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四气”及运用原则

 幸运阿木 2021-07-22

一、何为“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指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的性质。四性之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向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的一类药。

如甘草: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本草备要》)补与泻相对,升与降相对,甘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效呢。甘草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本草备要》)如绿豆:甘寒,泻热解毒。如巴戟天:辛甘、微温无毒。如阿胶味甘平,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等(《本草择要纲目》)。

寒凉与温热相对立。《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本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如病人表现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等病症,用石膏知母栀子等寒凉药物治疗。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如病人表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腹冷痛、脉微欲绝等病症,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总之,寒凉药用治阳盛热证,温热药用治阴盛寒证,此为临床必循之原则。反之,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李中梓医宗必读》云:寒热温凉,一匕之谬,复水难收。

寒与凉之间,温与热之间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有些本草书籍对药物的四性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来描述,此为“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易损其阳。至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之药并用,使寒热并调。尤其要辨清寒热的真假,如遇真寒假热之证,则当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之证,又当选用寒药以治之。切不可真假混淆。

四气药性也和五味一样,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平性属阴,能健脾开胃、强壮补虚。其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二、四气运用原则

病证有寒热之分,药性有温凉之异。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神农本草经)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素问),此为临床用药必循之原则,决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素问)

1、辨证施用。寒热温凉四气是根据药物入腹后机体的客观反映来确定的,四气运用指征是疾病的,而不是。因此,必须通过辨证,明确疾病的阴阳盛衰和寒温性质,具有针对性地选用寒性或热性药物,逆病情而治。尤其对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当明察秋毫,辨其真假,从其表象而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2、寒热并用。疾病复杂多变,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中阻等寒热错杂的证候更为多见。因此必须是证用是药,寒药与热药并用,使寒热并除。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就是寒温并用的典范。对于寒热(阴阳)格拒的病证,药用反佐:用热药治寒病,少加寒药;用寒药治热病,少加热药,同气相求,顺其病气而无格拒,如白通加猪胆汁汤

3、择时应用。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素问》)。即在炎热的季节要避免使用热性药,在温暖的季节要避免使用温性药,在寒冷的季节要避免使用寒性药,在清凉的季节要避免使用凉性药,此为依四季不同而用药的一般规律。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 (素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