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内在无穷大》:从关系、情绪和便签中认识自己的内在

 新用户4169eMl8 2023-07-13 发布于广东

我们常常被各种选择困扰,大到上学选什么专业,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周末去哪里玩……可以说我们的人生由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

当我们感到迷茫和困顿的时候,应该停下来思考,向自己的内心看一看,问一问自己:“我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如何才能透过过去的经历、被情绪加工过的记忆、环境的影响以及防御机制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呢?我们只有不断地认识自己、看到并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向内疗愈自己,正向发展自己、关爱自己,如此才能不为自己的选择和经历后悔、不让情绪控制自己的大脑、准确找到自己想过的生活和想要的幸福。



《我的内在无穷大: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课》(以下简称《我的内在无穷大》)就是这样一本解读自己内在的“说明书”。这本书从突破关系的束缚、卸下防御伪装、修通情绪困扰、找到自我价值、这四个方面来看清自己的本心,了解自己的精神需求。

书的作者张沛超是国内的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他将心理咨询各个流派的观点融会贯通,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深奥的心理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01.在人际关系中了解自己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一个人在家庭中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也包括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却往往忽略家庭中人际关系。

作者在书里指出,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的情况通常会投射到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中。

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

张沛超在书里指出,我们会用投射来加工这个世界,让世界看起来是我们熟悉的样子。因此,我们眼中看到的别人,其实都是自己。

投射分为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

我们之所以无法真正看清人和事物的本来面目,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这些人和事物进行了投射加工。这是投射的消极方面。

比如,当一个人离开一段很差的恋爱关系后,重新进入另一段恋爱关系,过不了多久,这段恋爱关系也会变得糟糕。也就是说,一个女孩离开渣男后,极易再次遇到渣男。这是投射的结果。

我们会从不同的投射中了解到不同层面的自己。我们使用自己熟悉的模板对人进行观察、探测和接触,能让我们对看到的世界维持一种延续和熟悉感,这种延续和熟悉感形成了我们的内稳态和舒适区。

《我的内在无穷大》一书里指出,无论这些投射是不是我们喜欢的,都是我们认识自己人生的片段。我们需要不断打破自身的内稳态,让投射机制突破熟悉的环境限制(比如过度认同家庭的局限),进而从多个层面了解自己。

比如,多与不同的人互动,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个人,这样的互动和接触人你更能全面地了解真实的自己。当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时,可以接触的人就越多,能够认识自己就越全面。

有的关系是耗电,有的关系充电

我们无法脱离自己拥有的关系去了解自己,就如同想成就自己,也得思考自己的关系体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充电型也有耗电型。当我们与某些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到更有自信、更有勇气、更有生命力、更自在、更安全、更愿意探索世界的时候,这种关系就是充电型关系。而当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感到自己很差劲、感觉自己失去了能量、感到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这个世界的时候,这种关系就是耗电型关系。

当在网上看到一些母亲情绪崩溃地对孩子进行打骂的消息时,评论区总少不了指责这个母亲的做法。试想一下,母亲从孩子出生就给孩子爱的抚触和照顾,以良好的情绪和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她是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充电器给孩子充电的,但是充电器也会有耗尽电的时候,如果她本身无法从自己的丈夫和家庭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电源,她又如何给自己的孩子充电呢?

没有纯充电型的关系,也没有纯耗电型的关系。

比如当母亲存在外显或者内隐的抑郁时,她则会吸收孩子的电量。

又比如每科都考满分,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的孩子是非常可怕的,他在消耗自己的精力维护父母的面子,是在给父母充电,而自己却在极大地消耗自己的电量。

配重模式让你难以离开某种关系

我们常见的配重就是塔吊。塔吊在运行时要保持平衡就必须有相应的配重。

张沛超在《我的内在无穷大》一书里指出,家庭关系和行为中也存在这种类似的配重。

比如孩子不想上学,想呆在家里,背后可能是父母在闹离婚,孩子想要守护自己的家。孩子在为家庭危机、为即将失衡的家庭进行配重。又比如在家暴环境里长大的父亲从来不舍得打孩子,虽然很多次都控制住自己想打孩子的冲动,但是他的妻子却替他打了孩子。并非孩子的父亲多么宽容慈爱,而是母亲吸收了父亲的愤怒,替父亲打了孩子。再比如,男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在单位唯唯诺诺,回家检查孩子的作业时,发现孩子做错了,他就通过呵斥、打骂等方式教育孩子。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压力和情绪以完成自身内稳态的配重。

从亲子关系到伴侣关系,再到家庭关系、家族关系以及企业关系,都存在动态平衡的配重系统,这种配重系统让我们难以离开某种关系。



02. 情绪的困扰是了解自己的契机

人际关系中的麻烦,会让人出现焦虑、抑郁、悲伤、愤怒等情绪。当我们出现了强烈的情绪时,我们并不想接纳这种情绪,相反,会想要它立刻消失。于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开始缩小,当我们容不下情绪时,也容不下世界。

当我们遭遇到各种情绪困扰时,就是了解自己的最好契机。

然而情绪是复杂的,总是成团地出现。处于同心圆位置的情绪就是核心情绪,往往难以感知到。我们经常感知到的是外围的情绪,因为它离我们的意识比较近。《我的内在无穷大》一书里明确指出了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

烦恼的背后是害怕和焦虑

张沛超在书里说,每个人的情绪就像个百花园。每种情绪背后都有自己的语言,我们需要透过这些语言去了解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

比如一个孩子病了,他的精神状态最重要,如果他还能吃能睡能愉快地和人玩耍和交流,那么这个孩子病得不太重。反之,孩子的眼神变得暗淡,人也懒散,那么他的病情有可能比较严重或者向严重的方向发展。

孩子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情绪这种第一母语去判断孩子的身体状态。但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这种直接的情绪映射。

我们许多人经常说“好烦",可是为什么会烦呢?其实烦的背后是害怕和焦虑。比如害怕必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害怕做不了想做的事。

比如对方迟迟不回复你的微信,让你越来越烦,你开始进行各种想象:他是不是不爱你了,他是不是不不在乎你了……这是一种担心对方对自己的感情不在而产生的害怕和焦虑。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实际上是孩子害怕与熟悉的人分离,害怕被抛弃。更年期女性烦躁不安,是为自己即将失去女性功能和魅力而不安。

愤怒的背后是脆弱和期待

在小区遛娃,看到一个同样遛娃的大娘愤怒地责备自己的孙子,一边打他一边责备他乱跑,害得她找不到他。她的孙子看上去不到3岁,骑在玩具车上不知所措,既没有哭也没有反驳。大娘却一路走一路喋喋不休,还不忘拍打孙子。

我非常理解大娘的感受,但是她不知道她愤怒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孩子乱跑,而是对孩子离开自己视线而产生的恐惧感和脆弱感。她期望孩子处于自己视线范围之内以确保安全,当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时,她的内心焦虑不安。她没有意识到2、3岁的孩子天生就好动好奇,喜欢到处“探险”,是自己没有尽到看护责任而导致孩子远离自己的视线范围,所以当孩子再次出现时,她通过责备孩子将自己的情绪宣泄了出来。

《我的内在无穷大》一书里指出,人类之所以易怒,可能因为童年时期构建的依恋系统比较脆弱,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也有可能是遇到了创伤性事件,这些事件破坏了原有的防卫系统。想要克服脆弱进而避免愤怒,就必须承认和接受自己的脆弱,并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安全的联结。

指责的背后是绝望

无论是指责还是被指责,在指责之前都因对对方寄予过高的期望,当对方无法达到期望值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绝望。

比如,一个学历普遍偏低的工厂,突然招进来了第一个大学毕业生,通常情况下,这个毕业生会被寄予过高的期望值,认为他应该事事都做得比别人出色,无论这些事情是不是在他的专业范围内。一旦他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时候,就会遭到周围人的指责。

因为他是大学生,所以,即使他刚进公司,也应该知道并且熟悉公司的业务软件,他应该懂财务,他应该懂仓库流程……殊不知,越是将他“理想化”,就越容易失望甚至绝望。

指责不仅出现在企业里,家庭里也经常出现指责,如父母指责孩子作业不应该多次出现类似的错误;自己上学没学好,指望孩子比自己更努力;妻子应该把所有的家务做得完美,应该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当你被指望的时候,离被指责也不远了,因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03. 撕下标签,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们常常活在各种标签下,“某某爸爸”“某某公司董事长”“某某老师”“某某工厂负责人”……我们对这些标签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并认为这些是我们生命的固有部分,因为这些便签成了我们的身份标志。

可是,当我们撕下这些标签,对自己说“我不是某某爸爸”“我不是某某老师”“我不是某某工厂负责人”时,看看还会剩下哪几个让你高度认同的便签?为什么这几个便签对你来说非常重要?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在迎合某些便签?

撕掉自己身上的便签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某些便签的认同感深入到骨髓和血液里,甚至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无论这便签是他人给我们贴上的还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比如我们很难撕掉“我属于某某家庭"这样的便签,特别是当我们对自己的父母非常不认同的时候,在我们也成为父母的某一时刻,却发现自己完完全全成为了父母的样子。这就是虽然你很讨厌自己的父母,但是长大后你却成了你讨厌的样子。

这是因为当我们撕掉便签的时候,会对我们的认知造成冲突,比如当你撕掉“我不是某某的爸爸”“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等这些便签时,你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我是谁”“我的价值在哪里”?

观察当你撕掉最核心的几个便签时的主要情绪,它们是如何重新配重并实现平衡的。

当我们面对撕下便签后的真实自己,才有可能重新掌舵自己的人生。

我们无法脱离人际关系去了解自己,任何人际关系的困扰都会产生相应的情绪,这些情绪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契机,我们将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标签要么是别人给我们贴上去的,要么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贴上去的。要真正了解和认识自己,就需要在人际关系中、从产生的情绪中,以及撕掉标签后的自己进行了解。

这些只是《我的内在无穷大》一书里的一部分内容,想要真正了解自己,获得自在、自然、自由和新生,还是亲自阅读这本书比较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不断与自己将要发展出来的那些部分相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