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中汤----临床新用(惊风感冒吐涎胸痹口疮5案例)

 沙澧闲人个人馆 2021-07-20

01案例1:小儿慢惊风

       患者:患儿,男,2岁6个月,2000年7月15日初诊。

       其母代诉:近2个月来每天腹泻3~4次,大便清稀不臭,量中等,呈蛋花汤样,夹未消化食物残渣,纳差,偶有抽搐。

       即诊:观患儿面色白,精神萎靡,肢冷,腹部柔软略胀,舌淡、苔薄白,脉沉,指纹淡紫透气近命。

       辩证:诊为小儿慢惊风,证属脾阳虚衰。

       治则:治以温中祛寒,健运脾阳。

       处方:理中汤原方水煎服,1剂/d,嘱药后进热粥。

       进程:2d后复诊:精神明显好转,腹泻次数减为1~2次/d,抽搐停止,纳增,

                 遂以原方续进3剂,诸症悉除。

       按评:《小儿药证直诀》曰:“ 小儿慢惊,因病后或吐泻,或药饵伤损脾胃…此脾虚生风无阳之证也。”本病例乃日常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脾阳大虚则泄泻、抽搐诸症变生。故用理中汤温运脾阳,令土实则木无所乘,诸症自除。

02案例2:体虚感冒

       患者:女,52岁。

       病史:反复感冒5年余,此次受凉后感冒,服参苏饮疗效不明显,就诊我院。

       即诊:诊见形体消瘦,面色白。头痛鼻塞,畏冷恶风,身体酸痛,心中不适,时欲呕吐,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而弱。

       辩证:脉症合参,证属脾胃虚弱,寒邪外袭。

       治则:治以温中健脾,和营解表。

       治方:予理中汤 加 桂枝6g,葛根15g,白芍15g,炙甘草5g。

       进程:进3剂后,诸症悉减,但仍腹胀、纳差;                                                                                仍用原方,另加枳壳10g,木香6g,3剂而愈。

       按评:《伤寒论》第163条曰:“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中痞,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原为太阳病误下之虚寒下利所设。本证虽未误下,但中阳素虚,复感外寒,亦属表里兼证,以里证为主,故用此方表里双解,疗效可靠。

03案例3:泛吐涎沫

       患者:女,42岁,1999年6月2日初诊。

       自诉:因胃溃疡出血手术,后泛吐大量清水痰涎,伴食纳不佳、神疲乏力3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故求诊于我院。

       即诊:诊见面色萎黄无华,精神萎靡,肢冷,腹部柔软略胀,舌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辩证:证属脾气虚寒。

       治则:治宜温中补脾益气,摄津止唾,

       治方:方拟理中汤加附子(先煎40min)6g,益智仁9g,乌药6g。

       进程:服药3剂,泛吐清水痰涎停止,纳食增加,精神亦转佳。

                原方继服7剂,诸症消失,纳食正常,病告痊愈。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评:脾主痰涎,肾主唾液;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液上溢于口而导致泛吐痰涎。                        本病例脾肾同治,拟理中汤以暖脾阳 , 附子、益智仁、乌药温肾摄津止唾,而达脾                  肾阳旺,运化水湿,使津液不溢于口而奏效。

04案例4:胸痹

       患者:女,50岁,1998年3月5日就诊。

       自述:胸痛、胸闷、心慌,每天发作3~5次,发作时伴有气促、出汗,动则加剧; 经口服消心痛和平卧休息后能缓解。       

                患者素体肥胖,面白无华,形寒肢冷,神疲纳差,常胸痛彻背,间有心悸,经西医冠脉造影诊断为“ 冠心病 ”。舌苔白腻,脉沉迟。

       辩证:证属脾胃虚寒,胸阳不振。

       治则:治以健脾胃,振胸阳,通血络。

       处方:理中汤加桂枝6g,枳实10g,全瓜蒌30g,白15g,半夏6g。

       进程:连服1周,胸痛消失,余症好转。

       按评:从治本入手----以理中汤温中健脾,培补阳气;用桂枝、瓜蒌、薤白辛温通阳,宽胸理气;寓“ 离日当空,阴霾自散 ”之意。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05案例5:复发性阿弗他口炎

       患者,女,38岁,1999年6月5日初诊。

       自述:反复口腔溃疡5年,每遇劳累发作。经西医确诊为复发性阿弗他口炎。                                    曾用中西药物治疗,外用锡类散,效果欠佳。

      即诊:诊见上下唇内、舌边、舌尖上有大小不等之溃疡,大如黄豆,小如米粒,疮面凹陷,呈灰白色,周围淡红略高;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差腹胀;舌质淡胖,齿痕明显,苔薄白,脉沉细。

       辩证:证属脾肾阳虚,寒湿上泛

       治则:治当温阳益气,健脾利湿。

       处方:理中汤加附子6g,竹叶15g,白芍10g,

       进程:a 服药3剂后,自觉腹胀好转,饮食增加,口腔溃疡好转。

                 b 上方加桂枝增加通阳散寒之力,继进3剂,口腔溃疡愈合,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c 嘱其用附子理中丸巩固善后1个月,

                 d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评:该患者由于日久脾失健运,寒湿内生,湿毒上泛;脾虚及肾,脾肾阳虚,虚阳上浮,而成复发性口腔溃疡。

                 朱丹溪说:“ 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    本方用制附子----温补脾肾,引火归源;全方益气温阳健脾,散寒解毒,使上泛之寒湿降伏,口疮得以愈合,可谓求本而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