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背后——从土门到常山的峥嵘记忆

 金钥匙和金锁子 2021-07-14

《祭侄文稿》 河北日报资料图片

[阅读提示]

日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将《祭侄文稿》借展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一事登上网络热搜榜,并引发争议。

这份原作纸本宽28.8厘米、长75.5厘米的文稿,书写于1200多年前,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作,素有“天下行书第二”之誉,为历代文人所称颂。

然而,千百年后,今人大多沉醉于文稿的书法之美,其所承载的发生于河北的那段历史却鲜为人知。

或许,只有当我们再度打开书卷,以文稿中的字字句句为索引,才能在历史的汪洋中寻觅到当年的点点痕迹。

东土门村的西阁。记者董立龙摄

泣血作书,祭奠亡侄

23行、234字的文稿,颜真卿提笔行书,只蘸了五次墨,却涂改了十多处,文稿中的涂痕和笔端墨尽时形成的枯笔随处可见。

唐乾元元年(758年)九月,盛放侄子颜季明头颅的棺木被带到了颜真卿的面前。

年过半百的他再也抑制不住,怀着忿懑的复杂心情,开始提笔祭奠两年前为国死难的亲人。

落笔写下“从父叔……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后,颜真卿旋即将“从父”二字涂掉,在旁边改为“第十三”。

颜真卿与颜季明的父亲颜杲卿为一爷之孙,同辈共有18位男性。日本研究者舟桥明男等认为,这一涂改,把关系平淡的“从父叔”改为具体的“第十三叔”,更能体现出二者的亲密。

然而,后人大都只看到这一层亲情,却忽视了颜真卿和颜季明不仅是叔侄,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颜真卿眼中的这位侄儿,自幼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年轻人少有的德行(“惟尔挺生,夙标幼德”),故而把他看作是宗庙中的“瑚琏”,自家“阶庭”下生长的“兰玉”。

如果能正常发展,颜季明也会像父辈一样,效力朝廷,执掌一方。然而,当长辈们正期望他能够做个好官时,谁料想安禄山却乘机兴乱,起兵造反。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颜杲卿驻守常山郡(治所在今正定),颜真卿驻守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

颜真卿对于安禄山谋反早有准备。《旧唐书》载:“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他表面上游闲赋诗,暗中却以求雨为名修筑城池,秘密统计健壮男子,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果不其然,安禄山于范阳(今涿州)起兵,迅速南下攻陷东都洛阳,京师震动。叛军所过之处,河北各郡短时间内纷纷倒戈,无数人流离失所。

就在安禄山攻城略地的同时,被他认为“书生不足虞”的颜真卿却首举义旗,得到黄河以北诸郡县的群起响应,相互联络与叛军相抗。

颜杲卿任太守的常山,本为安禄山管辖之地,他本人也曾为安禄山推荐才获得提拔。但此时,面对安禄山的“赐袍”却不为所动,暗地里与长史袁履谦等人策划对付叛军。

他暗中与太原尹王承业相约互为接应,并派遣平卢节度副使贾循进攻安禄山的大本营。然而计谋泄露,贾循身死,安禄山迅速做出应对。

危急之中,颜杲卿与颜真卿共议讨贼大计,试图连结常山、平原两郡兵力,对安禄山形成“掎角之势”,“断禄山归路,以缓其西入之谋”。

从正定到德州,200多公里的空间距离,怎样才能适时调度兵力,协调战略呢?颜季明此时受命担负起了两军间的联系沟通。

颜真卿首先发难,诛杀了叛将段子光。其追随者也先后杀掉了安禄山任命的长史王怀忠、博平太守马冀等人。

那一天,颜季明告别颜真卿,传书通知颜杲卿起事。分手之时,叔侄二人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竟然生死相隔。

再次见到侄儿时,颜真卿的面前,只有一具盛放头颅的棺木。颜季明的哥哥颜泉明,从常山携其“首榇”(盛放头颅的棺木),“及并同还”。

写到“首榇”二字时,颜真卿在其前后左右,写了又涂,涂了又写。看似一团糟的改写中,让人仿佛看到他内心正在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那一刻的颜真卿,长歌当哭,泣血哀恸,“抚念摧切,震悼心颜”。他用手中的笔发出叩问:“天啊!为什么要制造这样的灾难?”

正定古城西门。河北日报资料图片

孤城抗敌,父陷子死

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了。陨落之前,他用鲜血为壮义写下了注脚。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叛将史思明、蔡希德率领的大军兵临常山城下。

颜季明被擒,叛军将刀架到了他的脖子上,逼迫他的父亲、常山太守颜杲卿投降。

史书没有记载下那一刻颜杲卿的心中所想,只记录下了叛军手起刀落,颜季明身首异处——颜杲卿拒绝投降。

自颜季明带着颜真卿的书信返回常山后,颜杲卿就着手对抗安禄山。他的目标首先是土门关。

土门,《祭侄文稿》中连续出现两次的地名,在今石家庄市鹿泉区。

古代土门关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井陉的东口,地处“东西之咽喉,往来之冲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安禄山也深知土门关之重要,派自己的义子李钦凑率兵七千在此镇守。

在袁履谦等人协助下,颜杲卿设计将李钦凑斩杀,还生擒了叛将高邈、何千年,并派出长子颜泉明将李钦凑首级连同两名叛将一同押往长安。

随后,颜杲卿传檄各郡县,假称皇帝派荣王李琬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统兵30万,即将东出土门关平叛安史之乱,以安民心。

他还派郭仲邕带领百名骑兵,“驰而南,曳柴扬尘,望者谓大军至”,马尾拖着柴草在土门关外奔跑,扬起尘土制造大军已至的假象,鼓舞军民斗争意志。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颜真卿笔下,对这一段历史的回顾,笔触行云流水间洋溢着土门告捷带来的喜悦。

安禄山起兵之初,黄河以北二十多郡纷纷倒戈投降,大唐政权渐呈分崩离析之势。然而此时,“土门既开,十七郡同日归顺,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横绝燕赵。”

至于是否共推真卿抑或杲卿为帅,史学界另有别议。但《旧唐书》记载的这一幕,却显示出土门告捷后,带来了连锁反应,河北各地人心思稳。

一时间,赵郡、钜鹿、广平、河间等地安禄山任命的伪刺史均被推翻,而乐安、博陵、上谷、文安、信都、魏、邺诸郡都坚守各自城池,颜氏军威大振。

此时,安禄山刚刚称帝,正集结兵力逼近长安。他绝没有想到,在自己经营多年的地盘上,两个文人率先站出来的抵抗,让自家后院起了火。

他赶忙派史思明率兵渡过黄河攻打常山,并派蔡希德从怀州(今河南沁阳)领兵前往会合。

常山城最终还是陷落了。颜季明已死,颜杲卿被擒。

颜杲卿被押到洛阳,面对安禄山,他瞋目怒骂:“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

安禄山将他“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颜杲卿仍旧骂不绝口。叛军便钩断了他的舌头,随后对他施以凌迟。颜杲卿的血肉被一片一片割了下来,饱受折磨与摧残后死去,生命定格在六十五岁。

常山城内,颜杲卿的亲属、将士也有很多人被杀害,常山军民死伤万人,河北诸郡又沦陷于叛军之手。

常山城被围时,颜杲卿连续奋战六天,直到“井竭,粮、矢尽”的绝境,才与袁履谦一起被俘。其间,他曾向此前有约的太原尹王承业求援。然而,却没有得到支援。

忆及此处,颜真卿似乎心乱如麻,他连连涂改:“贼臣不救(涂去'拥’),孤城围逼。父陷(涂去'擒’)子死,巢倾卵覆。”

1200多年后,土门关城依旧耸立,青石板路上刻下了深深的车辙。一位学人至此,睹物思人,心中难免感慨:生逢乱世,大到一城、小到一家,悲剧面前,谁人能免?

苦难经年,情动千古

盛放颜季明头颅的棺木是颜泉明带回来的。以这样的方式与侄儿重逢,颜真卿怎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

“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时隔千年,后人仍然能从《祭侄文稿》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颜真卿的那份悲恸:“想起你遭遇这样的残害(被杀后只留头部,身体遗失),就算是有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啊?呜呼哀哉!”

常山陷落时,颜真卿正在防守平原城,而颜泉明则被差遣押送李钦凑的首级和两名叛将前往长安报功,并向王承业请援。

没有人想到,王承业会背信弃约。当颜泉明一行抵达太原时,他暗施诡计,篡改奏章,窃取了“打开土门”的功劳,同时对派兵救援常山的请求置之不理。

颜泉明只好把押解俘虏的任务委托给随行者,自己急忙返回常山。谁料,途中竟遭到王承业部下的袭击。好不容易逃出虎口后,又听到了父亲和三弟死节的消息。不久,他也被史思明部下所俘,解往范阳。而颜真卿在平原城坚守一年之后,也不得不转赴唐肃宗所在的凤翔。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形势剧变。

年初,安禄山被次子安庆绪杀死。后者即帝位后颁布赦令,颜泉明被赦。

四月,历经半年多行程之后,颜真卿终于抵达凤翔,被拜为宪部尚书,后升为御史大夫,并在朝中以刚正知名。

年中,官军先后收复长安、洛阳。

离开了前线,颜真卿的“斗争”却仍在继续。因为,冒领功名的王承业已被封为大将军,而坚持抗敌的颜杲卿却家破人亡。他开始上表肃宗为兄辩冤,为亲人正名。

造谣诬陷的普安太守张通幽被杖杀,随后,颜杲卿追赠为太子太保,颜季明被追赠为赞善大夫。

乾元元年(758年)三月,颜真卿改任蒲州刺史(治今山西永济)。形势向好,他即派寄居家中的颜泉明外出寻找亲人及遗骸。

颜泉明先进入洛阳找到颜杲卿和袁履谦的尸首,将他们葬于长安。随后奔赴常山。

那时河北的大地上,正在经历官军和叛军的拉锯战。

颜泉明先在叛贼队伍中发现了自己的女儿和姑姑家的一个女儿,他倾囊掏出“三万赎姑女回,取赀复往”,自己的女儿却又找不到了。他随后又找到了父亲旧部的妻子奴仆300多人,转徙流离无以为生。颜泉明尽力资助,分多以济少,相互扶助渡过黄河,托付给颜真卿。

冒险回到日夜思念的故地后,颜泉明终于找到了三弟的首级,装入棺木运回蒲州,路上辛辛苦苦走了两三个月。

758年的农历九月初三,蒲州已进入秋天。秋风中,颜真卿笔下的《祭侄文稿》已近尾声。

“用什么才能告慰亲人的在天之灵呢?”他先写下“方俟远戚,为尔宅兆”,颜真卿想到,死而无葬的亲人还有一些,等到把他们的尸骸也集中起来,再为他们同造一处阴宅吧。

但颜真卿可能很快意识到,和平还远未实现,自身所处的河东地区,实则也是抵抗叛军的前沿。于是,他的笔下,旋即改为“方俟远日,卜尔幽宅”,他似乎在心中对侄子颜季明默语:“等到一个合适的日子吧,到时候为你占卜,给你选一处好墓地!”

“魂而有知,无嗟久客。”笔底的线条满载着内心的悲愤苍凉,划落纸间,“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啊!”

往事已矣,逝不可追。

今人再看《祭侄文稿》,依然能从那深浅粗细不等、涂涂改改不断的线条间,感受到那份穿越千百年的家国之情。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中,朝廷主政者借刀杀人,76岁的颜真卿被派前往劝谕叛军,不幸遭到缢杀。

叛军威逼利诱下,颜真卿说:“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

1200多年后,瞻览《祭侄文稿》时,一位学人说,他似乎听到了那个自豪的声音:“你们知道颜杲卿吗?那是我哥哥!”

相关

土门关往事

书法界有“南兰亭,北土门”的说法,其中的“兰亭”指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而“土门”则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与王羲之笔下的那座晋代园林不同,颜真卿笔下的土门,是一处关隘,位于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地处海螺、抱犊两山之间。因道路两旁土墙断崖高耸,故名“土门关”。

《尔雅》中说:“连山中断为陉。”八百里太行,崇峻于晋冀豫之交。其中,赖以沟通往来的陉道主要有八条。可查的文献中显示,晋代郭缘生撰的《述征记》首提“太行八陉”之说。

井陉就是其中连通太原和石家庄的第五陉,而土门关就是井陉的东口。苏轼曾描述这里:“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因为扼守交通要道,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秦开始,土门关就已筑起关城。秦始皇病死后置尸车中,密不发丧,即经由此处返回咸阳。

土门关作为古代军事要塞,“东扼滹水燕赵疆”,西南方向山峰高耸,可谓是“万峰插天,羊肠一线”。汉唐时土门关作为重要关隘,屯兵积粮,有人认为,其地位之重要可与潼关、蒲坂比肩。

土门关原有四座阁楼,扼守井陉古道的东部入口。一条河流穿村而过,将其分为东土门、西土门两村。两村各设东、西两座阁楼,其中东土门仅存西阁。

四阁余三,且多为清代重修。但其上悬挂的“三省通衢”“晋陕通衢”“土门关”“山辉川媚”等匾额,仍旧能显示出这里当年的辉煌与荣光。

打开史书,跟“土门”相关联的首先是战事。

公元前204年,韩信破赵之战,就发生在以土门关为中心,西到今井陉微水,东到今鹿泉的大致范围内。

当时,韩信背靠绵蔓水(今绵河)列阵排兵,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招数出奇制胜,战胜赵国二十万大军,生擒赵王歇,成语“背水一战”即典出于此。

土门关东扼滹沱河,直达华北大平原,向西沿秦皇古驿道可直通山西、陕西,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入晋的重要商道。

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京二卫三通州,赶不上获鹿旱码头”“土门关,十里长,看不见星辰日月,青石岭,万丈高……”。

史载,明清时期,这里曾涌现出八大帮会、十三家骡马店和二十四家大商行,“康衢数里、巨室千家、商贾辐辏、富甲全境”。

当时,山西煤炭、砂货、铁货等源源不断地涌入获鹿(今鹿泉),东部平原的粮食、棉花、布匹通过大小车辆,也络绎不绝地汇集这里。

据描述,那个时候,由东土门至胡申铺,两村间十里长的道路均由石块铺砌,干净整洁,古雅清幽;街旁店门店铺均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

而今,土门关一带已被开发为旅游区,在新打造的驿道小镇中,一排排青砖黛瓦映入眼帘,路边小吃夹杂着山陕特色,重现了明清的繁华景象。而在村中,斑驳的石墙、沧桑的古柏、狭窄的古道,似乎在诉说着这里经历过的一切。

历史在转移,时代在变迁,当年土门的烽火狼烟、金戈铁马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如今一片祥和景象。(文/杨猛)

来源:河北新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