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崇焕与毛文龙之子结局如何,网友:忠奸立辨高下立判

 百家杂评 2021-07-16

作为明朝末年的风云人物,袁崇焕与毛文龙两人,到底谁忠谁奸,犹如一个罗生门,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尽管这两人忠奸难辨,但两人的儿子却各有不同的结局,可谓忠奸立辨高下立判,由此或许折射出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忠与奸。

关于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后代,大致有两个版本:一是金庸对其艺术化的塑造,由于金庸小说传播广泛,在全球华人中知名度很高,因此这一版本算是广为人知;二是明清史料记载的真实历史,由于二人后代并非名人,也没有做出什么大事,因此他们的事迹鲜为人知。

金庸笔下的袁毛之子

金庸小说中,描述明清之际的小说有两部,即《碧血剑》与《鹿鼎记》。在这两部小说中,分别涉及了袁崇焕、毛文龙,以及他们的儿子。

首先来看一看袁崇焕及其子袁承志(下图,剧照)。《碧血剑》中,金庸对袁崇焕进行了艺术化加工,从一介书生到守边大将,并且在对抗后金的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最后却落得一个无辜被杀的结局,塑造了一位悲情英雄的形象。袁崇焕被杀之后,其部下将他的七岁儿子救出,教他读书写字,打好武功根基,好让他为父报仇,且为了让他继承父亲的遗志,取名“袁承志”。《碧血剑》就是以袁承志为主角,在明清交替的历史大背景下,袁承志行侠仗义,帮助李自成攻破北京,并北上刺杀皇太极等,塑造了一位为国为民的大侠形象。后来,李自成入京,闯军迅速腐化,义兄李岩惨死,袁承志心灰意冷之下远赴海外隐居。

其次来看一看毛文龙及其女毛东珠(下图,剧照)。《碧血剑》肯定袁崇焕,那么就必然否定袁崇焕的刀下亡魂毛文龙,于是他就被金庸描述成一位彻底的反派,让人读来恨之入骨。《鹿鼎记》中,邪教神龙教为了寻找四十二章经,派教徒毛东珠混入清宫,暗中囚禁皇后,自身鸠占鹊巢的伪装成皇后,后被韦小宝破坏,最终被归辛树夫妇所杀,做了康熙的替死鬼。毛东珠伪装皇后期间,育有一女建宁公主,但生父是不是顺治,金庸没有说明,而金庸笔下的建宁公主是一个有点心理变态的施虐狂兼受虐狂。

可以说,金庸笔下的袁毛二门,形象截然相反,袁崇焕一门彰显英雄本色,毛文龙一门彰显小人本质。然而,金庸小说虽然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但他毕竟只是一个商人兼小说家,不太可能正经地演绎历史,实际上历史上的袁毛之子与金庸小说中的形象可谓截然相反。

袁崇焕之子袁文弼

袁崇焕有没有亲生儿子,这还有一段笔墨官司,广东相关资料上说无子,但《清史稿》上记载有一个儿子在东北。

在奏折《三乞给假疏》中,袁崇焕说他家原来极贫,父兄都穷困潦倒,全靠自己养活,“诸丧暴露,各有家口,俱待食于臣父。臣父非有厚产,不过终岁拮据。今臣父已矣。止一幼弟崇煜,少不谙事,诸一切生待养而死待葬者,俱靠臣一人。臣自为令至今,未尝余一钱”,由于正妻没有生育,又没钱纳妾,于是袁崇焕只好过继侄子袁兆基为嗣子,《熹宗实录》记载“袁崇焕嗣男原荫锦衣卫千户袁兆基”。乾隆时期,广东巡抚奏疏指出当地没有袁崇焕直系血亲后代,只有过继子袁兆基后代袁柄。

当然,没有升官之前,袁崇焕家可能很贫穷,但担任辽东巡抚之后袁崇焕家应该很富有。明末户部重臣毕自严《度支奏议》中记载,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后,在老家置田买地,后被查抄田产5000余两。以当时抄家的尿性,抄出的财产只可能往少了报,这样才能上下其手,单单老家就抄出五千两,因此说袁崇焕不是大贪绝对不客观。

不过,《清史稿·富明阿传》记载:“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崇焕裔孙。崇焕裔死,家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传至富明阿。”与此同时,黑龙江省至今尚在的《江宁将军富明阿去思碑》,以及当时文人杨钟羲的《雪桥诗话余集》,魏毓兰的《龙城旧闻》等,都记载袁崇焕有一个遗腹子袁文弼。近代东莞学者张次溪综合诸多文献考证指出:袁崇焕崇祯年间纳一新妾,为他生下了遗腹子袁文弼。

真相大白,原来袁崇焕在广东的确没有直系血亲,所以过继侄子袁兆基为嗣子,但后来在辽东时纳妾又生了一个儿子。从袁崇焕纳妾及老家被抄出五千两来看,担任辽东巡抚之后经济状况的确出现飞跃的改善。

更为重要的是,金庸说袁崇焕之子叫袁承志,彰显他继承父亲遗志,但实际上是胡说八道,袁崇焕之子不仅不叫袁承志,而且还投奔了清军,“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甚至其后代还改姓为“富明阿”。古人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连姓都改了,袁崇焕后代对清朝该是有多忠心?

由袁崇焕后代改姓也可以看到,清朝并非都是我们理解的汉化,还有逆向的“满化”,为了表忠心、为了某些利益,不少汉人改信满俗、改为满姓,至今还有残留。(下图,袁崇焕的正白旗后代袁寿山)

毛文龙之子毛承斗

毛文龙原籍山西,祖父毛玉山原在山西经营官盐,后来因生意需要,举家迁往杭州。父亲毛伟弃商从儒,纳捐为监生,娶了杭州豪族之女沈氏,两人育有三子。但在毛文龙9岁时,父亲去世,毛文龙带着二个弟弟跟母亲搬到舅舅家居住。

三十岁时,毛文龙过继给辽东鞍山的伯父毛得春为嗣子,同时被母舅沈光推荐到宁远伯李成梁帐下,开始了在辽东的军事生涯。在辽东为官时,毛文龙娶了山西士族女子张氏为妻,但张氏不能生育,于是毛文龙在辽阳纳一妾文氏,生子毛承斗。辽阳城破时,文氏死于战乱,毛承斗被人救出,送往杭州,交由张氏抚养。值得一提的是,鞍山城破时,毛文龙伯父毛得春一百多家人被后金军杀害。

城破家亡之后,毛文龙开始了抗金之旅,在东江镇招揽了大量相同遭遇的辽民,其中包括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张盘等人。清朝的三顺王,此时都拜毛文龙为义父,姓名叫毛有德、毛可喜、毛仲明。毛文龙在东江镇掀起抗金风云时,毛承斗一直生活在杭州老家,十九岁时(崇祯晚年)“补学生杭州,后入太学”。清朝建立后,毛文龙旧将对待毛承斗的态度都非常恭敬。

毛奇龄的《毛总戎墓志铭》(东江疏揭塘报节抄-东江遗事)记载:毛文龙旧将去岭南的时候,知道毛承斗所在之后,找到并厚赠承斗。至于毛承斗有没有接纳,铭文中并未记载。

《表忠录》、《毛将军文龙传》、《书后》等记载:清朝建立之后,毛承斗“披发入山,不食清粟”,毛承斗,“改名珏,隐居钱塘。清初大将军(即毛文龙)故部曲多为元勋,爵为王公,争遣便迎珏,礼之甚恭,数欲荐珏为大官。珏固辞曰:'愚不任官事,且惧违先将军志也’。”由于毛文龙旧部中大多是王公勋贵,他们纷纷派遣使者邀请毛承斗,态度十分恭敬,并想要向清廷推荐其为大官,但毛承斗坚决拒绝出仕清朝。

清朝刘健《庭闻录》记载:清初,毛承斗老宅被清帅李某强占,家中有一个老仆一向亲近吴三桂,远赴云南,把这事告诉清平西王吴三桂,吴三桂命令李某归还房子,赔礼道歉,给付赔偿金。

关于毛承斗在清初的生活,史书上交代的比较少,但通过这些零星的记载,有二点可以肯定:一是毛承斗关系众多,背景深厚,三顺王等毛文龙旧将无论出于什么心情,大概只要毛承斗提出合理要求,他们都会给予帮忙;二是毛承斗对清朝到底是什么态度不知道,但他的确没有出仕清朝,继承了父亲毛文龙的一半遗志。

综上可见,袁崇焕之子不仅没有承志,反而叛族投敌屡立战功,乃至后来成为满洲仆从军,而一直备受批评的毛文龙,其后代虽然没有奋起抗清,但至少终身没有出仕清朝。袁崇焕与毛文龙忠奸难辨,但他们的儿子却高下立判忠奸分明。

作为武侠小说界的翘楚,金庸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回首往事,史料明确记载了袁毛后代的行为,按理说他不该如此颠倒黑白,但偏偏在充满家国情怀的小说中有褒奸抑忠之嫌,让人匪夷所思疑惑不解,单纯用艺术虚构这四个字可能解释不通。

参考资料:《清史稿》、《毛总戎墓志铭》、《碧血剑》、《鹿鼎记》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