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生在青春期的情感恐慌和崩溃

 长沙7喜 2021-07-15

在父母羽翼下单纯成长的青春期孩子因升学、就业压力导致大脑持续内耗时,产生不安和惊恐。持续恐慌促使大脑边缘组织的海马体、杏仁核被唤醒和激活,产生“海马体劫持”现象,恐惧和不安不断放大,理性失去对情感的掌控,“人生马车”倾覆。

三套车 杨洪基 - 多彩的歌声(4)

由“理性”和“冲动”共同掌控的人生马车

弗洛伊德在临床精神科实践中不断探索人的行为动机和精神疾病的联系,总结出,人面对积极刺激和诱惑时,有及时行乐的冲动,面对危险和消极因素则有本能的恐慌和非理性冲动,这是人先天基因造就的“本我”。但人的经验和知识使人慢慢增长对负面经验的理解和处置经验,且愿意为了长远利益而暂时克制及时行乐的冲动,这是人后天成长时培育的“超我”。“本我”和“超我”的结合则形成人的“自我”。总体来说,人的成长过程中,“超我”逐步占据上风,压制“自我”,于是人有了克制欲望的动机和应对恐惧的理性。

有人把弗洛伊德“本我”、“超我”、“自我”驾驭人生的思想比喻为一辆人生的马车:“本我”是提供前行动力的马,“超我”是驾驭马车的车夫,“自我”是前行的实际状态。车夫能够熟练地驾驭马时,人生的马车能够走得长久而稳定,自我稳定地驶向人生目标。当车夫越来越慌乱和虚弱时,莽撞而惊慌的马便会拉着马车漫无目的地奔跑,严重时自我崩塌,车毁人亡,这便是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以及反映出的异常情绪和行为。

医学发现越来越有力地支撑了弗洛伊德的论断。

大脑解剖学、对大脑各组织进行的激素和神经递质等生化分析、相应的临床试验获得了与此相关的证据。人的大脑根据自身需要而调节情绪和行为的反应模式有两种:长通路反应模式和短通路反应模式。

长通路反应模式是人体将各种内、外部信息传导至中枢脑组织的丘脑、扣带回、大脑皮层各区域相应皮质的反射回路,经过复杂的内在判断而产生行为动机,并通过神经递质传达到各个神经元以及各个组织、器官,产生人的行为、情绪。这个反射过程受中枢脑组织控制,反应相对稳定、复杂、精密、从容不迫,正常人绝大部分应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模式属于这个过程。

短通路反应模式是将各种内、外部信息,特别是危险、负面的信息传导至边缘脑组织的海马体、杏仁核构成的反射回路,产生行为动机,并通过神经递质将动机传达到人的各个组织、器官,产生人的情绪和行为。其反射过程是快速、激烈、高度敏感、欠缺理性的,以确保人对外界不利刺激保持最迅速有效的反应,适应生存需要。

在正常的情况下,杏仁核除非被强烈的刺激和持续的消极因素唤醒,基本处于休眠状态。杏仁核掌控情绪和行为的作用形式迅疾,快速,欠缺理性,是以巨大的内在消耗、冲动、不计后果作为代价的,不利于人的生存及进化。由符合理性和长期利益的中枢脑组织主管人的情绪和行为,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但在身体不适、生存压力等消极因素的长期影响下,边缘脑组织的海马体、杏仁核对生存危机的预感持续发酵,驱使大脑加速运转以识别消极和不利因素,并给中枢脑组织输送不断放大的危险信号,产生应对危险的非理想冲动,人处于极度不安和过度反应的状态,这就是生存压力机制持续推动而产生的“杏仁核劫持”现象,也是弗洛伊德警示过的被潜意识绑架的“自我”。

大脑高负荷运转造成的物质损耗和示警

青春期,实现人生目标的挑战陡然增大了难度。

青少年情感障碍发病集中在中考和高考前后这段时间。这是学习任务跨度最大的阶段,知识深度、学业难度、学习时间、作业量都陡然增加,大脑的消耗猛然增加。

有的情感障碍疾病发病在大学毕业进入职场阶段,这是在长期学习生涯后,大脑在连续多年的学习负荷后又叠加新的难度和挑战,包括适应职场的规则,重建人际关系,以及将校园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

再聪明的大脑,也抵不过持续高强度运转带来的大脑物质消耗,物质终究是决定意识的。例如,血清素(5-羟色胺)在脑内可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的调节,影响和改善异常的脑电波,使之从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正常的状态。它显著增强了让大脑放松的脑电α波功率,降低大脑困倦疲劳状态脑电δ波功率;降低应激激素的分泌,改善生理信号,如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皮电、皮温;控制紧张焦虑抑郁,调节情绪状态。血清素调节和协调大脑和器官功能的能力下降后,大脑、身体的不适便会增加,与此相关的是多巴胺的分泌便会受到影响,形成悲观、沮丧等消极情绪和相应行为。

我们通常会把人的动摇、退缩、悲观归结于态度问题,认为人的自我激励会轻松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愚蠢误读。

人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动摇、退缩,本质是大脑、身体基于内部物质状态而潜意识作出的选择,是一种生理上的自我保护和示警。

频繁的情感波动和行为异常是大脑的理性即将失去情感调控能力的信号,我把这个阶段称为“情感恐慌区”。

持续压力造成的情感雪崩

压力机制是人适应生存的机制,在出现的预感时,边缘脑组织的海马体便开启了压力模式,逼迫中枢脑组织加速运转,识别所有负面因素和潜在威胁,调动人的情绪和行为去排解危险。

只有中枢脑组织根据经验、记忆和意志判断威胁和风险是微不足道的和可控的,压力带来的戒备才会慢慢降级,直至关闭压力导致的应激反应之门。这是积极的压力应对过程,其反馈是下一次面对同样的刺激因素(压力源),压力反应会显著降低,人的抗压力得到提升。

但在大脑物质失衡、功能下降的过程中,压力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不断升级,这样就导致了焦虑(不安程度升级)、强迫(压力带来思维和行动的强迫)、失眠(压力机制使人警觉,压制了疲乏带来致的困意)、噩梦(睡眠是人放松和修复的最佳机会,但压力带来的恐慌在入睡后还在发酵,形成噩梦)。

越来越大的消耗,越来越少的弥补,长时间的入不敷出,中枢脑组织发出的指令越来越微弱和迷糊,边缘脑组织便不再接受中枢脑组织的驱使和调配,按照自己的原则作出反应,而这种反应一定会使激烈、非理性、紧张过度的,这便是“海马体劫持”,理性彻底失去对本能冲动的控制,“自我”无序和紊乱地行动,患者的生活自理和社会功能都严重受损。

睡眠紊乱,喜怒无常,时刻紧张,惊恐过度,怀疑一切,脑子清楚却不听使唤……潘多拉的魔盒于是彻底打开了。

这种状态便是我定义的情感功能表现上的“情感崩溃区”。

我们都熟知“惊弓之鸟”的成语,这也是情感障碍患者表现出的状态。他们会把任何细节都会联想到对他的伤害和生存危机,本能地做出应激反应。在真实的危险或者被恐惧放大的生存危机面前,谁都不能压抑本能的冲动。

在孩子持续惊恐发作的那段时间,我深刻体会到了他的极度敏感,他会从妈妈口中一句随意的“这个月花了不少钱”,会联想到家里入不敷出、无钱治病、家里破产、自己未来缺乏保障等一系列与生活、生存相关的挑战。有一天,我告诉他,不要着急,哪怕不去工作,我的积蓄、工作能力、退休金都会让他生活没有太多压力,他冷不丁地来一句,“要是你死了呢?”,让我哑口无言。

在长期压力开启的高度不安、敏感、被害妄想、应激冲动等的的一个人处在情感崩溃区时,崩溃的不是人的认知,而是通过认知和理性去控制情绪的能力。而患者对情绪的失去控制却往往被旁人评价为脆弱、暴躁、矫情、或者主观恶意,这使得患者的痛苦更加加深,并产生自杀冲动、仇亲、仇视社会等心理冲动。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渐渐地不再对于孩子他的过激反应,甚至对于不去引爆他的情感地雷有了一定经验。我和孩子慢慢建立起了沟通和信任的桥梁。

如今,我又开始在外漂泊的生活,但偶然会接到孩子打来的电话,他温和地一笑,说,没有别的,就是想你了。

我想,还有一层意思,他是在揣测和判断他的父亲是否继续值得他的信任,成为和他一起应对风雨的伙伴和战友。

发生在青春期的情感功能崩溃何以如此惨烈?

孩子的情感恶化过程发展如此之快、发作如此之剧烈,至今让我心有余悸。细细思考,我想,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

1、孩子的高度敏感

青春期,孩子们生长发育很快,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对外界具有极强的认知和反应能力,远非我们这些已经逐步麻木、反应迟钝的中年人可比。在健康状态不佳时,这种敏感度加大了对负面信息的吸收和处理,使得大脑吸收和处理的信息超载,加速崩溃。

2、经验的缺乏

成年人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会使自己扰动的情感很快稳定平复下来,避免过多消耗。而青春期的孩子显然缺乏这种优势。

人际经验方面,我们成年人在遇到人际关系碰撞时,会根据经验去判断其中的善意和恶意,也会主动寻求沟通解决问题,消除潜伏的情感地雷。而青春期的孩子社会经验还非常匮乏,缺乏对人性、社会规则的深入理解,缺乏沟通技巧和信心,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疑惑很多只是没有爆发,依然存在于自己的大脑,在持续压力在大脑中发酵时,这些疑问就会成为无穷无尽的情感地雷,让他们随时爆炸。

社会经验方面,成年人也并非没有危机感和焦虑感,但对于社会规则的理解帮助我们放下了很多负担,学会等待、忍耐、坚持,也了解社会有很多维持生存底线的途径。而我们的孩子们,尤其是缺乏对社会认识和思考的青少年,在原来的路(尤其是父母为他们设计和选择的路)走不通后,他们突然失去了对未来生存方式、生活质量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使得心里的不安疯狂地生长。

反而是那些父母管得较少的孩子,由于自主生长中掌握的人生经验,使得他们有了依靠经验管束心里恐慌、自己找到答案的能力。

3、习惯和环境造就的恶劣用脑环境

善泳者溺亡于水,善用脑者受害于脑。这是我这几年的切肤之痛。

家庭习惯方面,我是一个爱静的人,不爱运动,不善交际,这种习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孩子。孩子养成了爱静不爱动、一个人捉摸问题的习惯,优点是思维活跃,脑瓜子好使,缺点是脑子动起来停不下来,遇到困扰的时候习惯依靠一个人的智慧去死扛,在持续压力大脑紧张地运转时,天马行空的思维习惯就使得思维越来越偏离正常轨道和真相,产生各种妄想。

校园环境方面,由于特长班的教学特点,知识跨度大、课业负担重、学习时间长,使得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和恢复不成正比,加剧了大脑的内耗。

此外,对电子产品、网络情感交流的喜好,也在大脑负担很重、需要休息的时候,起到了很大的副作用。

善待你的电脑,以免理性耗尽

过去几年的经历让我产生的切身感受是:

善待你的大脑,它不是取之不尽的宝藏!          

在意识到大脑功能对于情感调节、行为驱动的重要后,我给自己设定了几条脑力止损线:

1、在脑子感觉很累、很不灵光的时候,会强迫自己放下所有的事物给大脑放假;

2、除非熬夜是迫不得已且第二天有休息的机会,我会警醒自己不要持续熬夜;

3、放弃了打桥牌等爱好,因为打完牌接近深夜,大脑却很亢奋,无法入睡;

4、开始了散步、慢跑等很久没有的习惯,来锻炼自己日渐慵懒和发福的身体;

5、由于年龄增长带来的记忆衰退、思维功能下降,我会尽量把脑子好使时的那些收获记录下来,在下一次需要用到的时候,翻翻手机备忘录或者笔记本,不必再费尽脑力地去寻找线索。

如今,我和孩子都渐渐地对这场情感风暴开始释然,不再把它视为人生的一大灾难,而是把它看做生活给予的一次考验和挑战。孩子也已释然,认为他的患病是偶然中的必然,而他的未来依然还有希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对于青春期遭受情感障碍疾病磨难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还处在生命力旺盛的年龄,他们的智力依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他们的未来依然有一切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