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理解《黄帝内经》(下)

 心灵与共xxdh95 2021-07-21

(接上篇)

三:内经九针去哪儿了?

内经独尊九针,九针也如此优秀,但是为何中医发展了两千年,我们却见不到九针的踪影了呢?在主流医学的针灸教材上,根本看不到内经九针的解读与运用介绍,凡涉及九针的地方,几乎都是照抄内经原文一带而过。

代表官方国标的中医院的针灸科,普遍的只见毫针,没有九针。坊间即使稍有借九针冠名的针具,也不过徒有虚名,其结构功用疗效方面,与内经原文原义相去甚远。如果医者对疾病的认知尚且是稀里糊涂的,又怎么可能清晰的治愈患者身上的病痛呢?

特别是有些患者,他们不仅身体的状态非常浑浊,认知方面也非常混沌,加上周边的各种影响,在这样的状态下,无论多神的名医神医,想凭借一针、一药、一方、一法,就把他们的疾病治愈,是绝对不可能的!

身体的浑浊,主要指患者血气规律混乱,脏腑功能失常,生理功能衰败等等;认知的混沌,主要指患者不懂生命的养护,不知可为与不可为;周边的影响,主要指居处对患者的危害,患者亲近人员对其的消磨,日常事务对他的劳耗之类。

如果医者认知低下,不明所以,不明而为,不但不能顺利治愈患者的病痛,反而极易错失良机,将小病延误成大病重病。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认知上助纣为虐,加速了患者生命的消亡。

而内经在这些问题上的认知,已达到很高的维度。如果医者能够比较通透的解读和领悟内经思想认知,诸多令我们一筹莫展的棘手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找回失传已久的九针,重振针道,运用于当今社会,服务于广大百姓,造福人类。

九针到底是什么时候失传的?我们现在也无从考证。但是在距《黄帝内经》成书年代最近的晋代,有一部中国现存最早的,对中国针灸影响力最大的针灸专著,即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在这本书里,我们就没见到关于九针的运用与发挥方面的记载,这位被后人推崇为“针灸鼻祖”的皇甫谧,也没有任何涉及系统九针的其它著作。

追根溯源,当代中医的主流针灸,其实主要是受民国时期日本针灸的影响最大,而近代中国针灸又主要受明清时代针灸影响最深,明清时代的针灸其实受《针灸甲乙经》的影响最大。也就是说,当代针灸与《黄帝内经》并没有多少直接关系。

事实上,皇甫谧的认知,就已经把经脉线性化,穴位公式化了。这样的方式看似易于学习传播,实际上是在教人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广受后人赞誉的《针灸甲乙经》,已经误解了内经之道,带偏了路,令后人离针道渐行渐远。

到了明清时代,针灸在认知方面更是出现了很大的不足。明代医学大师汪机所著《针灸问对》,开篇就讲到这么一段话:“今之针士,决痈用锋针铍针,其他诸病,无分皮肤肌肉血脉筋骨,皆用毫针,余者置而不用,甚有背于经旨矣”。据此推断,说明至少在明代,九针除毫针锋针铍针之外,其余几支针的运用就早已失传。

清代名医徐灵胎学识渊博,智慧过人,是中医史上千百年独见之医学评论大家,他对比今古,也发现清代针灸早已衰败,因而在其著作《医学源流论》下卷之《针灸失传论》中,指出针灸在十个方面的错谬:

第一,取穴失度;

第二,用穴机械;

第三,五输穴失用;

第四,补泻手法单一;

第五,不重视得气;

第六,不依时而刺;

第七,针灸适应证减少;

第八,刺血量不足;

第九,刺法单一;

第十,针具简单。

实际上徐灵胎所述清代针灸十大谬误,也是当代中医针灸的普遍现象。正是由于九针失传,中医界才会出现徐氏所归纳的这些罪状。不仅如此,针灸地位也日渐卑微,曾经至小无内至大无外天地之大数的九针,竟然沦落到辅助候补,且收费低廉的境界。

如果对内经医学思想进行大力的复兴,重视九针思维及针道认知,将是中医目前以及将来的巨大能量源。对九针的正确认知,可以令针、灸、药、按摩等中医的各种技法,迅速提升到较高的层次,才可以真正的振兴中医。

九针失传的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后人唯前人之马首是瞻,而前人的认知早就出了问题。由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的圈养生活方式,让人们渐渐远离了自然,捆绑式教育又限制了独立思维,导致了抽象思维的缺乏,懒惰的天性又养成盲从名家之见。而古往今来的很多名家,又都是靠摸索经验堆积起来的认知,于是中医渐渐的就由简单的规律医学演变成了繁琐的经验医学。

在擅长抽象思维和独立思维的人来讲, 诸如法天则地援物比类合于阴阳四时五行之类,是再简单不过的规律理解。但对那些不善于独立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人而言,就显得非常高深,复杂难学了。

经验医学的最大特点,是无需费太多脑子,依葫芦画瓢就可以应付大多数患者。方药医生只需根据前人和自己的经验动下笔,剩下的都交给药房和患者去办,医者本人几乎无需手技与体力的付出,所以既轻松也显得体面。

对比之下,针之道则需要更多的运筹帷幄,计算取舍,因此就显得特别的繁复。如果患者身体积聚了较重的五痹,针刺时免不了会产生酸胀痛的针感,也导致患者乐于口服苦毒之药而畏惧肌肤之痛。以至于后世整个医界都偏重于用药,针道渐渐荒芜,九针只能衰败和失传。

四:内经九针的现实意义

若说一门医学对于社会的意义何在, 我们认为首先应从满足生命需求的角度, 来衡量该医学的价值所在。

比如西医在生命的急救、抢救、防疫、开刀手术等方面, 就最能体现其医学价值。而中医的价值则主要展现在养生、预防疾病、脏腑慢性病、疑难杂症的治疗等方面。

虽然西医在养生调理方面也有一些贡献,中医也在急救抢救方面有一些表现,但那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中医和西医似乎都不太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老百姓患者们更是无从清醒地选择自己的所需所求,往往只能靠广告和传说或碰运气去选择医疗服务。

所以我总结了判断医术价值的七个标准, 供患者们自己权衡:

1: 极高的安全系数

2: 显著的即时疗效

3: 稳定的远期疗效

4: 快捷的诊治过程

5: 低廉的医疗成本

6: 广泛的受众人群

7: 很小的劳动强度

我个人认为,只要能满足这几个条件,无论是古代医学还是现代医学,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体制医还是民间医,都应该值得我们信任和尊重。

根据自己目前对内经医学的认知程度, 以及上千学生在全国各地践行内经九针的实际情况总结,我认为内经九针是可以担当以上七点重任的。

之所以有这么强的自信, 是因为我们经过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广泛的临床验证。

但是还请大家千万别误解,我讲内经九针具备这七大优势,并不是说内经九针无所不能,九针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不可能替代西医的急救、抢救、手术,也不可能代替中药、艾灸、按摩等等方法。

虽然九针也可以在某些个例或极小范围内完成急救抢救等任务,也可以在某些个例或极小范围内替代中药、艾灸、按摩等而产生疗效,但是那只是在道理层面相通,就技术层面而言,只能展现个例。以点概面的言行,不是我复原和推广内经九针的初衷。

若总体衡量一下中医与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我们就会发现,中医和西医在治疗颈腰椎骨关节等病痛方面,都会遇到大量的“顽疾”。有很多顽疾经西医理疗久治无效,然后开刀大手术仍然无效,有的经过手术后反而还加重了症状,或在原有病痛之上又叠加了手术后遗症。

中医也一样, 也有很多“顽疾”,经过针灸、中药、按摩、拉筋、拍打、刮痧、拔罐、膏药、药酒、火疗等等各种方法轮番上阵厮杀,还是见效缓慢, 或久治不愈。而这些所谓颈腰椎骨关节“顽疾”大都还属于多发病和常见病的范畴,也就是说病患的需求量很大。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就说明在中医和西医雄霸天下的当今社会医疗市场,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属于内经九针的。

九针实际上是解读《黄帝内经》的钥匙,理解不了针道就肯定理解不了内经。但是由于医者们缺乏九针的践行,见识不到九针的卓越,后世医家们对《黄帝内经》的认知和理解越发混沌,很多人开始认为内经观念陈旧,内容迷信,属于糟粕,对内经更加的不予重视。

以当今世界各国传播和运用都最广泛的针灸为例,纤细的毫针成了针灸的代名词,只要一说针灸,人们就立马想到毫针。要知道,毫针其实只是内经九针的其中之一啊,可是九针的另外几种针早已无人知晓,所谓针灸医生启示几乎都是毫针医生,最多偶尔运用一下锋针(即三棱针)放血。

在这样的状况下,无论患者筋骨皮肉脉哪方面的问题,也无论病痛范围深浅, 针灸师一律依赖毫针进行治疗,在经穴上大做文章。可是毫针由于受结构和功用的局限性,在治疗某些“顽疾”方面,如内经医学所谓的筋痹骨痹之类,注定了只能见效缓慢或久治无效。

所谓筋痹骨痹,按现代医学的病名来对应分析,大致涵盖了颈椎病(如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症状是脊椎侧弯、旋转、滑脱,下肢萎缩、胀痛、麻木)、股骨头坏死征(常规思维认为针灸主要是对早中期能取效)、骨质增生症(如颈椎、腰椎、膝关节、足跟等部位的症状)、关节炎(如风湿、类风湿、骨性关节炎)、腰椎管狭窄(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双下肢麻木)、强直性脊柱炎(表现在脊柱与髋关节僵硬、板结等)、手术损伤后遗症(如医院开刀大手术所致损伤破坏等遗留问题)等等。

这些病症都是现代社会多发病和常见病,不仅毫针见效缓慢或久治不效,现代医学无论中医或西医,都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所以将这些病痛视为顽疾、重症。大多数的患者,都要经历或见效缓慢,或久治不愈,或花销昂贵甚至手术的折腾。

即使现在很时兴的,宣称很特效的各种中西医微创疗法,在整体治愈率和稳定性方面的表现,也并不太如人意。并且某些微创疗法为了取得一点疗效,过度损耗患者的精气神,类似于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行为。

但是这些所谓顽固性的病痛,恰恰是内经九针擅长治疗的。与现代中医的针灸技术相比,九针综合治疗法在筋痹和骨痹的应用上,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可以安全、快速、稳定、廉价的治愈绝大多数病患。

这还只是针具方面的卓越表现,九针所承载的思想思维方面,如果发挥运用好了,表现将更加的卓绝。

九针其实是协同作战理念的表率, 医者如果真正从生命需求的角度去思考疾病的问题,就不会选择单一强撑的作战方式,本能的就会综合九针,团队作战。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 各以任其所宜……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临床经验稍微丰富一点的人都晓得,针灸针并非越粗大越好,也并非越细小越好,一切都应该视患者身体状况、症状、病因等具体的情况,来选择适宜的针具进行治疗。

并且,在综合运用九针的同时,还应该结合灸法、熨法、按摩、汤药、食疗、呼吸导引等等方法,进行更高纬度的综合施治。因为针法、灸法、中药、按摩这些方法,其实也如九针一样,各有功用,各有所宜,这些方法集合起来就是一个“大的九针”。虽然各种方法在道和理方面都是相通的,但针法有针的穴位,灸法有灸的部位,按摩有按摩的层面,汤药有用药的讲究。如前所说,这一切,都是基于效率效能和概率而创建的,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观念,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就非常明确了,医者在临床的时候,需采取对应法,在整体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这是快速彻底治愈病痛的基本前提之一。

虽然九针的疗效很优越,但现代医生们其实对内经已经有了陌生感,大多数医者对内经思想根本不相识,也不相知。

然而内经却是中国医学的始祖,也就是中医的本源文化,丢失了本源文化的医学,还能有什么好的发展呢?类似树木失了根,最终必将枝叶枯萎乃至消亡。

对一个民族而言,如果丢失了民族文化的根源,民族将会衰败以致灭亡。因为民族文化落后,国家也就落后,一个失去了文化根源的民族,就再也没有引以为豪的资本了,没有资本就没有发言权。

倘若本民族文化已经被他国文化侵袭和统治,即使你做的再好,也是他国的文化使然,为他国文化添砖加瓦,所以你永远只能成为傀儡。

尤其是文明文化被野蛮文化甚至奴性文化所攻占,这是最可悲的,对方即便属于兽类,粗暴鄙陋不已,你也只能唯他人老祖宗的马首是瞻。你必须恭维和奉承并沿袭他国的民族文化,否则就会被殖民,甚至灭了你,你已经懦弱不堪,反抗无力。   

中国的近代及现代,曾饱尝列强们的欺凌,痛定思痛,所以当代中国一直在发奋图强,特别是近年,国家领导人开始高度重视中医。本源文化,是纯正的,不能把那些被污染、扭曲、变异了的文化现象,当做本源文化来弘扬和振兴。

人类文化的根源都是来自于自然世界,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积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总是令中国人充满了自信。

而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其实是医学文化,因为医学是保障本民族繁衍生长昌盛的根本,国家要发展进步,绝对不能缺少了医学本源的支持,这才是《黄帝内经》的重大价值。

六: 如何解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虽然是一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的圣典,但也涉及天文、地理、气象、人文、哲学等等自然规律与现象,涉及的知识面浩瀚如海。

可内经的文字内容却隐晦难明,确实令大多数人都看得稀里糊涂,读得一头雾水。很多中医人别说领会内经思想,连《黄帝内经》的书名都没搞懂是啥意思,更谈不上领会九针的伟大之处了。

如前所述,要解读内经,我们先要读懂古人写这本书的用意,传播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以为倒背如流就可以理解读懂《黄帝内经》的话,未必太傻太天真,也太低估了古人的大智慧。

记忆力好的书呆子大把都是,有不少医学生都能熟练的背诵内经伤寒这些经典名著,但临床疗效却非常一般,如三岁小孩背唐诗,朗朗顺口却不明诗意。如果倒背如流却不能理解,把内经背下来有什么意义呢?

关键是要能理解。一说理解,很多人就懵了,读都读不懂,还谈何理解?

文字不好理解,但古人著述这些文字的思想,却相对是比较好理解的。

在这里,我再次摘录《灵枢》开篇的期望:“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灵枢》借黄帝之口谕,强调了经脉气血的重要性和九针的优越性,希望能够将这些理念传于后世,令其“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

如何才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呢?相信不少人立刻就会联想到著书立说的办法, 并且有书为证,《黄帝内经》不就是一部书吗。

其实著书立说是不可能做到“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的,真正能做到终而不灭久而不绝的,只有思想。文字虽然可以记载思想,但是文字无论著于书帛之上,还是刻于碑石竹简之上,都将随岁月而流失,或遭受天灾人祸的摧毁。

正如《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代,可我们现在只能见到明代仿唐宋《黄帝内经》的刊刻本,已经无缘一睹汉唐宋时代的内经真容了。因为书在传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发生一些变异与谬误,无论什么材质的书, 都没有人能够保证其终久不灭绝,也无法保证其永远纯正。

如果传下来的书本文字已经有差谬,后人又怎可能轻易读懂著书人的思想?不能读懂思想,又怎可能领悟其道义?无论多么优秀的医学,能够传承下去,是第一重要的,如果宗师一死,技艺就失传了,这样是谈不上终而不灭的。

很显然,古人早已明白这道理,但是怎样才能真正的做到“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呢?

首先是诚于己,当您发心纯正,为国家民族子孙后代所想,就不会急功近利而学,自然能够守神于内经。如前所说,神在内经,您就绝对不可能看不懂内经,您散发的气,您鸣响的声,一定会吸引到很多与您同声同气的小伙伴,一定会让您聚集到一些有相同理想的场合里去,这些将是您巨大的能量来源。只要坚持下去,内经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就会逐渐对您展现清晰的道和理。

我们看到《黄帝内经》也并不是某一个人的著述,个人著述只能代表个人的思想认知,任何凡人都难免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和不足,这些偏差与不足就会把一部分学者带到沟里去翻船,还谈何终久不灭绝?但是很多有真知灼见的同仁聚在一起,相互纠偏,互相启悟,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建议学者先守神,寻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更多的同修一起,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的展现。

人与人互助,可以更好地提升我们的认知,人与自然相合,更是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的认知。整部内经都在讲自然与人,思维法天则地,理念援物比类,行为合于四时阴阳,通读内经之后,我们顿时就能明白四个字:道法自然。

古人认识到人体生命规律与自然规律是相互融合的,所以用文字告诫后人,要在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里去领悟天地之道。书虽然会流失谬误,但自然规律是永恒的,只要世界存在,自然规律就存在。自然规律才是人人都“易用难忘”的,只要有人懂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道就永远不会被灭绝。

所以,如果我们要想读懂《黄帝内经》,就不能孤独学习,也不能死读书,要把内经的原文融和到社会生活与大自然里去,才能真正领悟内经真义。

除了诚于己,合于同仁,合于自然的方式去解读,真要解读明白内经,其实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与见识。那些见多识广,善于独立思维的人,往往比较容易读懂内经。我们看古代那些大家名医,无不是天文地理人事全都通晓的高人,凡得天地人相助者,他们的状态都不可能苦楚错谬到哪里去。

一些阅历肤浅,见识寡陋,思维窄狭的人,是不可能读懂内经真义的,他们的思想角度,就注定了他们无法理解那些文字背后所承载的真义。见多识广的人则不一样,很多时候,他们通过结合自身阅历见识,就可以基本推理明晓内经某些条文的本意。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引用了“上经”的一句话,也解释了如何才能终久不灭绝:“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道就是我们对于天地人关系的思想认知,思想才是大道。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思想是可以永存不朽的,唯有自然规律,才可以终而不灭,久而不绝。

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阅历和见识,并且合于自然规律的方式去解读,真要能够更进一步领悟到内经真义,其实还需要具备独立思维能力,并善于抽象思维。

独立思维可以令我们免受其他人的见解与观点的影响, 抽象思维可以令我们从一段文字上面看到文字背后所隐藏的许多道理及相关事物。

综上所述, 我建议大家可以按以下几个原则去解读《黄帝内经》:

1:不轻易质疑内经原文的对错;

2:不拘泥于前人及名家之见;

3:不死抠字眼,别把举例当做真理;

4:不神秘化, 不凭空想象;

5:旁征博引一切经得起推敲的观点;

6:抓住自然界生命的共性,同声同气乃昌;

7:寻求天地间那些永恒的规律,与之相应;

8:满足绝大多数生命的需求,为探索内经之发心;

9:信解行证。

凡事不可仅凭眼睛与耳朵做判断下结论, 恪守“信解行证”得来才是真。

关于内经,无论您了解或不了解,您可以暂且相信,完全接受他。然后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判断他是否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应。再把领悟到的认知和方法,进行广泛的临床践行。经过思想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且展现出极高的效率效能与概率,如此,得出的认知,才最靠谱。

               重庆巴南 观督主人 

               著述于辛丑年乙未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