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读医案

 玄冰生孙洁 2021-07-16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亲爱的朋友,因为微信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你互动多的公号文才会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你。

所以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你可以“星标”或者“置顶”我们的公众号,或在文末进行点赞或“在看”。

当然,也更欢迎你的评论,将我们的内容转发给其他爱好中医的朋友。 谢谢支持。

如何读医案

作者:孙洁 | 编辑:东旭

前言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研究医案,是提前中医临床水平的重要方法。周学海先生曾说:“每家医案中必各有一生最得力处,细心遍读,是能萃众家之所长矣。”但是读哪些医案,何时读,如何读,却是大有学问。本文即就研读医案的方法略做小结,以飨同好。


(一) 目的明确,详略得当


和阅读其它任何一个门类的书籍一样,在读医案之前,首先要明白自已研究读医案的目的是什么。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为兴趣而读

中医初学者,通过阅读医案来增强对中医的兴趣,初步建立中医思维是个非常不错的方法。此时所学不多,不宜选读文字深奥,或医理艰深的医案。可以选择像《孔氏医案》《洄溪医案》《醉花窗医案》之类文字浅近,说理明晰,故事性较强的医案,不但易读、有趣,也能在读案的同时,接受中医思维的感染,逐步树立中医思维。

为印证而读

学习渐次深入,可以一边学习相关课程,一边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医案,与所学相印证,可以两相促进。但是此时毕竟还是在学习阶段,可能经常会出现读不懂的医案,不妨暂时搁置一边,选择可以读懂的部分先读。阅读时,也不必求全,每部分内容选择一二条精读即可,从而帮助理解课堂所学。

尤其是在学习《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时,病案的辅助尤为重要。《经方实验录》《刘渡舟医案》等可以做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辅助。《吴鞠通医案》可以做为《温病条辨》的辅助。近代医家如丁甘仁、蒲辅周、赵绍琴诸先生的医案中也有不少很反映温病思想的验案。

《内经》的病案印证相会要难一些,如《内科摘要》《临床指南医案》等都是较能体现《内经》思想的医案,只是阅读难度较大,需要反复思考才能有所得。

为临床提高而读

独立临床后,要经历一个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阶段。此时难免会有“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的感觉。此时,可以选读一些综合性医案,或是与本人专业相关的医案集进行研究。比较经典的综合性医案如《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奇症汇》等均可选读。而专科医案集在近数十年来出版较多,可以按需选读。一般的原则是先读综合性医案,再读专科医案集,以免束缚思路,难有大进。

及待临床日久,小有心得,经典条文,亦较熟练之时,可以通过阅读医案,更进一步。此时应选读立法高奇,处方精道的名案做深入研读。根据个人兴趣选一二本做为主攻方向,反复把玩,可得个中之趣。如《临证指南医案》《王孟英医案》《经方实验录》《内科摘要》等皆可选读。


(二) 学习经验,不必因循


研读医案的目的是学习前人经验,掌握他们在临床上的独到之处,以提高自已的临床水平。因此,不必过份关注医案的疗效,有效的就爱读,效果欠佳,或者无法验证疗效的就不爱读,这样就无法全面理解作者的临床思想。

同时,也要避免对某些疗效神奇医案的治法方药过度关注。好的疗效必有所因,我们要着力分析这个医案好在何处,为什么有如此疗效,而不要拘于一方一药。更不要不了解内在的理法依据,只记住了方药,就在临床上孟浪试用。试之有效,固然不知其所以然;试之无效,又难免失望。

理法方药,本自一体,学习医案,也要看出作者的理法思路,方药特色,才有助益。所谓经验,绝不止是用药经验,更是理法思想和组方技巧。


(三) 以经释案,理法相贯

想要在研读医案时知其理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经释案,即以《内经》《伤寒》《金匮》《本经》《外感温热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的思想来解读医案。有些医案很容易用经典解释,正可以印证所学。有些医案则不太容易用经典解释,可以抓住重点,重新研读相关条文,以求突破。实在不能用经典原文解释的,也不必勉强,但至少也要做到医理圆通。这种情况一方面与我们自身的经典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作者的学术思想有关,过份强求,反而容易犯主观臆断的错误。偶尔有完全难以解释,但所述疗效极佳者,只能暂时存疑,不宜以其神效而轻易试用。毕竟医案传抄、记录,亦或有误,加之不明所以,贸然试用,极易出错。

(四) 前后对照,左右旁通


对于同一医家,或同派医家的医案,可以前后对照,以寻找隐藏在医案中潜在规律,这可能正是该医家或医派的学术特色之所在。

例如读《临床指南医案》,分析叶天士使用黄芪建中汤的医案,虽散见于各处,但前后比较,我们就不难得知,叶天士用黄芪建中汤的主要指征是什么。或者分析他治疗遗精的医案,虽然用方各有不同,但前后比较,就可以找出叶天士治疗遗精的主要思路。再进一步,对这些主要思路进行分析,还可以得知叶天士对遗精病的核心认识。这些分析过程比记住一方一药有用得多。

对于不同流派,或思想相近的医家,我们还可以相互比较,以左右旁通。例如叶天士和薛雪都擅治温病,比较他们治疗湿温病的医案,就可以了解二人在温病证治学术思想上的不同,可以互为禆益。再比如同样是治郁病,叶天士重心肝,薛已重心脾,比较两人的医案,就可以探知治郁病时,心、肝、脾相关之间的关系,以及证治的主要特点,临床治郁就能左右逢源。


(五) 六经注我,一得可求


学习医案的终极目标当然是提升我们的理论和临床水平,而不是成为一派一家的传人。所以在研读过程中,始终要记得让医案为我所用,而不要被固有的思想所束缚。

这个固有的思想,首先当然是指医案作者的思想。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读案之时,往往对作者的医疗水平无比钦佩,不知不觉就丧失了自我判断的能力。这种盲从的状态在初期其实是有帮助的,它可以让我们更乐于学习这位前辈的医案,记忆也会更深刻。但最终要用于临床的时候,一定还是要走出来,把前人的经验升华成自已的学术思想,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另一种常见的错误是抱着对答案的思想读医案,以作者所有方药为唯一答案,所思与作者接近则喜,与作者不同则悲。其实大可不必。作者之用药于当时来说可能是比较合适的方案,但也未必就是尽善尽美。何况限于各种原因,医案的记录必然是不完整的。信息的缺失也必然会我们的判断产生影响。所以想法和作者或一致,或有出入,都很正常,不必因此自得、自怨。

而对于有一定经验的读者,除了要注意不被作者的思想所束缚之外,也要注意跳出自已固有的思维陷井。或者自以为经方派,就对辨证精详,论理深入的不感兴趣,认为只是空谈;或者自以为辨证派,就对经方验方不屑一顾;或者自以为经验丰富,就对立法相异者颇多质疑;或者自以为理论高深,就对说理较少者大加鞭挞。其实能流传至今的医案都必然有其特色,我们读案时,只要虚心受教,潜心研习,必有一得,这就是收获。至于作者水平高低,并不是我们读案时要关心的主要问题,但有可读之处,一得之机,即应心生感谢,不必论人得失,反失本心。


(六) 循序渐进,反复研读


随着读者水平渐长,对医案的认识也渐次深入。所以有些医案值得反复把玩,渐知深意。对于这种医案,我们要有循序渐进的思想。初读虽然只能知其大概,但也能示人以方向;再读可以有所印证,促进临床水平提升;熟练之后,纵横比对,更可以使我们理论圆融。像这样的医案,主要推荐温病学家的医案如叶天士、王孟英等人的医案,最为精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