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写给参寥禅师的一首诗,用语委婉,充满禅意

 茂林之家 2021-07-14

诗歌中经常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同时还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等艺术手段,使得作品更有吸引力。比如王维、韦应物等诗人往往以闲适、恬静的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空旷、幽寂,以求得清心寡欲、超脱尘俗的精神愉悦或禅趣。

因此他们描写动态,多作为反衬静态的手段,达到置静意于喧动的目的。但其笔下的动,也不过是寂处之音、静中之动,多是不易察觉、轻微细小的动态和声息,全诗意境仍然非常静穆,因为在他们的心中,静美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苏轼写给参寥禅师的一首诗,用语委婉,充满禅意

再如李白、岑参、韩愈、杜牧等人,也有一些以动显静的诗作,但更着意表现大自然蓬勃旺盛的生机、和奔腾磅礴的气势。这样的动态强烈鲜明、持续不止,更显气势腾飞,因为他们认为动态比静态更美。

苏轼则主张以老庄和佛家的虚静说观察事物,但他并非以静观静,而是要以静观动。他还总结说,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下面介绍苏轼写给参寥禅师的一首诗,用语委婉,充满禅意。

苏轼写给参寥禅师的一首诗,用语委婉,充满禅意

送参寥师

北宋:苏轼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苏轼写给参寥禅师的一首诗,用语委婉,充满禅意

这几句诗的大意是说:要使诗句巧妙,就不要厌恶空和静。因为处世虚静,才能懂得万物变化;因为乾坤空明,方可接纳万境。阅历世事,行走人间,就该把身心寄托在世外云岭。平凡的生活里杂陈着酸甜苦辣,融合起来,却变为一种悠长隽永的美味。

苏轼坚持运动的自然观,他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天之所以刚健而不屈,因其动而不息,于是万物杂然各得其职而不乱,否则必将腐坏而不能自持。他又说,水流不停故不竭,四肢常动故无疾,器物若久置而不用,则日趋于弊。

苏轼写给参寥禅师的一首诗,用语委婉,充满禅意

禅宗认为,人生在世,时刻都会碰到险滩和暗礁。当内心平静,身体就不会妄动,不动则不伤;反之,心动则身体妄动,伤身痛骨,也会感到世间诸般痛苦。

东坡先生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不仅结识了一些僧道人士,而且也感悟到很多深刻的禅理。先生也曾说,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苏轼写给参寥禅师的一首诗,用语委婉,充满禅意

可见禅与诗之间有一定联系,禅宗谈禅要求不着文字,诗歌则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但禅与诗都非常注重反映主观精神。宋代时士大夫们学诗浑似学参禅,而那些诗僧也学会了以禅入诗,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对禅境的向往。

所以苏轼在笔端尽情发挥,既是与参寥禅师讨论禅理,也借此阐述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观点。作者认为,“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只有内心沉静,才能细致地观察动态的事物;唯有博大的虚空,方可容纳万物,正如虚怀如谷、海纳百川。

当内心空灵,生命也变得精彩,逐渐融入洒脱、逍遥的自由境界,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抛空烦恼和各种欲望,眼前的一切都会变得平和宁静,朗朗晴天也显得云淡风轻。

苏轼不愧为北宋杰出才子,虽然宦途沉浮、人生多舛,但先生在任何困难的重压之下,从未退缩和悲怨,而是昂起头来勇于面对。也正因为他的坎坷经历,让他有机会思考更深层次的人生和哲学问题,很好地将其融会贯通,并创新性地指导文学创作。全诗描写细腻,说理透彻,读完之后也令人耳目一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