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纪录片《大学》上映,拼名校到底有什么意义?胜过你讲100遍大道理

 caikk 2021-07-20

上周末,我带孩子们看了纪录电影《大学》。


它的主题很简单,就是通过清华学子的故事,展现清华精神。

110 分钟的纪录片,静静纪录了 4 个清华大学的普通学生和老师的真实故事:

严韫洲,一个刚刚考到清华的 00 后学子,几经波折,终于被清华录取。

图片

博士生宋云天,在清华园生活了 9 年,毕业之际,他在就业方向选择上,犹豫了。

图片

留美学者蔡峥,为了能让中国人用自己的巡天望远镜看星星,他放弃美国稳定优渥的生活,加入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天文系。

图片

今年 86 岁的钱易教授,躬耕讲台几十年,仍然坚持给学生们上课,她的背影,也是中国一代院士们的缩影。

图片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级高校,人人向往。

可这部纪录片,既没有讲清华大学荣耀的光环,也没有讲那些我们看不懂的高深学术研究。

流水般的记录里,只让人们看到 4 个主人公相似的价值观和选择。

它打破了人们对名校的认知,让孩子感受到——一个普通又不平凡,有所追求又不急功近利的人,是多么的有力量。

图片


图片

幸福

是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纪录片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宋云天。

他是清华水利系 2019 届的博士毕业生。

图片

在清华苦读 9 年的他,如今面临人生方向的选择:是留清华任教?还去企业高薪任职?又或者去搞科研?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宋云天更倾向于回基层,服务一方百姓。

图片

他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备受奶奶宠爱。

图片

奶奶当了一辈子村支书,宋云天也从小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要做奶奶那样的人,服务家乡,服务百姓。

奶奶劝他,基层干部不容易,「上头千根线,都要从你这一个针眼过」……

图片

可宋云天思索再三,还是选择了河南新乡辉县冀屯镇前姚村,从第一书记做起。

对于这样的选择,宋云天的家人虽说心里不情愿,嘴上还是支持的,他们说:回来也好。

放弃人人艳羡、很难够到的清华老师职位,扎根很难出成绩的基层,这在世俗观念里,多少有些不被接受,也让人不免怀疑 20 多年寒窗苦读的意义。

宋云天的做法,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还是教育观念的进步?

图片

现代积极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恩,曾提出过一个「自我决定」理论,他们认为,一个人想要幸福,需要满足三点要求:

一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爱和尊重;

二是有独特的本领技能,能创造价值;

三是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物质资源普遍丰富的今天,给予孩子爱,培养他们独特的技能,都不是难事,唯独让孩子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那么的容易。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我一直觉得,一个真正幸福的孩子,都是有某种「物性」的。

爱音乐,他会执着于声音;爱教育,他生性有园丁的执念;爱探索,发现和改变世界就是他的使命。

那是一种不得不做,非要通过「物性」来证明「我是我」的感觉,它能让孩子燃烧内心的火焰,感受到真正的踏实和幸福。

纪录片最后,宋云天晒得黑瘦,他骑着三轮摩托车笑得满面春风,也印证了这点。

图片

宋云天让我们看到:教育只是手段,让孩子找到一生所爱,就是教育的成功。


图片

坚持理想

人生才不乏动力



如果说,宋云天告诉孩子们,什么样的人生选择是幸福的,那么留美学者蔡峥的选择,更像是「宋云天」们的人生延续。

他让孩子们看到:有理想的人生,多么有韧性,又是多么可贵。

蔡峥是「哈勃」冠名的博士后学者,在天文学领域,已经颇有建树。

图片

如果留在美国,他能到名校继续做研究,衣食无忧,事业顺畅。

可他一直心系祖国的天文事业,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买一张单程机票,回国!让中国的天文事业,有自己的技术,用自己的设备。

图片

当时清华天文系刚刚成立,蔡峥义无反顾地返回加入。

可面对技术、人才、资金的短缺,蔡峥的理想,显得尤其孱弱。

但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和后悔,他脚踏实地,认真地推进每一步:

跟院系的老前辈们,一遍遍开展论证会;单独找校长阐明自己的想法;飞去美国找制作巡天望远镜的独特材料……

图片

在《大学》首映礼上,不善言谈的蔡峥承诺:

我想给大家做一个七八年的约定,到时候,用我们自己的望远镜,带着大家看看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边缘。

值得深思的是:如果蔡峥留在美国,他能随时在世界最著名的天文研究场所——美国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山,用最先进的望远镜观测、研究。

可现在他却要用 7、8 年的时间,重新开始。

图片

蔡峥的选择诠释了——理想虽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有了它,任何困难都不能称为困难了。

图片

莫言曾在书中,也提到过两个教授被下放的故事。

其中一个教授,既接受不了被下放的事实,一时也很难适应体力劳动。

可和他同屋的学音乐的教授,却每天精神矍铄,该吃吃,该睡睡,劳动时从没叫过苦和累。

第一个教授不解,问第二个教授:怎么看得这么开?

第二个教授也是一脸惊讶,他说:「我不是看得开,而是把种地看成了玩音乐。

你看,耙地时,锄头一来一回,多像有趣的节奏;麦浪随风翻滚,是大自然弹奏的旋律啊……」

理想不灭,人生斗志就永远在。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每个孩子这一生,都有必要树立一个理想,它也许不会让孩子人生璀璨,却会让孩子一生有追求,有事做,纯净又纯粹。


图片

一生只做一两件事

活到老,干到老



纪录片中的钱易先生,是国学大师钱穆的女儿,也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钱易老师 80 多岁时,还依然耕耘在一线,每次上课,她都坚持全程站立。

图片

几十年来,钱易老师累计培养了硕士 31 名,博士 47 名。

她获得的科技奖项,也不计其数。1994 年她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可即便成就斐然,钱易却发自骨子的谦逊,人称呼她「钱老」,她说:

再加上一个字,叫我钱老师。

别人请她做讲座,她婉拒,称如果真讲,需要系统的准备。

图片

她这样形容自己:做的工作呢,好像也没有少做,但做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比的话,总是问题多,还需要多做事。

钱易老师说,人这一生,做好一两件事足矣,她的那两件事,就是教书和保护环境。

纪录片里还有个细节,当时清华大学研究决定,让这些院士们 80 岁退休,但大家都表示不太情愿,依然愿意教书育人,发挥余热。

图片

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绝不是一劳永逸。

有句话说:真正的幸福,是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

有事做,一个人才能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图片



片中还记录了一个久经波折,最终考取清华的新生严韫洲。

图片

纪录片拍摄完毕时,他已经是大三的学生,已经确定了自己在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方向。

从考进清华时的新奇迷茫,到后来的坚定自信,严韫洲身上,已经有了清华人执着做事的影子。

图片

纪录片导演孙虹在谈到创作心得时说:

对很多人来说,大学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它会参与并塑造你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在大学里遇到的老师、同学,遇到的机会,很多都会对你有所影响,甚至是影响你的一生。

图片

我知道,在今天中考分流严峻的形式下,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缘跟大学相遇。

但无论今后人生方向如何,我都希望孩子们看到这几个清华人,以及他们身上的光芒。

日后,当孩子迷茫,找不到方向时,相信,这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滋养,能让孩子自我开脱自我救赎,重新踏上有意义的人生路。

 树妈说:

因为是纪录片,这部电影排期很少,但我觉得还是挺值得带孩子一看。几个故事都让人非常感动,大学之“大”,是“大师”之“大”,更是格局之“大”。真正的名校,能给孩子不是光环和文凭的荣耀,而是教会孩子们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文章之后,还要跟大家说件事。咱们约定每月一次的直播,定在了7月24号。也就是周六的晚上7:00

这次的主题是暑期专场,精选了很多夏季好物和开学好物。给孩子们的有毕加索钢笔、儿童牙刷、拼图、泳衣、美术艺术文具合集……给妈妈们的有兰蔻眼霜、澳洲大橙瓶防水隔离、艾可美纳米牙膏,MC巴黎真皮凉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