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在端午的记忆

 新用户2161EPl3 2021-07-16
        悠悠艾草香,浓浓端午情。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看着街头巷尾摆满的粽子和香包,我的思绪便随着浓浓粽香,回到了充满欢乐的孩提时代。

        端午节一大早,我们小孩子就会被大人叫醒,然后三五成群地争相去村东的小河里洗脸。听大人说当天用河水洗脸可以明目,祛除眼病。由于那时没有过多的工矿企业污染,生态很好,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不时地探出脑袋,向我们摇头摆尾,仿佛也在庆祝这个节日。

        回到家里,父亲已经开始清理房前屋后的杂草了,我也马上拿着铁锹加入了战斗,直至杂草清理的干干净净,再洒上一些白石灰,以防止蚊子、蛇等的入侵,保护我们的安全。

        做完这一切后,我们小孩子们就会在大人的指引下,拿着镰刀兴高采烈地来到野外的田埂或者洋槐坡上,去把那一簇簇绿色青翠、带着露水、散发着悠悠清香的艾叶等带秆收割下来,然后用毛草或者柳条捆绑起来,背在稚嫩的肩膀上,迎着初升的朝阳,排着队,唱着歌,如一个个凯旋而归的小战士,兴冲冲地往家中赶。到了院里,把收割来的艾草一个个摊开晾晒在墙头上,再拿少许插在门前。看那绿色青翠的艾叶,在风的吹拂下,轻轻的左右摇摆,不时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看在眼里,喜上心头。


        当然,端午节对我们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包粽子了,因为那时条件不好,平时主要是馒头稀饭加面条,除非逢年过节,才可以改善生活,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期待。那时包的粽子,不像今天这么多种类,大多数都是大枣、糯米、白糖混合而成,外面用采摘来的笋叶包扎成圆锥形或者菱形。母亲开始包时,我也常常主动帮忙,拿笋叶,递丝线,抓糯米,忙的不亦乐乎。一不小心,就会与母亲的手碰到一起,甚至把水洒到母亲的脸上。母亲总是宽厚的一笑,用手擦一擦脸,继续包粽子。母亲手很巧,不大功夫,就包满了一大盆,然后开始放到铁锅里煮。而我呢,则是充满着对粽子无限的期待,一直坐在母亲的旁边,并不时的问还要多长时间就可以煮熟吃。


        在等待的过程中,爱看书的父亲就会给我讲端午节的来历,说这是因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定的一个节日。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为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而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并逐渐发展成今日的粽子。再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以示纪念的风俗。


        等到粽子煮熟后,一股香气透过锅盖,从蒸腾的白气里扑鼻而来。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把粽子一个个从锅里捞出来,再放到盆子里,让坐于锅台前久久期盼的我垂涎三尺,狠不得一口吞下。笋叶上冒着水珠,沁着香味,长长的米粒煮得泛黄,里面包的大枣也咧开了嘴,露出欢乐的笑容。母亲看我眼馋的样子,就用凉水先给我冰上几个,递到我手里,让我解馋。我呢,早已是急不可耐,三下五除二把粽子解开,只一口就把粽子给咬了一个角。那一刻,感到母亲包的粽子味道鲜美,轻咬一口,满齿噙香,回味无穷。可总是由于吃的时候太心急,脸上常常沾满了糯米,弄的像小花猫一样。


        吃过粽子,母亲就会给我带上她亲手缝制的香囊。母亲缝制的香囊形状很好看,里面装满了艾叶、白芷、丁香、苍术、佩兰、冰片、藿香、樟脑、陈皮、薄荷等中草药,外面用碎布缝制,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虎头等各种形状。 随后,母亲还会用五彩线(俗称五股线)分别绑在我的脖子上、手上和脚上。听母亲讲,端午节给小孩佩香囊,主要是出于一种深深的母爱,祈求能够避邪驱瘟。所以,在端午节当天,为论谁家的小孩子,都会戴上母亲亲手缝制的五彩香囊。


        到了晚上,母亲就会用艾叶、蒜辫、长命草等各种叶子混合起来,放到大铁锅里熬水,用来给一家人洗澡,以防蚊虫叮咬。说来也怪,晚上洗过澡之后,我们睡在院子里面,再配以白天收割来的艾草,拧成一股绳,用火点燃之后放在铺边,袅袅的烟雾里散发出淡淡的艾草香。那些令人讨厌的蚊子在旁边嗡嗡叫,可由于害怕艾草的气味,一直不敢落下来,而我们也得以睡个安稳觉。用艾草洗澡的这个习惯,母亲一直保持到现在。记得在我儿子出生时,她依然用从老家带来的艾草熬水给儿子洗澡,并好心地分给同产房的其他小孩儿。


        如今,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粽子 ,有素有荤,有甜有咸,供人们任意挑选。可我始终觉得,很难找到童年的那种味道。童年的端午节,由于是在农村的大忙时节,勤劳善良的父辈们在庆祝的同时,依然要从事繁重的劳动,以维持全家的生计,一家人忙里偷闲的快乐,是今天的人们难以体会得到的。可以说,儿时的端午节,对父辈乃至对我,总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这种情怀不是别的,那是在特定的节日里出于怀念家乡,怀念亲人,自然而生的一种情愫,拥有的不仅仅是对诗人先贤的一种怀念,更是对深厚历史文化的一种崇拜,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与追求。

(可惜,如今父亲已经去世,端午节里再无父亲!再也找寻不到儿时的回忆!!!)


    作者简介:刘广申,笔名临湖听月,河南舞钢人,联合国非官方事务机构签约诗人。诗 观:用诗意的语言抒写诗意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