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时期名医大鸿考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7-22

黄帝时期名医大鸿考

2020-04-12 00:06·青阳氏

大鸿,其名鬼臾区。《辞海》释“鬼臾区”曰:“传说黄帝时名医。又作鬼臾区,鬼容区。善占候,明医道,晓兵法。《史记·封禅书》:'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在历代史书对于大鸿的记载较为零散,大鸿其人其事亦较为模糊。本文从文献记载、遗迹、遗物、民间传说入手,对大鸿其人其事作初步考证。

黄帝时期名医大鸿考

1、大鸿籍里考

在河南省新密市民间,流传着《黄帝访大鸿》的故事[1]:相传上古时期,居于云岩宫的轩辕黄帝为了战蚩尤,广集人才,来到今河南新密市与禹州市交界处的大鸿山上寻访大鸿。黄帝进入大鸿城里,见擂鼓台上鼓声震天,兵士们在大鸿的指挥下进行训练,攻守齐整,训练有素。于是黄帝封大鸿为将,随后又访得风后、力牧,一举北伐平定了蚩尤,统一了中原。大鸿所居大鸿山属具茨山(又名大隗山)山系,大鸿应是来源于上古时期居住在大隗山的一个古老民族———大隗氏。[2]

黄帝时期名医大鸿考

作于西汉中叶的《春秋命历序》一书把古史分为十纪,并引见于《礼记正义》、《三皇本纪》、《通鉴外纪》、《路史》等书。古史十纪依年代先后为:一为九头纪,二为五龙纪,三为摄提纪,四为合雒纪,五为连通纪,六为序命纪,七为循蜚纪,八为因提纪,九为禅通纪,十为疏讫纪。其中《路史·循蜚纪》列出的氏族有:钜灵氏,句强氏,谯明氏,涿光氏,(钩)阵氏,黄神氏,(狃)神氏,犁灵氏,大騩氏,鬼騩氏等。《路史·因提纪》列出的氏族有辰放氏,豗山氏,忍傀氏,浑沌氏,有巢氏,遂人氏等。《路史·禅通纪》提到的氏族有史皇氏,柏皇氏,中皇氏,大庭氏,栗陆氏,昆连氏,轩辕氏,赫苏氏等。从中可以看出,大騩氏是比有巢氏、遂人氏、轩辕氏更为古老的氏族。

《路史·循蜚纪》同时指出了大騩氏的居地:“大騩氏出河南密大隗山。”《路史》又曰:“大隗氏见于南密,记谓大隗氏之居,即具茨也,或曰泰隗。昔者黄帝访泰隗于具茨。”《山海经·中山经》云:“敏山之东三十里大隗山。”注曰:“荥阳密县大隗山也。”《汉书·地理志》曰:“河南郡密县有大隗山。”清代乾隆《新郑县志》载:“具茨有大隗者,即上世之泰隗氏也,能设于无垓之宇,而游于泰清。”在文献记载中,“大隗山”或作“大騩山”,古时隗、騩二字相通。从中可以看出,大隗氏族源出于河南密县(今新密市)大隗山。

黄帝时期名医大鸿考

大隗山,又名具茨山,为中岳嵩山东延之余脉,位于新密市与禹州市交界处,向东入新郑市境。这是一座历史名山,因“黄帝访大隗氏”于此而闻名,史籍中多有记载。

黄帝时期名医大鸿考

《庄子·徐无鬼》记述有黄帝拜访大隗氏之事:“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名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3]《水经注》曰:“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从文献记载可知,当黄帝之时,古老的氏族大隗氏仍然生存与大隗山一带,氏族内有高人贤士,引得黄帝前去求教治理天下之道。

黄帝时期名医大鸿考

大隗之“隗”字,《说文解字》曰:“隗,隗也,从阜,鬼声。”“隗”者,从鬼从阜,即鬼之所居曰“隗”。徐旭生先生在研究循蜚纪中的“大騩氏、鬼騩氏”时认为:“'鬼’'隗’原来应当是一个字,我怀疑古人曾用'騩’字或'隗’字注'鬼’。”[4]因此,大隗山族名,应该是上古时期鬼姓氏族部落的居地。

鬼姓部落起源于大隗山,长期居于大隗山一带,部落首领或被称为大隗氏大鸿(鬼臾区)即来自于大隗氏。《路史·国名纪》载:“三皇之世:鬼,容区国。”这说明早在三皇时期就存在有鬼国(鬼姓氏族部落),为容区之国。《史记·封禅书》云:“鬼臾区号大鸿。”《汉书·古今人表》列举“黄帝轩辕氏”时期人物有:“方雷氏、嫘祖、彤鱼氏、嫫母……力牧、风后、鬼臾区”颜师古曰:“即鬼容区也。”[5]《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列举黄帝时期的兵法有《鬼容区》三篇,颜师古注曰:“即鬼臾区也。”可知,大鸿原名鬼臾区,又称鬼容区,应是来自于三皇之世的“鬼,容区国”。

在大隗山(具茨山)诸峰中有一山名叫大鸿山,遗留有“大鸿寨、大鸿城”等地名和遗迹,应是鬼臾区当年的居地。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史·山川下》曰:“大鸿寨山,在州(禹州)东北四十里,即具茨山别峰,与密县、新郑县相错。黄帝臣屯兵于此。”清嘉庆《密县志》载:“大鸿山,《通志》:作'大鸿山寨’。黄帝之臣大鸿氏屯兵于此,故名。土人相传为黄帝避暑处。东峰曰东华门,西有塔山,曰西华门,东门相连一峰,曰梳妆楼。”[6]大约由于鬼臾区其名不雅,后人多以其号大鸿称之。鬼臾区号大鸿者居于大鸿山中,留下了大鸿山、大鸿寨、大鸿城等地名,这应是三皇之世“鬼,容区国”之所在。由此可见,大鸿故里当在今河南省新密市大鸿山一带。

黄帝时期名医大鸿考

2大鸿族属考

关于大鸿的祖属,《竹书纪年》载:“炎帝神农氏。少典之君,娶于有蟜氏之女,曰女登,生神农氏,三日而能言,七日而齿具,三岁而知稼墙。”晋代《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少典妃。游华阳,有龙首感之,生神农于常羊山。一曰:少典取莽水氏女,曰听(),生帝临魁。……故号神农,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7]《三皇本纪》司马贞自注说:“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牦,牦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春秋命历序》说:“炎帝号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王大有认为,炎帝魁隗氏又称騩氏、鬼騩氏、豗隗氏、大隗氏、大庭氏[8]一代炎帝魁隗氏居于大隗山一带,鬼臾区(大鸿)即来源于炎帝一族。

黄帝时期名医大鸿考

纳兰安琪在《鬼姓的由来》一文中说:“鬼姓”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衍支鬼氏的母系任姒之后鬼臾区,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可知鬼臾区当系神农氏后相传十世之世医。

3、大鸿官职考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正义》曰:“四人皆帝臣也。”《管子》:“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苍龙而辨于东方,得祝融而辨于南方,得大封而辨于西方,得后土而辨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大封辨乎西方,故使为司马。”[9]“大封”、“大鸿”少见于其它典籍,“封”古韵同部,或当为一人。如是,大鸿即是黄帝“六相”之一

黄帝时期名医大鸿考

晋代阮成注《古三坟·地皇轩辕氏政典》载:“皇曰:嗟尔,天师、辅相、五正、百官、士子、农夫、商人、工技,成若我言。……岐伯天师……后土中正……(奢)龙东正……(祝)融南正……太封西正,而分干戈刑法,尔掌尔平。太常北正……”[9]“太封”即大封、大鸿,为黄帝“五正”之一,掌管兵事刑法

晋代《帝王世纪》:“其馀地典、力牧、常先、大鸿等,或以为师,或以为将,分掌四方,各如己视,故号黄帝四目。”“四目”本作“四佐”,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曰:“以大鸿为佐理,于是顺天下之纪,幽明之数,生死之说,是帝之谋将也。”[9]大鸿为“佐理”,黄帝的谋臣。大鸿为将,为黄帝“四佐”之一

黄帝时期名医大鸿考

宋代郑樵《通志·三皇纪》:“黄帝举风后、力牧、泰山稽、常先、大鸿以治民,封钜、鬼臾区皆臣佐野。”此处将“大鸿”与鬼臾区记作二人为辅佐黄帝的大臣

宋代罗泌《路史》载:“于是中命封胡为丞,鬼容区为相,力牧为将,而周昌辅之。”[9]大鸿为黄帝“相”。应该说明的,这里所谓的“六相”“五正”“四佐”等都是后人根据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君臣关系所作的推想,并不能理解为原始部落联盟的黄帝时期就有这样的官制。但同时也反映出,大鸿是黄帝时期配合黄帝管理部落联盟事务的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新密卷编委会.中国民间故事全书[M].2006:35-36.

[2]杨建敏.黄帝·鬼公与大隗[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8(3):20-23.

[3]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367.

[4]徐旭生.中国大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94.

[5]班固.江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3:388-389.

[6]密县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密县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71.

[7]皇甫谧.帝王世纪载《二十三别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0:4.

[8]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59.

[9]王贵民,杨志清.炎黄汇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274-487.收稿日期:2011-04-09作者简介:杨建敏(1970-),男,河南新密人,大学本科,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先秦史和岐黄文化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