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众妙之门的感悟,人人可说,人人可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肖庚泉易学 2021-07-13

道德经的开篇第一章,众妙之门,这个词语也在多种环境下被引用,很多情况放之四海而皆准。原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可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古文化流传下来,后人是根据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的追溯,汉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古人总以精炼的文字来表达很多复杂且抽象的人生哲理。所以在解释上,都是不能统一的,但是最根本的思想是相同的,好比树根是一样的,只是上面的分枝各有不同的延展方向。

这段话大概的意思就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说从无中观察天地自然奥妙,从有种探寻万物的踪迹本源。有和无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有和无都是深远且不易被发现的,是一切变化的本源。

这段话的主旨思想是说,一切可观,可看,可言表的事物都不能长久。只有那些不可观,不可看,不可言的事物才是永恒存在的,才能称为“道”。能讲出自己的具体特征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个说明本体与现象、语言、和现实的物质世界之间的差别。

这段话中有几层意思,第一,道是一些自然万物的运行法则,不以任何人或者其他事物的意志所左右的,无人能够改变。第二,道是永存的,这个永存既包括时间也包括空间。第三,道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它通过自己的属性来显示出来,没有万物,道就不存在。第四,万事万物的一切现象,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在变化的过程中向着自身对立面转化。第五,道不能被我们人的感官所感受到,但是人的思维可以去认识,如我们去发现一些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就是对事物的本源的一种认识过程。

所以在理解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道是一种无的状态,也是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源是无,但是能生出天地万物。这里所说的常无,是指永恒的无,与此对应的就是常有,是指永恒的有。我们以常无忘却自我的立场去探寻天地万事万物的产生与变化,有以常有包容万物的立场去观察万物未产生之前的迹象规律。

道会以万事万物的产生运动发展规律提现其表象,对这些本源的探索谓之为玄,这个玄有深奥不可言说,不可测知的意思,所以常说的大道无形,变化多端,事物的运动发展构成万事万物的众妙。

这是一种认识万事万物的一种立场,一种态度,是矛盾的统一体,是运动变化的统一体。是表想与本质的统一体。这个和四柱易学也是相通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有起表象,这些是一种表象的符号。但是其中的运动变化是充满玄妙的,可以通过规律解读其脉络,就像认识树木的枝干一样,但是要想知道每个树枝上生长了几片叶子,叶子的大小,叶子的生长变化是很难被人所或者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