年学校教育的我,居然也早有这样的看法。对教育殊途同归的认识说明了什么呢?这似乎还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通过她的文章,我还知道了一个叫皮村的地方,这是一个打工者聚集的村子,就像许多艺术家喜欢扎堆生活在京郊的村子一样,只是民工村跟艺术村听起来的感觉却大不相同,前者的生活是红薯果腹,后者却可以喝咖啡度日。

最近却听到了个信息,为了让城市看起来更齐整,这些民工们勉强生存的环境可能也会消失。

无论未来发展战略如何调整,我从心底里希望,在皮村拥有安全感、追求梦想的范雨素们,能够继续在这个大都市的边缘地带生活,依然可以在摆脱贫穷的奋斗中愉悦地读书写字。

一个城市的美好图景不仅仅是建筑的宏伟与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对所有人的公正、关怀与包容。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眼里也充满希望,水泥世界的美丽才会柔软动人。

弘原特约作者:博雅秋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