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活过百岁而不显衰老?——进而聊聊中医中的“三观”哲学

 经史博物馆 2021-07-20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到“德全不危”,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德真正全面了,他的身体就不会有病变的危险,这一颇具哲理的说法,却成为中医中重要的养生原则。《黄帝内经》还进一步阐述:

志向闲淡而很少有欲望,

内心安详而不患得患失,

积极上进而不使身心疲倦,

体内气息顺畅,

各种器官各安其位,

自然运行……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些,

外界的各种诱惑和淫邪就不能影响他,

他就能活过百岁而动作不显衰老。

这便是“德全不危”的道理。

中医是治病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哲学化的学科。中国古典哲学以“人”为本,在对人生系统地反思时,关照人本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并深刻地意识到天地人是一整体,由此确立了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整体观、辩证观、平衡观。这“三观”,也同样是中医的指导思想。

在治病的过程中,中医以“人”为本,深刻地意识到人体是一整体,人不仅是宇宙及社会的一份子,而且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也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相吻合,如此一来,中医势必与中国古典哲学密不可分,二者互相汲取营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古代向来有“易医相通”、“儒医相通”、“道医相通”的说法,许多哲人本身就是中医,其哲学著作中的养生之道,也称得上重要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虽然是治病的,却不以治病为最高目标,所以又有“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说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医在治病的过程中发现,病的根源并不在肌体本身,而在人的性情与品德上。前面所引《黄帝内经》中的话就是讲这些的,读者不妨返回头去再读一读,琢磨琢磨。

整体观是中医最基本的观点。中医将人的肌体、感情、心理、志向、品德看作不可分的整体,也将人体内外、人体各器官看作互相关联的整体。以此为基础,中医的诊病方法并不是通过仪器化验体液获取病人的信息,而是“望、闻、问、切”,通过外在的观察即可知体内的病变。《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一则故事:

扁鹊路过齐国时,齐桓侯请他做客。扁鹊第一次在朝堂见到齐桓侯,便说:“您的腠理有病变,不及时治疗,病可能会加重。”齐桓侯不听,说:“我根本没有疾病。”等扁鹊离开后,齐桓侯对左右说:“医生就是喜好名利,故意将没病说成有病,以此邀功。”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齐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血脉,不及时治疗,病可能会加重。”齐桓侯很不高兴,说:“我没有病!”扁鹊见齐桓侯不听自己的话,只好告辞而出。又过了五天,扁鹊又一次见齐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治疗,病会更重。”齐桓公更不高兴了,理都不理扁鹊。五天后,扁鹊又去见齐桓公,只远远地看了一下齐桓公,便马上退走。齐桓公很诧异,派人询问扁鹊离开的缘故。扁鹊说:“病在腠理的时候,汤熨就可以治好;在血脉的时候,用针石可以治好;在肠胃,可以通过酒醪加以治疗;可是现在,桓侯的病已经到了骨髓,任何人都对它没有办法。既然如此,我也只好退走了。”后来,又过了五天,齐桓侯果然病重起来,他想起了扁鹊,赶紧派人召见。扁鹊早已逃离。齐桓侯就此一命呜乎。

这则故事中,扁鹊由于医术高明,所以仅通过“望、闻、问、切”中的“望”,便从齐桓侯的外表诊断出病变的程度。这件事看似神奇,其实具有理论与实践依据。中医认为,脏腑和体表各组织器官,虽是不同的组织结构,各有其不同的功能特点,但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等密切关系。这一生理关系的有机总合,就是人体整个的生命活动,其活动的物质基础为精,活动的动力为气,活动的表现为神。而精、气、神又是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所产生的物质和功能。所以,脏腑和精、气、神之间也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在这一指导原则下,中医诊疗时,总是把人体内外看作一个整体。内部的病变会体现在眼睛、舌头以及人的姿势、神色等各个方面,有经验的中医,一看便知病人的大致情况,再加上闻味道、询问病人、切脉,综合起来,得到病人病情的整体信息,就可以对症下药了。而扁鹊这样的名医,则达到中医的最高境界“望而知之谓之神”。病人的综合状态最集中地体现在不易为人察觉的无形的神志中,扁鹊通过对神志的体察,就清楚地感知了齐桓侯的病情,所以还被称为“神医”。

与中国古典哲学一样,中医也讲阴阳五行。阴与阳平衡了,身体就健康;阴阳失衡了,身体就出现病变,使其再次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便是中医治疗的过程。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中医理论还把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与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相对应,又引入哲学中的仁、义、礼、智、信,情绪中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共同组成一个整体,以相生、相克等原理来分析疾病的机理,并加以治疗。简单地概括,就是:

心具有推动血液运行和温煦机体的作用,所以属“火”,木生火,守“礼”可以养心。

脾具有运化饮食精微、造血、免疫等功能,是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物质的来源,所以属“土”,火生土,讲“信”可以益脾。

肺具有呼吸、交换物质以及沉降气机的作用,与金的特性相似,所以属“金”,土生金,行“义”可以养肺。

肝具有条畅情志、疏泄气机的作用,与木的特性相似,所以属“木”,水生木,制怒、行“仁”可以养肝。

肾具有排泄小便、调节人体水分平衡的作用,属“水”,金生水,知“智”可以养肾。

综上所述,不仅中医“整体平衡、辩证施治”的指导原则与中国古典哲学不谋而合,而且中医的细节处也总是与哲学理念水乳交融。

《黄帝内经·素问》中还有这样的文字: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不能相失也。

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国家,而将人体的主要器官看作国家的各级官员,在这样的指导理论中,医学与人文更加融为一体,阐释着更为神秘的天人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