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虫趣——蟋蟀、蝈蝈

 鼓楼静语 2021-10-26
《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
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照片来自网络

昆虫,这个幼小的生灵,千百年来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它们有的给人以困扰甚至伤害,有的却以它们矫健美丽的外形,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喜好打斗的特殊性格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人们年复一年的捕捉、饲养、玩耍,还逐渐形成了习俗,发展成为一种文化。

蟋蟀

蟋蟀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重视。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有许多故事相传。像遭“靖康之变”的宋徽宗。在仓惶北狩之际还不忘带着蟋蟀;贾似道因玩蟋蟀而获“蟋蟀宰相”之称。《聊斋志异》中的《促织》更是把蟋蟀付诸神话、人格化,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养斗蟋蟀的习俗。

照片来自网络

(一)蟋蟀的种类与捕捉

 蟋蟀又称“蛐蛐”。种类很多。从颜色上分,青色为上品,黄色次之,灰白色为下品;从体型上分,以大头宽翅,体态宽厚为上品,细长者无战斗力,为下品。此外,还有“棺材头”、“老米嘴”等不善打斗的种类。蟋蟀中的上品很多,相传有“蟹壳青”、“油利达”、“土狗形”、“螳螂形”等不下十几种,但几无见证。近年来出现许多新的品种如“蟹青白麻头”、“金翅黄麻头”、“白麻头蓝脖大翅”、“紫红金麻头”

等。这些蟋蟀均超过八厘,可谓重量级霸主。
 

蟋蟀的产地很重要,据说北京西山、十三陵和安定门外胡家村等地盛产蟋蟀上品。以前有以捉蟋蟀为生者,他们携带捕捉工具(钎子、罩子、晾子)以及干粮、水壶,一去十天半月。一季收获可够全家一年的嚼谷。如遇极品还能发笔小财,买件大皮袄穿。我在儿童时代,经常到阜成门外白堆子、马神庙、八里庄等地捕捉蟋蟀。当时这些地方全是私
人墓地,蟋蟀很多。
    

捉蟋蟀要选地势较高,有砖石之地。这种地势所产蟋蟀颜色发青,有战斗力。低洼潮湿,长满蒿草的地方,蟋蟀发黄体弱,不善格斗。寻叫声找到洞口后,将罩子罩在洞口上,对着洞口吹一口气,蟋蟀就会跳出来。如果不出,可用脚跺,将其震出。秋凉以后,蟋蟀洞穴加深,就必须用钎子挖了。捉到一般的蟋蟀,则放在“晾子”里,如遇上品,必须单放到竹筒或纸筒里。蟋蟀很讲究品相。必须“全须全尾”,否则就不值钱了。所以捕捉时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就可能缺须断尾掉大夯(大腿)。

(二)蟋蟀的喂养
 捉来的蟋蟀要放养在特制的“蛐蛐罐”里。罐有多种。上等的称为“澄浆罐”。它以极细的澄浆泥烧制而成。价格昂贵。一般人不敢问津。倘若名家制作,价格更高,如赵子玉制作的澄浆罐,现在每只达数万元。次一等的为普通陶制罐,外形与澄浆罐相似,供一般人使用。再有就是供儿童玩耍的小瓦罐了。还有一种小缸罐,内外刷釉上配铁皮盖。这种罐曾被称为“益母膏罐”是为长途贩运蟋蟀所用。
   

 照片来自网络

普通蛐蛐罐要用三合土或黄土砸“底”。“底”必须砸实。然后用茶水涮罐,使其湿润,以后每天要涮一次。蟋蟀罐一定要放在阴凉处饲养,严防暴晒,稍有不慎蟋蟀则卷须翘翅,必死无疑。
    

讲究的蛐蛐罐内还放有瓷制过笼、食槽、水槽。过笼为扇面形,上面有盖可开合,边有孔洞相通,是蟋蟀的卧室。食槽内一般放毛豆或米饭粒,不喂荤食。只有参战受伤后才喂一点羊肝或鲜虾肉,但决不能太多。

(三)蟋蟀的打斗    

旧时成年人斗蟋蟀讲究时令,自秋分起至霜降止。俗称“乐战九秋”。儿童们不讲究时令,捉来即斗,斗败再捉。斗蟋蟀要由发起人发出请帖,备好场地以及斗蟋蟀的一应用具:斗盆、分厘戥子、象牙牌子、象牙筹子、象牙筒子、鼠须探子等。斗盆是斗蟋蟀的场地;分厘戥子是称蟋蟀重量的衡器;象牙筒是称蟋蟀重量时装蟋蟀用的;象牙牌是参赛主人的名签;象牙筹是记录胜负的标记;鼠须探子是引
逗蟋蟀进入战斗状态的工具。
 

   照来自网络片

参战蟋蟀放入斗盆的次序须一先一后。待稍事休息后才可促其战斗。有的蟋蟀刚刚放入斗盆即振翅鸣叫,被称为“诈盆儿”。两只蟋蟀啮斗一段时间后,败者溃逃,胜者振翅鸣叫,似有拳击手击倒对方举双手欢庆之态。战败的蟋蟀一般不再“开牙”,很少有重振旗鼓再战的。所以战败的蟋蟀无论过去战功何等显赫,都会被主人抛弃。

(四)蟋蟀生意   

过去每到秋天,在各大庙会或花鸟市场上,会有一些出售蟋蟀的摊贩。他们大多自捉自卖。把蟋蟀分为三六九等。重达八厘以上的索价高昂。可达十至二十元,稍次的也要一至二元。再次的几角。最便宜的几分钱一只。上述这些蟋蟀分别装在缸罐内,每罐一只。实不入品的放在大柳罐内,一二分钱一只,任人挑选,谓之“抓大篓”。选好以后,由卖主用长柄“提罩”将蟋蟀提出,装入纸筒交给买主。买这种蟋蟀的大多为儿童或买去喂鸟的。

每年还有一些由山东、河北来京的蟋蟀贩子,他们出售的蟋蟀个头大、品相好。但价格不菲。只批发,不零售。1957年秋,我在白塔寺庙会见到一位北京玩家,以120元的高价将山东贩子的蟋蟀全部买下。看来蟋蟀的魅力足以让人挥金如土。

油葫芦
    

油葫芦也是蟋蟀的一种。它除了体型大、颜色黑里透红外,与蟋蟀没有多大的区别。
 

照片来自网络

油葫芦与蟋蟀共同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捉蟋蟀时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看来它与蟋蟀没有地域之分。如果要问什么地方产的油葫芦叫声最好听,当属十三陵附近产的。它的鸣叫悠扬悦耳。带有琴声。上品的油葫芦叫声应达“十三悠”。它不仅供人听叫儿,还用来训鸟。据说喂养黄雀必须要让其听美妙的声音,驯养的时间长了,黄雀的叫声会更加
美妙。所以一只鸣叫极好的油葫芦价格也不便宜。
    

油葫芦生性也好斗,啮斗时总歪着头,激烈程度远不如蟋蟀。但油葫芦啮斗时善于用腿蹬踹。往往战斗最后,一只将另一只踹个跟头而告胜,大有跆拳道之风。

灶马子


     许多昆虫对人是那样的贴近,陪伴人们一起生活,但蜻蜓只是飞翔于河边湖畔,秋蝉只鸣叫于树荫柳岸之间,蟋蟀油葫芦虽终日喂养,但它们却生于野外,只是被动地被捉来买来才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如果要探究哪种昆虫与人最贴近,我倒想投“灶马子”一票。

   照来自网络

灶马子也是蟋蟀的一种,因喜栖于厨房灶间而得名。它身体娇小,呈灰白色,形状与蟋蟀无异。它的叫声类似蟋蟀,只是声色略低哑,故无人喂养。
    

灶马子只栖于有人居住的房屋缝隙内,每到夜晚则引吭高歌,没有一点忧愁。秋凉以后,灶马子就迁居屋内的炕缝里或厨房的灶间,人们遗弃的饭渣菜叶就是它的面包水果,夜晚依旧高声鸣叫好像深秋还没有到来。如果室内始终保持温暖,或灶间一直没有断火,灶马子可以活到腊月,唱到春节。试想,望着门外积雪、窗上冰花,闻着水仙花的淡淡清香,听着灶马子的欢快的鸣叫,是否可以说不仅春意融融而且夏意犹存?

蝈蝈
   

蝈蝈是与蟋蟀并驾齐驱的宠虫,它的身态美丽,叫声悦耳,每逢夏日就会走进千家万户。过去,时令一到,一些农村人就会把捉到或孵化的蝈蝈装入小笼内,肩挑车载,进城沿街售卖。由于蝈蝈在笼内群鸣不止,代替了吆喝,许多人就会闻声而出,买一只挂在窗下。从此,静谧的小院平添了虫声。
   

照片来自网络

蝈蝈可分两种,一种称为山蝈蝈,茶褐色,体型壮美;一种称为草蝈蝈,草绿色,身体较山蝈蝈略显窈窕。若细分,蝈蝈的颜色还有山青、草白等多种;论叫声还有闷儿、水鼾儿、鼾儿等级别。当然,这些已不是普通人买来听叫儿度夏的范畴了。
    

夏日买来听叫儿的蝈蝈,放入笼内称笼养。蝈蝈笼子大多出自农村妇女的巧手,她们用高粱秆、麦秆、山草根等编制成形态各异的蝈蝈笼子。有手巧者用高粱秆插出九梁十八柱的角楼来,近些年,又出现了更高贵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照片来自网络

笼养的蝈蝈不用精心喂食,每日只须给一些含水分较高的瓜皮菜叶即可,不必单独喂水,夏日要谨防太阳暴晒。
    

过冬的蝈蝈就不能笼养了,必须放在室内毡子做的毡房内。若要随身携带以听“揣叫”,则必须装在特制的葫芦内。蝈蝈葫芦很讲究,无论从前还是现在,一只好蝈蝈配一个好葫芦可视为身份的象征,葫芦上有刻花、烙画,还有生长在模子里的异形葫芦。葫芦盖称为“口”,是葫芦通风透光的窗户。讲究的用料有象牙、紫檀、犀角、玳瑁、牛角或镶嵌的,雕工极精。葫芦内有“胆”,“胆”以极细的铜丝织网,细密如箩底,讲究的有用银丝编织的,听说有金丝编织,但未见过。蝈蝈伏于胆内,便于取出。
 

  照片来自网络

冬日养蝈蝈是一件爽心乐事,除了听怀中清脆的叫声以外,还更在于冬日的观赏。在窗明几净、温暖如春的书斋内,阳光照在临窗的八仙桌上,此时将蝈蝈放出,让它伏在一颗白菜心上,被阳光照暖的蝈蝈很快就会振翅欢叫,此情此景令人陶醉。此外,还可以邀请一些朋友,互相比看蝈蝈、葫芦,交流经验,品茗谈心,又是别有一番情趣。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玩“虫”不再被视为剥削阶级的腐朽生活。养秋虫已成为一种文化。它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养“虫”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玩家”,他们广泛涉猎,潜心研究,写出了许多书籍,将传统认识提

到科学的高度,把华夏虫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一些“玩主”在全国十多省市先后成立了协会,建立了秋虫馆,在协会的倡导下,坚决杜绝赌博,一改千百年来的陋俗,它标志着我国虫文化正向健康的道路发展。

2011-12-28


常寿春,男,1940年生人,北京人,满族,祖居旧鼓楼大街,后迁居鼓楼东大街。农机专业学历。文革期间支边到,后调入工一师五团中学任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1997年返京。幼年家境较好,接触社会民俗活动较多。对老年间的婚喪嫁娶,商贾市井,花鸟鱼虫均有所了解和偏爱。曾应约写过《忆白塔寺庙会 》《忆旧荷花市场》《一九四八年冬的什刹海和广化寺》《北中轴线上的两家电影院》等多篇短文。奥运会期间,为筹办《什刹海历史展览》曾被聘为顾问。

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



公众号内容简介
北京人的生活回忆,校园生活回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同学情,朋友情,邻里情、家人亲情,各类生活趣事。长年征集老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