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以降,真懂太极拳只有金庸与吾二人而已,对不对看完你说了算

 建怀v394hwyhnb 2021-07-15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十三势八法五步,成功懂劲后则是八法皆非是,一手一太极。可见,此十三势是一种入门级的修炼法,是懂劲前的练法,是试劲、摸劲、悟劲的练法,所以要慢不要快。

懂劲后,就是内劲绵绵不绝的长拳,和一触即发的太极劲、惊乍抖劲,这是高级练法。

民国以降,太极拳的主流只有十三势的懂劲前的基础练法、慢练试劲法,而懂劲后的高级练法隐晦断绝,已不见于世。

反而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还能偶尔一见《太极拳谱》的原始拳意光芒,又恰好鄙人——《太极拳天下第一门》慧眼识珠,今日特地提拔光大之。

所以,这样的话,《太极拳谱》的原本拳意精义——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鄙人的提拔解密光大之功,心心相传,后世必有以“太极四圣”相尊称者,今日先留此为证——哈!

《倚天屠龙记》中的原文

第二十四章《太极初传柔克刚》,张三丰道:“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张无忌原来武功太强,拳招中棱角分明,未能体会太极拳那“圆转不断”之意。听了张三丰这几句话,登时便有领悟,心中虚想着那“太极图”圆转不断、阴阳变化之意。

——-果然体会了“圆转不断”四字的精义,随即左圈右圈,一个圆圈跟着一个圆圈,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正圈、斜圈,一个个太极圆圈发出,登时便套得阿三跌跌撞撞,身不由主的立足不稳,犹如中酒昏迷。

突然之间,阿三五指猛力戳出,张无忌使出一招“云手”,左手高,右手低,一个圆圈已将他手臂套住,九阳神功的刚劲使出,喀喇一声,阿三的右臂断成了十三截啦。

《太极拳谱》的全套练功体系

上面张无忌的太极拳就是《太极拳谱》的原本拳意,“极柔软,而又极坚刚。”也就是长拳的滔滔不绝、缠丝不断,和太极劲的惊炸抖绝,一柔一刚,“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

《太极拳谱》的全套功夫体系,一曰十三势,二曰长拳,三曰太极拳。

十三势是入门基础,以懂劲为目标,所以要慢练,是为了试劲、摸劲、找劲,最后懂劲。

长拳是懂劲后的练法,以腰为轴,手足为轮,圆转不断,内劲绵绵不绝。只是画圆圈而已,掤捋挤按皆非是,妙手一着一太极。

太极拳则是惊抖发劲,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一触即发,沾身纵力,如皮燃火。

上面一段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就精准地还原出《太极拳谱》的原本拳术精义。

谁能想到会有这一天,民国后的所有太极拳大师、宗师加在一起,都不如一个书生、小说家对于太极拳领悟的高度。

这就是个宿命吧!

《太极拳谱》出自武禹襄、李亦畬两位大读书人之手,也只有像金庸先生这样的博学之士才能读懂《太极拳谱》的真实涵义与境界吧!

岂是草莽之辈、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人能体验到《太极拳谱》的原本拳意?民国以后的太极拳传承,如果不沦落、不变质、不失真、不泛滥的话,那才是咄咄怪事呢。

民国以降,太极拳已经支离破碎,各家都是以缺点为特色,经不起推敲

比如杨式大架,大架对于太极拳而言,就是缺点,徒有外形美观而已。杨式大架的真正优点在于“连绵不断”,有点接近于“圆转不断”的意思。

再如,由“起承转合”改造后的武式太极拳。有“起承转合”,就有“抑扬顿挫”,就有“轻重缓急”,就有快慢相间的发劲。本是太极拳的最高阶段练习发劲的“起承转合”,却练成了均匀缓慢,就不是“起承转合”的本意了,同样是以缺憾为特色。

孙式的活步太极拳,活步是有了,这是优点,但殊乏“圆转不断”之妙韵,遗憾吧?

故曰,《太极拳谱》自民国以降,真读懂的,只有金庸一人而已!知之者、广而告之天下者又惟吾一人而已!《太极拳谱》之武禹襄、李亦畬——金庸——鄙人不才,可谓“太极拳四圣人”吧?三圣已往矣,至今尚在人间唯有一圣了,哈!

金庸读懂了太极拳,写在浩瀚的武侠著作之中,若不经过特别的提醒,都当作游戏文字看过了,几多可惜呦!

还好,人间还有一圣在啊,如果网友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呀,非常地欢迎吖。

《太极拳天下第一门》揖手 2021/05/19 星期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