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莅沪滨

 芷斋随笔 2021-07-21

初莅沪滨

——毛世来口述《我的艺术生涯》节选

旧科班里,学员满科后一般都要在科班里效力一年,以报答老师的培养,我也不例外的履行了这项义务。19383月间,我才真正出了科。想想十年的科班生活总算是熬到了头,就如同是被久久的关在笼子里的小鸟,这会儿可要展翅自由自在的飞翔了。我选定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吉利日子正式出科,当时心里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有句俗话叫做“幼年学的好比石上刻的”,尤其是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幼年时候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更是重要的一环。“富连成”科班的严格训练,许多前辈的耐心指导,反反复复的舞台演出给我以后的演艺生涯打下了很厚实的基础。

旧社会梨园行里有一个风气:无论哪里出科的演员,必须先到上海去演出。要是一炮打响唱红了,再回北平才能站稳脚跟,人们都称这为“闯关”。我出科时大哥正傍李万春在上海演出,约我加入助演。想到也要去“闯关”了,我的心里没底,七上八下的。临走时,父母把我叫到跟前说:“这次去上海,可要看你的本事了。要是唱红了还能回来;要是演砸了,以后可就得搭草台班唱戏去了。那时候咱要再见一面可都不容易了。”我暗暗下定决心,非闯过这一关不可。

《新闻报》1938年03月22日黄金大戏院演出广告

我只身到了上海,李万春先生带领他的“永春社”正在黄金大戏院演出。出科演戏,第一个遇到的困难就是“行头”问题。我们这些科班里“滚”过来的穷学生,哪能置得起昂贵的演出服装?这里要感谢马连良先生,他很关心我。北平著名的“长顺兴”剧装社是马先生开的,专门承做京剧行头。马先生与黄金大戏院的经理金廷荪是莫逆之交,于是由黄金大戏院出钱,马先生帮我定做了演出所需要的全部服装。

“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出科的演员大都有一股子闯劲儿。我当时刻是什么戏都敢唱,什么活儿都敢接。李万春先生看我是刚出土的幼苗,也是关爱有加,特意为我甘当配角。记得我头一天演出的是《英杰烈》,我演陈秀英,林树森先生演王大人,艾世菊的陈母,李万春陪我来王富刚。上海的文艺界懂戏的很多,有不少捧场的。我这头一出就算是打炮成功了,然后我又接着演了科班里演得很熟练的《马思远》、《十三妹》、《穆桂英》等戏。演了一个月红了一个月,黄金大戏院的经理金廷荪先生看我挺有人缘儿,就与我定下了合同,约定过年二月再到上海演出。

《新闻报》1938年04月17日黄金大戏院演出广告

上海这一关算是闯过去了,我的心里才觉得踏实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