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道古老的民间数学题说起 ——树人学校校长王山泉访谈录(三)

 经史博物馆 2021-07-20

    张建安:一百个和尚和一百个馒头的数学题,对你影响很大?

    王山泉:我高中刚毕业的时候,有一次去我姥姥家吃晚饭,她在饭桌上给一个重孙子、重孙女提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用我们尉氏话,就是一百和尚一百馍,大和尚一吃三,小和尚三吃一,问大和尚有多少?小和尚有几个?

意思就是说,现在总共有一百个和尚,其中有大和尚有小和尚。而馒头呢,也刚好是一百个。一百个和尚刚好把一百个馒头吃完。一个大和尚吃三个馒头,而小和尚呢,三个合着吃一个馒头。问:一百个和尚当中,大和尚有多少?小和尚有多少?

    张:挺有意思啊。

    王:对,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民间数学。在以前的农村,会民间数学的人不一定识字,但可以解出来。很有意思。就像我姥姥,她就不识字。可是,当我妈和我舅很小的时候,她就把这样的问题当成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去思考。再往后,我舅的儿子——大表哥、二表哥小的时候,我姥姥又讲给他们听。当我表哥的孩子到了六七岁、七八岁的时候,我姥姥又讲给他们听。所以,一道民间数学,从我姥姥的嘴里就传播了几代人。我姥姥本身不识字,但是她来传播。

那一天我到了姥姥家。正好,她又给重孙子、重孙女讲这道题,我就在旁边听,听了以后就懵了,不能把思路理顺。我想知道答案,但是没吱声。这个问题本身是讲给两个小孩子去听,没有让我去解答,但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就在旁边想,想了半天没有结果。吃完饭回去以后,我还在想这个题,想得很晚,还是没有想出来。第二天接着想,不论走路呀什么的,心里老琢磨这个问题,完全着迷了,一定要想通。三天之后,我终于把这个问题的思路想通了。

想通什么呢?就是一个大和尚,三个馒头,是一、三的关系;三个小和尚,一个馒头,是三、一的关系。把一个大和尚、三个小和尚加在一起,是四个。而对应的馒头,一个大和尚对应的是三个馒头,三个小和尚对应的是一个馒头,它们加起来也是四个。这个和是一样的。那么,每四个和尚对应的不就是四个馒头吗?问题自然就好解决了。

由此我又想到,是否能制造一个情境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假如说现在召开天下武林大会,天下高手都聚集在少林,到晚上要聚餐。聚在一起的一共是一百个和尚,有大和尚、小和尚。现在让你当炊事长,来招待这一百个和尚,而寺院里唯一能招待大家的是一百个馒头,现在的标准是一个大和尚三个馒头,三个小和尚一个馒头。

刚才我们分析到,一个大和尚和三个小和尚放在一起的话,刚好是四个和尚、四个馒头,和尚是一三,馒头是三一,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想一想,能不能让一个大和尚带着三个小和尚,分成一组,坐在一桌,对应的馒头正好是四个。四个和尚坐一桌,餐桌上放四个馒头,这一桌就够了。总共是一百个和尚,这样你需要有多少个餐桌?这个好算,总共25桌就够了。

既然每一桌是一个大和尚,25桌就是25个大和尚,75个小和尚。这样,这道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张:按这种情境来讲解,感觉这道题挺容易。可是当时你自己去做,竟然着迷地思考了那么长时间。

王:这道题,如果用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式,以高中生的程度,解出来肯定没问题。但是我当时没有这么做。我要探究的和思考的,是这个题到底该怎么想?怎么才能把这个问题理顺了?所以从很多方面去思考,探究了不同层面的问题。

这个过程使我获益匪浅。后来还养成一个习惯:遇到不会的问题,先抄题,抄一遍、两遍、三遍、五遍,不断地把问题深入地放到脑子里思考,把这个问题的条件弄熟,多方面地去想,没事就琢磨。琢磨到一定的时候,突然间啪的一下就解开了。

张:量变到质变。这其实也涉及到一个教学的问题。就是听别人讲了以后会觉得很容易。可是如果让自己第一个做出来,往往并不那么容易。

还有一个常常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老师讲解后,觉得很容易,感觉自己会做了。可是再做的时候,未必会做。或者会做一道题,碰到类似的题却又不会了。之所以如此,也许就是缺乏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容易深刻,不容易触类旁通。

王: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时候,也让他们把问题和条件放在脑子里,尽量多地去想:对于一个问题,你能不能给我说几个题目?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这样去训练他。不能说一合上书本,什么都想不起来,全是空的。如果那样,他就没有思考的机会了。

张:把问题和条件记在脑子里,这样确实很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与已有的储备或新学到的知识形成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王:前几年,我在网上看理工大学一位教授,他也刚好讲这个问题,跟我这个思路是一样的。这说明什么?《列子》里面有句话,思之思之,思之不得,再思之,思考到一定的时候,犹如鬼神助之,你一下子就好像有种力量,豁然开朗。《列子》接着说,非鬼神之力也,乃精气之极也。就是你作为一个人,对于这个问题,你的洞察力到了一定程度,你的力量能够把这个捕捉到,洞察到。

    张:就是那种感而遂通。

    王:对。感而遂通。

    张:你说这个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思路想通了以后,身体里面也会产生一种愉悦。

    王:对。这个时候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样你就非常喜欢,非常享受,非常乐意去做这些事情。

    张:这个愉悦是别的地方很难找到的,所以你就乐意做,会迷上这个事情。

    王:对。其实就是这个问题,我把它给想透了。作为一个一般的学生,我琢磨透以后,跟教授所讲是一样的。就像佛所说的,佛性是平等的。你能够进入那种境界,进入的境界是一样的,悟出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张:这种境界,也是冯友兰所讲的天地境界。经过训练和努力,每个人都可以达到。就看你去不去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