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高参88 2021-07-16

本篇目录:

*****************************************

31.明楚王墓

明                           湖北省武汉市

32.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东周                           四川省成都市

33.江口崖墓

汉                            四川省彭山县

34.安丙家族墓地

南宋                            四川省华蓥市

35.石寨山占墓群

战国至汉                        云南省晋宁县

36.李家山古墓群

战国至汉                        云南省江川县

37.烈山墓地

唐                           西藏自治区朗县

38.吉堆吐蕃墓群

唐                         西藏自治区洛扎县

39.西汉帝陵

西汉                      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

40.唐代帝陵

唐陕西省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

*************************************

31.明楚王墓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明楚王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南40公里处江夏区龙泉山,系明朝八代九位楚藩王的陵寝。明楚王墓各寝占地均在百亩以上,除墓冢外,原都有碑亭、茔城、大殿、配殿、祭台等建筑物,现多已不存。1982年,对昭王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龙泉山和明楚王墓群现被辟为风景区。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1991年湖北省考古所和武汉市考古所对昭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金册(铜质)、玉印、腰带等100余件文物。据《明史》记载:“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封之’。”公元1381年,朱桢17岁就藩武昌为楚王。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在黄鹤楼下的蛇山之阳的王府内,统治武昌诸地达43年之久。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常常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上“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不久,将八大家族居住的数千户人家的大集镇迁往山外,将环山一带划入王陵区。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朱桢死后为昭王,这里成为昭、庄、宪、康、靖、端、愍、恭、贺九王的陵寝与陵园。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这9座陵园,以朱桢的“昭园”为最,它坐落在天马峰下,占地100余亩。王妃是安远侯王弼之女,与朱桢合葬。“昭园”城墙外左侧建有碑亭,内竖石碑一座。碑下龟高1.4米,碑高5米,宽1.5米,是朱桢的孙子楚宪王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建立的。昭园的垣墙呈四方形,总长1400米,厚1米,高2.8米。砖为官窑特制的青砖,每口重18公斤。正门3个拱形圆门,左右各一侧门,均为汉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从正门直到大殿,全用1米见方的白凡石铺陈路面,依秩是金水拱桥、朱氏皇堂、享殿、拜台等建筑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汉白玉雕刻的九龙头、玉柱、屏栏等依然保存完整。山区间当时建有灵泉寺、灵泉书院,李蹊家中藏书丰富,其藏书楼称为万卷书楼。此后人文蔚起,名人辈出,从这里走出去的有唐朝的李鄘、李蹊,元代的沈如筠,均官至宰相。宋朝的冯京,明代的曾泰,科举夺魁,被钦点为状元。到元代,在龙泉山一带形成了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望族,建有亭台楼阁,花圃莲池。明朝就藩武昌的楚王又相继在这里建起八代九王的陵墓,另有历代先贤陵墓共48处。于是文人墨客也纷纷前来卜居或漫游,这里遂被人视为世外桃源,诗乡福地。从1981年起,武汉市开始对龙泉山的文物古迹和梁子湖的自然景观进行有计划的保护和开发,逐步恢复了一些地面建筑和重要景点,现在建成开放的有楚天名山牌坊、远眺亭、楚昭王陵园、龟碑亭、婆婆树、樊哙雕像及樊哙墓等。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2001年明楚王墓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2.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为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时期的一处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是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坑长约30米,宽约21米,面积约600平方米。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墓坑内现存14具船棺、独木棺葬具,其中大型葬具4具,长达10米以上,最大直径1.7米,其余为小型葬具。墓具都是由楠木整木雕凿而成,下垫有纵横交错的众多枕木。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出土的大批精美的漆器为四川战国漆器精品。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为研究古蜀国历史、文化及丧葬制度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2001年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3.江口崖墓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江口崖墓以江口镇梅花村为中心,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塞子山、长山埂、高家沟、盐井沟、豆芽房沟、打鱼沟、油房沟等地点都有分布,面积30.4平方公里,现存崖墓4580 座。江口崖墓的时代上限为西汉晚期,下限不晚到三国,以东汉时期崖墓为大宗。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1941年5月初,由中研院史语所、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当时是该社法式组主任)三家机构联合组成的川康古迹考察团,自四川宜宾李庄乘船溯江而上,沿岷江到达彭山。6月14日,考察团开始对江口崖墓进行发掘,全部工作在1942年12月9日结束。共清理崖墓76座、砖墓2座、土坑墓7座,出土陶俑等数百件。后来,南京博物院整理、出版了《四川彭山汉代崖墓》一书,在中外考古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在崖墓的墓室里,都还设有前室后寝、左右厢房、厅堂、内室、厨房、壁橱等,真实地展现了汉代人的住宅风貌和生活习性。每座墓室里,都有若干具棺木,有的是陶棺,有的则是石棺,用石棺的身份地位要比用陶棺的高。而在石棺上,也有精致浮雕。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出彭山,过岷江大桥往彭祖山方向走不多远,就可到达江口镇。顺江口五里长街而下,至府河、南河两江汇合处,5株挺拔的银杏出门迎宾,这里,就是著名的江口崖墓博物馆,也叫彭山区汉崖墓博物馆。这座依托彭山5000多座汉代崖墓而兴建的崖墓博物馆,占地3100多平方米,分为三个展区:一是以崖墓为主的遗址展示区,二是以明代古建筑梓潼宫为陈列室的历代文物展示区,三是以稀世少有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为内容的雕塑厅展示区。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2001年江口崖墓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4.安丙家族墓地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安丙家族墓地位于四川省华蓥市,是南宋四川宣抚使、少师安丙及其家族墓地。墓内发现大量精美的高浮雕石刻及设色壁画,技法精细,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逼真,堪称一绝;石刻内容广泛,涉及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神兽、兵器、乐器等。墓中出土了许多国家级文物精品,包括金、银、铜币,金、银、铜、玉、陶等不同质地器物,以及大量的三彩俑。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安丙家族墓地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最具艺术价值的一处宋代家族墓地。墓内发现的大量精美石刻和较多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堪称十三世纪文物的精粹,对研究南宋时期的建筑、美术、音乐、历史等具有极高的价值,是了解南宋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安丙家族墓地已发掘5座墓葬,发现享堂、九层坎、石马坪、昭勋寺等大片附属建筑遗址。墓内发现大量精美的高浮雕石刻及设色壁画,技法精细,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逼真,堪称一绝;石刻内容广泛,涉及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神兽、兵器、乐器等。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墓中出土许多文物精品,包括金、银、铜币,金、银、铜、玉、陶等不同质地器物,以及大量的三彩俑。安丙墓内还出土一方墓志,铭文长达5000余字,详记安丙生平事迹。在墓地地面建筑遗址内则保存有柱础、水沟、翁仲、石象、阶梯、雕刻等。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2001年安丙家族墓地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5.石寨山古墓群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石寨山古墓群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至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是石寨山文化最早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存。石寨山高约33米,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00米。山顶有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1955年至1996年,经过五次发掘,清理战国至汉代的古墓86座,出土“滇王之印”金印等文物近5000件,有青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玉器、玛瑙等。其中的青铜器铸造精良,纹饰图案精美,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反映了古滇国的社会发展水平。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石寨山墓坑都无规则,一般是选择山石之间的土壤掘坑,以为墓穴。墓葬分为4个类型。第一类型为战国至西汉早期,第二、三类型为西汉中期,第四类型为西汉晚期。出土器物种类繁多,有青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玉器、海贝等。青铜器多采用失蜡法铸造,其中镶嵌、鎏金、雕刻、锡合金已达到较高水平。青铜器种类有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贮贝器、乐器、装饰品等。兵器有戈、矛、钺、剑、叉、斧、弩机、箭镞、头盔、甲胄等,生产工具有锄、铲、镰、凿、针、锥、鱼钩等,生活用具有壶、釜、洗;尊、甄、枕、镜、带钩、盒等,乐器有铜鼓、编钟等,还有悬挂在人身、用具、棺停上的各种扣饰。此外,出土的特殊器物“贮贝”上,铸有各种人物活动图,如祭祖、战争、纺织、农耕等场面。这些青铜器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装饰华丽、雕铸生动、风格独具,是罕见的古代工艺品。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2001年石寨山古墓群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6.李家山古墓群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李家山古墓群为战国至东汉初期的墓葬,位于云南省江川县,墓葬山顶部及西南坡,墓穴为竖穴土墓,除个别墓有木质棺椁外,一般均无葬具,葬式全部为仰身直肢,头向西,墓室方向大致在90度至110度。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随葬品10多件至50多件出土的文物以青铜器为主,另有金、银、铁、玉、石器物;按功能分为礼器、乐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以“牛虎铜案”最珍贵,高0.43m、长0.76m。是云南古代青铜文物的杰出代表;此外还有各类贮贝器、各类铜鼓、、铜编钟、立牛葫芦笙、曲铜锄、孔雀衔蛇纹锥、手执形銎戈、铜柄铁剑及金鞘饰、鹿形金饰、金腰带、各类铜扣饰等精品。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挖掘分三次,1972年由云南博物馆与江川县文化馆共同对李家山进行发掘,清理27座墓葬,出土1300件文物,“牛虎铜案”便是从此次挖掘的24号墓穴中出土;1992年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和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进行发掘,清理58座墓葬,出土2200件文物。1994年中日合作发掘一座墓葬。李家山是星云湖畔多雨山的支脉,呈东西走向,基岩为矿岩。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猛虎噬牛铜枕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牛虎铜案”于1995年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通过正式认定为国家级文物,1992年第二次发掘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大部分文物收于江川县李家山青铜博物馆中。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2001年李家山古墓群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7.烈山墓地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烈山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区朗县金东乡列村之东的山坡上,为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墓葬。墓地范围约50万平方米。共发现封土墓184座,墓葬分布密集,主要集中在东、西两个区。东区有墓162座,西区有墓22座。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封土占地7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有23座;700平方米之下的中型墓有74座;90平方米之下的小型墓有56座。墓葬封土最大者,其边长达66米,封土最高达14米。墓葬封土平面形状主要有,梯形、方形、圆形、亚字形和方圆复合形等类。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墓葬构筑技术主要采用典型藏式建筑风格的夹石、夹木夯筑方法。在墓葬分布范围内还发现了建筑、祭祀、石碑座等遗迹现象。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2001年烈山墓地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8.吉堆吐蕃墓群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吉堆吐蕃墓群位于西藏洛扎县,分布于西藏山南地区洛扎县吉堆乡政府所在地南侧的山腰上,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吐蕃时期古墓,大约建于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整个墓群共有48座墓葬,另有11个祭祀坑,墓葬均为石板夹层的夯土封土,以1号大墓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墓葬封土为覆斗状,平面则为梯形。封土采用夹石夯筑的方法。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在墓群东南两侧,各有一处摩崖石刻和碑文。其石刻内容和碑文一致,记录吐蕃时期一位藏王(赞普)和大臣得乌穷之间的誓文。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2001年吉堆吐蕃墓群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9.西汉帝陵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西汉帝陵为西汉11位皇帝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境内。除汉文帝刘恒霸陵和汉宣帝刘询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西起兴平市(县级市)豆马村,东到咸阳区正阳乡张家湾,依次排列着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成帝刘骜延陵、汉平帝刘衎康陵、汉元帝刘奭渭陵、汉哀帝刘欣义陵、汉惠帝刘盈安陵、汉高帝刘邦长陵、汉景帝刘启阳陵。西汉是我国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封建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汉。封建社会对礼仪典章制度及其重视,丧葬制度是礼仪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皇帝陵墓,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汉代丧葬“事死如生”,帝陵也可以说是西汉封建统治阶级社会历史活动的缩影。对西汉帝陵的勘探与发掘,使我们对西汉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汉武帝刘彻茂陵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汉昭帝刘弗陵平陵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汉成帝刘骜延陵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汉平帝刘衎康陵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汉元帝刘奭渭陵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汉哀帝刘欣义陵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汉惠帝刘盈安陵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汉高帝刘邦长陵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汉景帝刘启阳陵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西汉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长陵陪葬墓规模最大。再如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卫青、霍去病墓。这些帝陵加上皇亲国戚、权臣列侯的陪葬墓自东而西绵延百里,正如古诗所云:“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长陵开始置陵邑。汉朝建都长安以后,便将齐、楚诸国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迁到长陵邑来。自此而后,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迁到各陵邑中去,将有实力的豪族控制在长安,以便巩固汉朝的统治。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下诏罢置陵邑,因为强迫移民而使百姓破产,引起社会上的动荡不安,设置陵邑对巩固政权已不起作用,所以从渭陵开始废置陵邑。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2001年西汉帝陵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0.唐代帝陵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唐代帝陵分布于陕西省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六县,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献、昭、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贞、简、靖等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即关中十八唐帝陵。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 。唐朝开国皇帝、军事统帅,西魏名将李虎之孙。称帝后,命秦王李世民统兵作战,先后击败陇西的李轨和薛举父子、击退并州的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河北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郑王王世充,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及地方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之变后,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传位,自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上元元年(674年),尊号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占地面积40平方千米。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唐定陵,位于富平县北十二公里的宫里镇三凤村北的凤凰山,为唐中宗李显(656-710)陵寝唐中宗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为韦皇后进毒饼毒死,终年55岁,葬于定陵。定陵陵园座北面南,东西宽二公里,南北长三公里,周长十公里。有四门,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门外各有门阙,朱雀门外乳台和鹊台。墓前原有石莲原有石莲托桃一对,天马一对,石马三对,巨型无字碑一通,另有清代毕沅所竖石碑一通,北门有蹲狮一对,石马三对。东西门各有蹲狮一对。这批石刻造型高大雄伟,艺术精湛。它和乾陵等陵的石刻群一样,是中国唐代艺术宝库中的精华。可惜多已无存,现仅存蹲狮三件,石人二件,石马一件。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建于唐开元盛世的帝王陵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千米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桥陵陵园略呈长方形,东西长2871米,南北长2836米,总面积852万平方米。四面开辟有门,四角有楼。历经千年风蚀雨剥,唐桥陵所保留的石华表、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独角兽、石狮等五十余尊巨大石刻依然形态清晰,生动自然,其中的38尊排列在宽达110米、长625米的神道两旁。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献皇后杨氏合葬墓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唐泰陵以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气势磅礴,典型的大唐皇陵风格。陵区除唐玄宗和杨皇后主陵之外,还附葬宦官高力士陪葬墓。经专家考证,泰陵建制仿唐长安城,规模宏大,虽经一千多年风雨,现在神道两侧三十四对石刻基本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泰陵陵园规模宏大,据《省志》载,陵内封地达三十八公里,为诸陵中最大者。陵区以玄宫为中心,依山势构筑陵墙,平面布局分内外两城,酷似京师长安。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建陵是唐肃宗李亨、章敬皇后吴氏、韦妃合葬的陵墓。唐肃宗建陵位于礼泉县建陵镇凉马村。位于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礼泉县城东北15公里、海拔783米的武将山南麓,因山为陵。东与九嵕山昭陵遥相对峙,西与梁山之乾陵隔川遥望,北面群山叠嶂,南面是层层梯田和广阔的沃野。爆发"安史之乱"的次年(756),李亨即位于灵武。在位期间(756~762),为了平定藩镇的叛乱,借兵回纥,于至德二年(757)秋,收复长安、洛阳。由于任用宦官为观军容使,致使宦官势力进一步扩大。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李亨忧惊而死,葬于建陵。建陵依山为陵。陵园东墙长1524米,北墙长879米,西墙长1373米,南墙长1050米,面积15万平方米。陵墓现存唐关中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凿最细腻石刻。有汾阳王郭子仪、开国公李怀让等陪葬墓。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唐代宗元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的西北的檀山,因山为陵。元陵陵区周长二十多公里,睿真皇后沈氏附葬。元陵陵寝建制已经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每况日下的状况。元陵陵园的石刻与建陵相同,制造也比较粗疏。李豫(公元727-779年),唐肃宗长子,母吴皇后。初封广平王,名为俶。被宦官拥立为帝,时年37岁,在位18年(公元762-779年),病死,葬元陵。年号广德、永泰、大历。元陵依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旧唐书·令狐峘传》载:“德宗即位后,曾诏立代宗元陵制度,务极优厚,当竭币藏奉用度。遭到令孤垣的反对,德宗从之,只好从俭埋葬。”由此可见,元陵陵寝建制已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自“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经济每况愈下。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崇陵是古代帝王死后安葬的地方,根据朝代不同,分为唐崇陵与清崇陵。其中唐崇陵是唐德宗李适墓,位于咸阳城北45公里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南麓;清崇陵是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墓,建于1909年,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李适(742~805),代宗李豫长子,在位期间(779~805),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并征收间架税、茶税等,以增加财政收入。对藩镇割据势力采取裁抑政策,但无成效。用宦官统率禁兵,致使宦官权势日盛。崇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墓冢高突,全部用青石垒砌,嵌凿石槽,浇灌铁汁,卡有铁板,十分坚固。陵园方圆20公里。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朱雀门旁有10余尊石人,身着斗篷。近年在其陵区边缘发现奉诏出使过黑衣大食的宦官杨良瑶墓神道碑。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丰陵是唐顺宗李诵与庄宪皇后的合葬陵,位于今陕西富平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的金瓮山之阳(今曹村乡陵村),因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东北距唐睿宗之桥陵26公里。顺宗李诵是唐代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陵园规模较小。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自然因素的破坏,丰陵陵园内的建筑遗迹已所存无几。陵园内城四门外原各置石狮1对;朱雀门外原置石人10对、石马5对、鸵鸟1对、翼马1对、华表1对;玄武门外原置石马3对。今已损毁殆尽。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景陵是唐宪宗李纯和孝明皇后郑氏的合葬陵墓。李纯是唐朝第十二个皇帝,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元和十五年(公元821年)春正月,暴崩于大明宫中和殿,终年四十三岁。景陵依山建陵,座北向南,陵园布局与其他唐帝陵略同,分内外城垣,四周均设陵门。陵园四神门外4对阙址、乳台和鹊台均在。南神门北50米为献殿遗址,范围东西200、南北150米。鹊台的西阙址尚在,高1米、底长7米、宽6米。东阙址已被平掉,二阙址间距63米。鹊台北距陵园南神门2876米,北距乳台2350米。其二阙址东西间距195米,均被严重破坏。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唐穆宗光陵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尧山之上,海拔1091米。光陵依山为陵,周围20公里。陵园南北二神门距离2900米,东西二神门距离2350米,陵园呈东西窄、南北长。现存西南角阙遗址,底径12米、高1.5米,位于皇边村北,南神门北20米为献殿遗址。范围东西300米、南北150米,遗址内有清代毕沅书的唐穆宗光陵石碑。玄宫在半山上。唐穆宗,李恒(795-824),是唐宪宗李纯的第三个儿子,继李纯为唐代第十三位皇帝,820-824年在位。唐德宗贞元十一年七月六日(795年7月26日),懿安皇后郭氏生于长安大明宫之别殿。初名李宥。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封为建安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不久,遥领彰义军节度大使元和六年十二月,惠昭太子李宁死后,于次年(811)十月被册立为皇太子,并改名为李恒。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李纯在寝殿暴卒。同年闰正月丙午(初三日,820年2月20日)宦官陈弘志、王守澄和中尉梁守谦等拥李恒即帝位于太极殿,时年26岁。第二年改年号为“长庆”。群臣上尊号曰“文武孝德皇帝”。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唐敬宗庄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北十五公里陵前乡柴窑村东250米,附近地面海拔515-520米。庄陵平地起冢,陵台底方形,边长57米、高17米。敬宗李湛,在位期间,游宴无度,荒于国政。他依然宠信宦官,贪图安逸,击球玩乐,留恋女色,不问朝政。还迷信道士,企图长生不老。曾派宦官往湖南、江南等地采药;派道人杜景先往淮南、岭南等州求访异人,甚至还在内宫修山建观,专门供奉20多人讲解道术。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敬宗夜猎还宫,入室更衣,就在这时,殿上蜡烛忽然熄灭,在黑暗之中,这位年仅18岁的皇帝被刘克明等人合谋杀死于内室,终年18岁,葬庄陵。陵区现残存四门石狮,大小不尽相同,1996年5月3日夜,庄陵神道两侧的5个石人的头部被盗割,其中东侧文官头像3个,西侧武官头像2个,后经多方努力,仅追回文官头像1件,其余4件没有下落。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章陵位于陕西富平县城西北15.3公里的雷村乡与齐村乡交界处的天乳山之阳。天乳山又名西岭山,海拔783米,孤耸而立于台塬上。章陵即修建于天乳山之阳,陵园封内22.5公里,下宫去陵1.5公里。在富平县西北10000米天乳山永闰乡洪波村封内22500米下宫去陵三里陪葬一墓为杨贤妃墓,陵东南陪葬有杨贤妃墓,封土早年夷平。唐文宗李昂(809-840),是穆宗李恒的次子,敬宗李湛的异母弟。继敬宗为唐代第十五任皇帝,827年至840年在位。唐宪宗元和四年十月十日(809年11月20日),贞献皇后萧氏生于长安东内。穆宗长庆元年(821)封江王。宝历二年十二月八日(827年1月9日),敬宗遇害,宦官刘克明、苏佐明等伪造敬宗遗诏,胁迫绛王李悟(宪宗李纯第六子)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等率禁军入宫杀死绛王,拥立18岁的江王李涵即位,改名李昂,拈民“大和”(《旧唐书.文宗本纪上》卷17上)。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唐武宗李炎(814-846),是穆宗李恒的第五个儿子,文宗李昂之弟。继文宗为唐代第十六任皇帝,公元840年至846年在位。唐宪宗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814年7月7日),宣懿皇后韦氏生于东宫,初名李瀍(chan)。长庆元年三月戊午(二十二日,821年4月27日)穆宗封为颍王。文宗开成(836-840)年间,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正月二日(840年2月8日),文宗李昂病危,密召宰相李珏、知枢密刘弘逸辅佐太子李成美监国。宦官仇士良、鱼弘志为了专权,伪造诏书,立李瀍(chan)为皇太子,“权色当军国政事”。正月四日,文宗驾崩,李瀍于柩前即皇帝位,时年27岁。次年改年号为“会昌”。会昌二年四月丁亥(二十三日,842年6月5日),群臣上尊号曰“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五年正月初一,群臣上徽号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会昌六年三月壬寅(初一日,846年3月31日),下诏改名为炎(《旧唐书.武宗本纪》卷18上)。端陵是唐武宗李炎的陵墓,位于陕西三原县徐木原西边(今三原县徐木乡桃沟村东北),东距高祖李渊献陵约5公里,西北距代宗李豫元陵约6公里。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贞陵位于咸阳城北50公里处泾阳县白王乡崔黄村。唐宣宗李忱墓。陵园地跨泾阳、淳化两县。大中十三年(859),唐宣宗因服长生药中毒而死。贞陵因山为陵,城垣沿自然山势构筑,南垣长1680米,北垣长4080米,东垣长2985米,西垣长4440米,内城面积约629万平方米。陵园城垣四门前均有对称的土阙。现存石刻有华表1对、翼马1对、鸵鸟1只、石马5对、石狮4对、石人13尊,皆破损残缺。贞陵依山为陵,陵园面积近乎唐太宗昭陵。陵园东、西二神门外两对阙址分别位于仲山东西两座山的峰颠之上,形势壮观。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简陵,位于富平县西北三十公里长春乡紫金山上(又名虎头山),懿宗的陵寝就在主峰下,海拔889米。咸通十四年(875年)七月戊寅病死,乾符元年(874年)2月,葬于简陵。庙号:懿宗,谥号:昭圣恭孝皇帝。李漼虽然是宣宗长子,但宣宗并不喜欢他,宣宗最初立的太子是三子夔王李滋,并嘱咐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辅佐即位。但是,左神策护军中尉宦官王宗实发动宫廷变更,杀掉李滋,迎立李漼为皇帝,大臣们无可奈何,只好承认了既定的事实。此时唐朝政治衰败,经济萧条。懿宗整日寻欢作乐,怠于政事,崇信佛教,亲自唱经。又亲迎佛骨,虔诚的善男信女都结彩欢迎,念佛经之声惊天动地。在位期间,云贵两省连年兵乱,几经平乱,国力耗空。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41岁的懿宗终因病死,葬于简陵。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靖陵是唐僖宗李儇的陵墓,也是西安唐十八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以及唐陵中唯一一座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也是唐代帝王陵墓中最后一座以“堆土为陵”形制建造的陵墓。陵园石刻与唐中期各陵相同,位于陵台南264米的南神门外的石狮已残。神道石刻均已残损,现存华表、翼马、石马和石人,东西列间距60米。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24米。已倒伏,另一华表仅存底座。翼马位于石望柱北26米。石马现存3匹,东面2匹、西面1匹。东列南数第一个在华表北44米,第二个在第一个北105米;西列石马绝大部分残毁和倒扑。唐僖宗李儇[xun](862年6月8日888年),初名李俨,唐懿宗李凗第五子,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5年是整个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文德元年三月六日(888年4月20日)死于长安,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第五批国保--古墓葬(4)
关中十八唐帝陵,也称“关中十八陵”、“关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大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周边的唐朝十八位皇帝(若计女皇武则天在内则共十九位皇帝)的陵墓,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