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叔微藏史】|赵显:做过南宋皇帝的藏传佛教高僧

 小话TIBET 2021-07-15







公元1271年,忽必烈蒙古汗庭正式改国号为大元

同一年,我们故事的主角诞生在了南宋都城临安府(浙江杭州)大内。

他就是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恭帝赵显

有趣的是:这位南宋末代皇帝,不仅到过西藏,做过萨迦寺总持,还是一位藏传佛教界的高僧大德

这是怎么回事呢?

话从头说,达叔给你慢慢讲:

1274年,只有4岁的赵显即位

2年后的1276年,蒙元著名将领伯颜率大军云集临安府,风雨飘摇的南宋无力抵抗,以赵显为代表的南宋皇室不得不递上了降书

他7岁的哥哥和3岁的弟弟被抗元名士裹挟南逃

同年5月,6岁的赵显和太后全氏及少数随侍由伯颜押解离开杭州,北上到达元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封赵显为瀛国公,养在大都。

当时,元朝还未完全平定南宋,南方抗元政府还很活跃,作为南宋末代皇帝的赵显身份太敏感

于是,1283年,13岁的赵显被忽必烈迁居到上都(开平府,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

谁都没想到,赵显却在这个地方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学佛修行。

忽必烈听说这事儿,大喜之余准其削发为僧,并安置在上都藏传佛教寺院——乾元寺,出家的赵显得法名合尊”。

这个时候,南方“暴民造反,宗王叛乱”频发,蒙元朝廷各种要求“尽诛宋室,以除后患”的声音频现。

这些消息传到了赵显耳朵里,于是他主动提出了“往吐蕃求学佛法”的请求。

1289年(也说1288年)1月,忽必烈批准19岁的赵显前往西藏萨迦寺学习佛经。

于是,这位当年的南宋小皇帝,便以年轻僧人的身份踏上了漫漫赴藏学经之路

至此,赵显基本从中原史料记载里销声匿迹,只能在元代编年体佛教史书《佛祖历代通载》里以“合尊”༼ལྷ་བཙུན།༽之名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当赵显重新回到史学家们的视野时,他已经成了藏传佛教界鼎鼎大名的高僧

因为,赵显在西藏潜心勤奋地学习和修行,更是发挥所学翻译了各种佛教经典,成为了精通汉、藏、梵三语佛典的大译师

在他的翻译作品中,以自古以来广为佛教界高僧所研习的《百法明门论》、《因明入证理论》和《业力果报经》的古藏文译本最为著名。

《贤者喜宴》将赵显列入译师、智者、哲人之内记载。

其简要生平被记载入藏族著名的佛教史书《青史》

在蒙文佛教史书《如意宝树史》中,赵显以“如意合尊法宝”之名,在后弘期大译师名次录之内,排在《青史》作者管洛·熏奴贝和《印度佛教史》作者多罗那它之前。

《新红史》记述了“缅孜(蛮子)拉尊”赵显从出生南宋皇室到成为萨迦寺总持的简要经历。

当代藏族学者布楚·坚仁色所著的《琉璃明镜》里,明确赵显即藏传佛教著名译师拉尊·曲杰仁钦༼ལྷ་བཙུན་ཆོས་རྒྱལ་རིན་ཆེན།༽并对其生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其中,“拉尊”༼ལྷ་བཙུན།༽即音译“合尊”,也即“缅孜(蛮子)合尊”。(这里的“蛮子”是藏文随附蒙古对中原南方的称呼。)

“合尊”的藏文༼ལྷ་བཙུན།༽意思是“天神家族的出家人”,在藏族历史上,认为王室皆为天神家族,这是赵显出家法名与身份的高度统一。

公元1323年,一代传奇南宋皇帝、蒙元公爵、藏传佛教大译师魂断西藏萨迦寺。

著名的《汉藏史集》记载了赵显的死:

元英宗占卜国运,占卜师说:“将有西方僧人反叛,欲夺取王位。”

这句话让英宗想起了在西藏萨迦寺的赵显,于是派人前去查探

探报:“众人聚集簇拥在他周围”。

皇帝怀疑赵显在西藏聚众谋反,即刻命人将其斩首

“合尊”被斩杀之后,流出的不是血,而是白色的奶水

藏史中常常习惯以“流奶不流血”记载英雄的冤死,可见藏族史学家对瀛国公“合尊”赵显之死给予了很深的同情,并认为元英宗误杀了他,是绝对的冤枉

最后,分享一段有趣的事情

也许是达仓宗巴·班觉桑布主观上对痛失“合尊”的抱憾,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他的《汉藏史集》中赋予了押赴刑场的赵显一句发愿:“我并未想要反叛,竟然冤杀于我,愿下一世夺此蒙古皇位!

让我们发挥美好想象:根据高僧“合尊”的愿力,假设实现,那么这位转世应该就是明朝开国洪武皇帝——同样做过僧人的朱元璋

——小话·𝘛𝘪𝘣𝘦𝘵 |达叔微藏史

参考资料:

《南宋少帝赵显遗事考辩》|王尧

《南宋末代皇帝赵显在西藏活动的历史及其影响》|车明怀






文字|达叔 

合作微信号:

lanyue-dawa

小话不失敬畏和尊重

        欢迎您关注【小话 TIBET】

  尊重原创和知识产权,转载以及相关商业用意请谨慎。

  联系方式:17708919564。

  点击文顶“小话TIBET”,订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