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十公、花台门、大塘沿

 诸暨弘虫 2021-07-20

周末,长道地裱师陈均明领我去看“维十公祠”。维十公祠在进农村地盘,离敦伦堂不远。在新楼林立的村庄,维十公祠因斑驳老旧,反而显得格外醒目。单看祠堂的外表,这个建筑能保存到今天,实属不易。它的建筑样式在我看来也是别致的,可能在枫桥地盘上已找不出第二个吧。
祠堂大门上镶嵌着门楣,这块门楣在“破四旧”时被族人用灰泥封住,如此遮掩后,祠堂总算逃过一劫。现在弘扬传统文化,“维十公祠”又重见天日。门楣上还留着落款,左边是“丙子春月”,右边是“陈肇英”。显然,陈肇英是当年的题额者。
据说这个小祠堂陷入了两难:拆?还是不拆?不知道它是维十公祠,拆了也就拆了,因为不知者不罪。现在不行,现在知道了真相,想拆就不那么简单了。就算拆它是“合理”的,可怎么绕得过“合情”这道关呢。这里曾经是祖宗祠堂,后人凭什么拆它?想做不肖子孙?想数典忘祖?还是想离远祖宗的庇佑?
长道地裱师陈均明希望将这个祠堂保存下来,他的愿望我深以为然。我忽然想起多年前聆听过一个省领导的讲话,他是这样说的:“你们要保护好千柱屋啊,它是国宝!你们诸暨的县城还不如千柱屋值钱呢。”领导的这番话,可能也适用于维十公祠。
敬畏祖宗,敬畏历史,敬畏文化,那么维十公祠必定会有好的归宿。究竟是修旧如旧,还是推倒重建,这事谁说了也不算,懂行的专家说了才算。
我此行的收获真不小,回来后继续做维十公的“功课”,于是牵扯出以下一些相关内容。


关于陈肇英
长道地裱师陈均明告诉我百度上能查到陈肇英。我查了一下,百度上的确有个陈肇英,出生于1888年,浦江人,曾在国民党担任要职,与蒋介石还称结拜兄弟。说到国民党的将领,自然会联想到元文房里的两个民国少将:陈时骥与陈钦。难道是他们中的其中一个牵线,让同在国民党阵营的陈肇英题写了“维十公祠”?我查阅的结果是否定的。陈时骥早在1934年就被处决,而陈肇英题词却在丙(1936)春月,时间对不上。陈钦于1927年12月落职,原因是得罪了蒋介石,此后一直隐居枫桥,故让他去讨要与蒋介石结为兄弟的陈肇英题词,也是不可能的,且事实上陈钦后来已脱离了国民党。我的判断,题“维十公祠”的陈肇英不是浦江的,而是出自陈家本土,应该是维十公的子孙。我尚未细查宗谱,但我敢肯定,这个陈肇英的名字一定在我们的宗谱上。

关于维十公
宗谱没有维十公的传记,但行传中有他的记录:“维十,讳兖,字仲诚,号梅轩,秩七公三子。配山阴谢坞余,子四:贞三十四、贞五十四、贞六十四、贞七十二,女一,适嘉谟。公氏葬金村上坟庵。”
再查维十公的父亲秩七公:“秩七,讳奫,字叔坚,又字太和,号养源,礼十九公四子。生洪武乙卯(1375)九月十二日,配虞村虞氏陕西按察使司佥事以文公姪女。子五:维六、维七、维十、维十三、维十四。卒宣德壬子(1432)六月二十一日。公氏合葬本乡金村阪即青龙阪。”
维十公叫陈兖(yǎn),也叫陈仲诚,又叫梅轩公。他是陈奫的第三子。陈奫生五子:维六是陈斋(字仲肃,号南斋),维七是陈言(字仲信),维十是陈兖(字仲诚,号梅轩),维十三是陈亶(字仲思),维十四是襄(早世)。在兄弟五人中,陈斋最有名,陈斋第三子陈翰英(字廷献,号松斋)官南雄府同知,故陈兖是陈翰英的叔父。陈翰英是陈洪绶的六世祖,故维十公是陈洪绶七世祖陈斋的二弟。
维十公这个房族枝繁叶茂,繁衍得蓬蓬勃勃。现在维十公祠周边的陈氏人家,包括附近的七房,都是维十公的后裔。这个房族的子孙也很孝顺,民国时期,在陈氏宗族有萃涣堂、萃伦堂的基础上,再单独为维十公建祠祭祀,足以体现维十房子孙对祖宗的孝思。在陈氏的家族史上,除大宗祠外,单独为自己的祖宗设立小祠堂的不止一个,但祭祀像维十公这样的远祖并不多,他是宅埠陈氏第九世。而房族小祠堂得以保存至今的,在陈氏家族中有且仅有维十公祠了。
 
关于梅轩
维十公号“梅轩”,他的住宅也叫“梅轩”。宗谱《居址营建》中有“梅轩”的记载:“梅轩,维十公建。”当年维十公梅轩落成之后,山阴章颀专门为他的梅轩写过一篇优美的贺文,题目叫《贺落成序》。作者章颀,与枫桥的郑钦,同为明成化十六年(1480)的举人,章颀授同知衔。章颀与维十公的侄子陈翰英也是至交。但章颀的这篇贺文与郑钦无关,与陈翰英也无关,而是维十公的好友余文琦托自己的侄子余伯仁,特意让章颀撰写的。章颀贺文的大意是:
诸暨县城往东五十里,有个地方叫宅埠。这里广袤平坦,土地肥沃,山水相映,园林成趣,风景独好。这里可渔可耕,有渔樵之乐;这里产苎产茶,是鱼米之乡。陈氏是暨阳巨族,世代在此居住。环绕宅埠周边还有数十户人家,他们也都陈姓,故陈氏人口已不下数千。这个家族以诗礼传家,科第相继,人文兴盛为越中之冠。仲诚君,就堪称陈氏家族的杰出者。他神清气爽,外表诚朴,胸襟开阔,心地坦荡。他才能出众,却甘愿淡泊隐居。每年春秋祭祀时节,族人都会汇聚到仲诚君家,但仲诚君的住宅低洼陕窄,无法容纳更多的族人。每当有远道而来的宾客,仲诚君也无法为他们提供游玩休息的地方。考虑到这两个因素,仲诚君便在他住宅的南边,挑选了一块平坦开阔、高爽干燥的地方,在那里建造新的住宅,他将家搬迁到这里,名其新居为“梅轩”。仲诚君的新居:屋宇高森,梁栋高大,围廊修长,庭院宽大,美轮美奂,耀眼夺目。我们山阴县的余文琦,与仲诚君素有来往,在仲诚君梅轩落成之际,余文琦让他的侄子余伯仁写信给我,叫我为仲诚君撰文庆贺。我认为:一棵树,它的根扎得越深,那么它的枝叶就越茂盛;一个人,它的道德越高尚,那么他的影响就越深远。这是理所当然的。你看那参天大树,根深蒂固,枝条四面铺展,故能遮挡天空,庇护万物;你看那高山流水,源远流长,支流蔓延满溢,故能奔流到海。至于仕宦之家和豪门大族,他们注重积累,注重栽培,岂有不扩大门户、光耀门庭之理?我与仲诚君的侄子、举人陈廷献(陈翰英)是至交,以前我曾到枫桥宅埠拜访陈廷献,因而也到过仲诚君家。见过仲诚君其人,听过仲诚君言论,自然也知道仲诚君的为人。记得那时的聚餐,仲诚君兄弟俱在上座,子侄们则在旁边侍立,一个个递杯敬酒,气氛融洽,礼仪端庄,相聚十分欢畅。面对此情此景,我当时就想,这个家庭将来必定会繁荣昌盛。今天仲诚君构筑梅轩,全家团聚,少长咸集,我能想象出他们父子相亲、兄弟相爱的场景。他们一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没有骄纵的神色,没有吝啬的行为。他们一家,相互引导,相互扶持,家族越来越兴旺。如同树木刚刚长出来,如同泉水刚刚涌出来,仲诚君这个大家庭的前景,一定无可限量。世上那些看风水的人,总是依据风水的协调,来判断住宅的吉相。而我则根据仲诚君的家世渊源、仲诚君的立身行事,就能判断出他新居的大吉。吉人自有吉相,我想用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来验证我的判断,并据此撰写贺文。我将这个想法告诉余文琦,余文琦说:“甚好!”于是,我写下以上文字,特为仲诚君道贺。

从章颀的贺文中得知,维十公原来的住宅处于地势低下地段,文中有个词叫“湫隘”,意思就是低洼狭窄。由此便不难发现,维十公当时是住在下宅的。下宅也叫陈宅埠,“以其地多屋宅而势低下,遂号下宅”,即今船坊基一带。新筑的梅轩则在下宅的东南方向,具体位置在花台门,即萃伦堂所在地。宗谱《居址营建》告诉了我们真相。
花台门    即宅埠东南之地也,相去半里许,维十公于成化三年筑室而迁居焉,相传大塘之北磡即台门之基址,其冲衕者即中堂之基址也。植绿萼诸梅于门首,因以得名;或云画花木于门墙。
梅轩坐落,下宅东南约半里处。落成时间,明代成化三年(1467)。由此可知章颀的贺文也作于是年。章颀是成化庚子科(1480)举人,那么这篇贺文是章颀未成名前的作品。而维十公侄子陈翰英是宣德丙午科(1426)的举人,故章颀在贺文中称其为“今乡进士”(“乡进士”即举人)。
“梅轩”也称“花台门”。可能梅轩是其中的一室,而花台门是维十公新宅的俗称。花台门的由来有两说:一说是维十公在新居门口种植了绿萼梅等多品种的梅花;一说是维十公在新居的门墙上画有花木。
花台门的具体位置在哪里?现在怕是鲜有人知道了,其实它就在已被拆除的萃伦堂的遗址上,且比萃伦堂遗址范围要大得多。宗谱《居址营建》载:“萃伦堂,在古花台门内。”一个“内”字,足以说明问题了。
 


关于大塘
按宗谱记载,花台门正门口曾经有个大塘。从大塘北磡起,至萃伦堂在内的一片区域,均属于维十公的“花台门”。现在当然找不到大塘的痕迹了,因为它早已夷为平地,且上面也布满了人家。这正印证了“沧海桑田”这句话。
大塘的出现,其实比花台门要迟。花台门的存世时间并不长,因为遭遇了一场火灾,花台门在原址上又进行重建。当时,重建的任务落在维十公长子陈楷(字廷式,号静轩)、次子陈雷(字鸣远,一字廷震,别号湖南)身上。兄弟俩合力重建家园时,直接在家门口取土填基,挖着挖着就挖出了一个大塘。可谓一举两得,这个大塘既是生活饮用水池,也是防火取水之地。
陈楷、陈雷兄弟重建的新宅,气势恢宏,整齐可观,但有了新的题额,叫做“花萼重辉”。宗谱《居址营建》载:“花萼重辉,维十公长子贞三十四公、次子贞五十四公,因梅轩既灾,共力筑室,故题曰'花萼重辉’。台门、大厅、川堂、后堂、东西厢房巍然翼然,严整可观。今基址前大塘,即当日取土填基以成者也。”
再后来,大塘的东西两侧也成了维十公子孙的居住地。
大塘沿东,是维十公孙陈元综(字德珍)的居址。宗谱《居址营建》载:“大唐沿东,维十公第三子贞六十四公(陈霞)子寅九十一公建宅于此。”
大塘沿西,成为维十公孙陈元珪的居址。宗谱《居址营建》载:“维十公第四子(陈榄,字廷楚)贞七十二公子寅六十公建宅于此。”后来,陈元珪将住宅转让给了侄子陈希贤(廉三十四)。陈希贤是陈元璐之子,字士懋,更字德夫,号慎斋,精通医术,授太医院吏目。陈希贤搬家至大塘沿西,又将部分房子分给长子鼎二十四公。此后,陈希贤次子鼎三十二房、四子鼎五十九房、五子鼎七十房也在旁边构宅定居。最后,陈希贤将其厅外的西楼分给了七子鼎百十二公。鼎百十二公在后阪的新屋即将落成,而西楼又遭遇回禄(火灾),于是鼎百十二公迁居到了后阪。这个鼎百十二公,就是七房的始迁祖陈道全。这么说来,花台门大塘沿西,也是七房始迁祖陈道全的故宅所在。
 
现在,“梅轩”作为一个地名,被记录在老宗谱里。“花台门”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记忆。曾在花台门遗址上构筑的陈氏总祠,也挡不住现代化的洪流,已变得面目全非。维十公祠成为此地不可多得的历史遗存。真担心,如果维十公祠变成了一片虚墟,那么子孙对祖宗的那点孝思,就又少了一处凭吊。
 【附录】
贺落成序/章颀
诸暨东南五十里曰宅埠,原壤坟衍,土田膏腴,山水园林,境极佳胜,有稼渔之乐,有苎茗之资,暨邑巨族陈氏世居之,环其乡数十家无异性,食指不下数千,诗书礼义之相承,宾兴科第之有继,文献之盛,乡族罕比。若仲诚君,又其杰然者欤!其人神清貌古,襟宇廓落,负才略而甘隐沦。每念岁时伏腊祀祭燕享,宗族聚于一堂,湫隘不足以客,及宾客过从乏游息之所,乃治舍南夷旷爽塏之地,筑室如干楹而迁居焉。崇宇隆栋,修廓广庭,轮奂其美,奕奕辉映。吾邑余君文琦与君有旧,将具酒牢以落其成,命厥侄伯仁授简于余,俾序其称庆之辞。予惟本深者末茂,德厚者流光,理固然耳。彼干云之木,其根深固,柯条布敷,故能蔽空而荫物;注壑之水,其源不测,流派演溢,故能达江而赴海。若夫故家右族,其积累也厚,其培植也深,岂有不昌大其门闾、光荣其宅第也哉?予与仲诚君之从子、今乡进士廷献友善。昔尝过廷献,而升君之堂,目君之容颜,耳君之言论,而识君之为人。于时,其群从咸在,诸子列侍,皆执爵鱼贯以进,和气雍雍,礼容秩秩,献酬乐客甚欢,予固已计其将来之益盛也已。今君复敞斯构,爰居爰处,少长咸聚,吾想其父子之相亲、兄弟之相爱,无阋墙之阶,无跋蹊(“勃溪”之误)之径,骄泰之町畦不立,吝啬之籓篱不施,以引以翼,弥昌弥炽,如木始萌,如泉始达,其可涯涘哉?世之善相宅者,观其所居之风水翕合而知其宅必兴,予则本君积累之所自,与其行己之实而知之,乃征诸物理而著其说,以复之余君,余君曰:“善!”遂书以为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