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式太极拳真传——访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

 winriman 2021-07-19

图片

汪先生拳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师父刘武年先生与冯大彪、张春栋两位师伯拜访杨式太极拳传人汪永泉先生,将汪先生谈拳话语进行了记录和整理,并撰写成文,发表于《武林》1984年第2期,后被《太极拳往事》摘录在其文中。本文所讲虽为杨式太极拳特点与练法,但其中理法与陈式太极拳相通,我们可以从本文中领略前辈风范,从文字中汲取营养,丰富拳理。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电影厅里,每逢星期二、四、六的晨曦微露之际,总会看到一些人打太极拳或推手,这已经坚持7年之久了。他们的老师是北京市武协副主席,80岁的汪永泉老先生。


汪老先生身躯高大,腰不弯,背不驼,脸庞红润,耳聪目明,说话声音宏亮,底气很足。他祖居北京,生1903年,满族人。其父汪崇禄是杨健侯的弟子,深得杨式太极拳的精髓。他12岁便向乃父学拳,至15岁正式拜杨澄甫为师。


汪老回忆当时跟杨澄甫先生练拳的情景:头3年只是盘架攻架,中间两年习推手,后两年习刀、剑、枪、大杆等器械。一共是7年,后因杨澄甫先生应邀南下上海授拳,只好中辍。


汪老又告诉我们,由于当时的特定社会环境,杨家的授拳上是内外有别的。外传的是养生桩架,技击打人是不传的。他与杨家街坊邻居,又算世交,所以允许到他到杨家去学,并教家传的东西。比方说,外边练拳要求沉肩坠肘,他学盘架时却要求开胸张肘,先求筋骨开展。特别强调以“中”为主。练得是知自己之中,用是知对方之中。气沉丹田,既不是压,也不是聚,而是要散,似石投在水中泛起的波纹,渐渐扩大。使气顺两胯自然松散下去至脚根;并强调三连架,又称三圈架,即肩圈、腰圈、胯圈。这三圈又可分为上下、前后六个半圈,中间为浩然正气贯穿。


谈到推手技击方面,当时杨澄甫先生还向他传授了问、送、拿、弹、冷五种劲别,此外还有拍断劲、掸劲和渗劲。这些家传秘功,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汪老便一一在我们身上轻轻试验,他虽未用力,我们却承受不了。汪老一边现身说法,一边讲解:“接手时要点不要面,要面两不变,偶然面碰面,及时松开变。”即强调接触一寸的面都不许有。要用滚、挫、折、磨等解法,以控制对方劲。接着汪老又形象地阐述了对掤、捋、挤、按的理解:掤,如流水负舟行;捋,将对方来劲起引到自己中心上来。挤,如球碰壁还,又如钱投鼓;按,如掀箱子盖,掀合叶效果才更佳。


图片



汪老谦虚地说:“我的功夫还没学到家,当年杨家的功夫真了不得!”他谈到一次向杨少侯作揖行礼,杨少侯开了一个玩笑,用手指轻轻一点他的手背,顷刻间,便被扔出一丈多远。说着,汪老挽起右小臂衣袖,指着腕内侧处的一道隐隐约约的尚可看得清的伤疤说:“这是有一次,杨澄甫老师让我使剑向他猛刺,结果他只拿一小木棍,猝然间,连防带进,发寸劲使我致伤,留下这永久的纪念。”


到了1947年,汪老在协和医院工作,才开始收徒授拳。时至今日授拳人数不下几百人。已故孙德善、高占魁和现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授拳的朱怀元等都是汪老的出色弟子。


我们拜别汪老时,汪老送出门外,笑容可掬地说:“练技击,是为了提高兴趣。练套路,是为了锻炼身体。我要在有生之年,为武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