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自述】儿子被诊断抑郁症、双相、怀疑精神分裂症,我一度想轻生!然而命运的转机就从我的反省开始……(下)

 晴日心理 2021-07-22

昨天,本公众号分享了小雨妈妈的自述文章。她的儿子小雨曾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有医生怀疑其罹患精神分裂症早期,他出国留学期间还出现过强迫症状。

从精神科临床角度来看,其实小雨当时的症状复杂且严重,又不愿意坚持服药,病情多次反复,可谓是一例疑难杂症。

幸好,小雨的妈妈和爸爸没有放弃。小雨妈妈偶然看到本公众号的文章和视频后,加强自我反省的意识,切切实实地改变了与儿子的沟通和相处方式,给予孩子肯定、包容和爱,随后爸爸也加入学习和自我反省。逐渐,小雨的病情大有好转,甚至变得比以往更加懂事、成熟和理性!

(回看小雨妈妈的文章可点击:【家长自述】儿子被诊断抑郁症、双相、怀疑精神分裂症,我一度想轻生!然而命运的转机就从我的反省开始……(上)

这也再次证实了我常说的“父母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的作用并不亚于、甚至可以超越药物治疗的作用”!

接下来,我将就小雨妈妈叙述的内容对小雨的病情展开分析。但必须申明,由于我未曾与小雨本人见面、交谈,因此我对他的心理活动的分析只能基于其母亲的描述以及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经验,未必完全符合他的真实情况,也无法如我们真正面诊时那么详细、深入。请小雨一家和读者们包涵。

小雨在小学、初中时是个出类拔萃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富有集体荣誉感,深得老师的喜欢,同学的羡慕。可以说,那时的小雨是“别人家的孩子”,我相信他的父母是为此而感到自豪的。

而且,小雨的妈妈回忆,那时的儿子有一股不愿服输的精神,只要是自己认准的事情,无论多困难都一定要做到。这种性格品质让她印象深刻。

但高中以后,小雨在学业上遭受了一些打击,理想和现实有较大差距;又因在人际关系上遭到误解,遇到挫折,他的状态急剧下滑,逐渐抗拒上学,甚至罹患抑郁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休学后,小雨的心理压力有所减少,加上父母对他的要求降低,还故意制造机会让他做兼职、家教。得到了一些外界的认可后,小雨又找回了些许自信,提出了留学和学车的想法,并且积极地付诸了行动。

这两个计划一开头都挺顺利的,但每次都是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小雨就退缩、放弃,再次萎靡不振。从他妈妈的描述来看,小雨每次较大的病情波动似乎都与挫折有关,后来还干脆拒绝服药了。

所以,小雨的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孩子小时候那么优秀、自信,怎么上了高中遇到一些挫折后,一下子就抑郁低沉、轻言放弃,还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呢?这前后的落差之大,实在让家长难以接受啊!

在我们接诊过的青少年患者中,这种情况非常常见。他们原本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得到同学们的“羡慕嫉妒恨”,但在某个阶段(尤其是升入重点学校时)遇到挫折后,自信心和学习状态一落千丈,情绪剧烈波动,低沉自闭、暴躁易怒,抵触父母,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甚至精神分裂症。

家长们的脸上写满不解:“何主任,本来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就出问题了?!而且变成重性精神病了呢?”所以,我十分能够理解小雨妈妈的困惑。

其实,这一类孩子并不是突然出问题的,在他们看起来乐观开朗、优秀出众的时候,问题的种子就已经埋下了。

在成长早期,他们确实聪明可爱,能力过人,得到了老师、家长等长辈的夸奖,受到同学、伙伴等同龄人的羡慕和嫉妒,他们内心十分满足、开心。在这个反复接受过度夸奖、赞扬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从开始的被动式的、无意间地受到表扬,变得主动去追求外界的赞扬和艳羡。这成为了他们努力学习、表现优秀的主要动力,甚至是唯一动力,也是他们自信心的来源。

另外,过度的、夸大式的赞扬也会让孩子的自我评价出现偏差。他们容易自视过高,好高骛远,设立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和志向。又或者说,光有远大的志向,但不懂得背后的规律和路线图,没有掌握科学高效的方法,无法真正积极和理性地对待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缺乏沉着和耐心。

所以,一方面他们非常渴求能一如既往地优秀,持续得到外界的表扬;一方面自我要求甚高,目标远大,便不断自我施压。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一旦遇到挫折、或发现现实和理想相去甚远时,就很容易情绪崩溃。

就拿小雨来说。他高一时说想考清华、北大,包括后来已经休学了,仍想冲击英国顶尖的大学。他的父母也知道,这些目标其实跟他当时的现实情况是不太相符的。那为什么小雨会萌生这种不太实际的目标呢?

可能因为以往大人们夸奖他的时候,曾不经意地说过、或暗示过像他这么优秀的孩子,就该考顶尖的大学;又或者,他曾听到周围的人说起顶尖学府的学子时,语气里充满了羡慕和仰慕。所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世界一流的大学。

但很快他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根本难以达到这个目标。在重点高中里,别说考顶尖的大学了,连年级前200名都进不了,老师和同学给他的关注也远远不如以前。他逐渐失去了自信的来源,一边感到焦虑、绝望,一边继续不断地自我施压。

在这个时候,负性情绪导致的学习障碍慢慢就出现了。上课的注意力会下降,容易分神,做作业容易拖拉,甚至完全不做,考试时非常焦虑,甚至恐惧,情绪也当然越来越差,恶性循环……只要他一到学校,这些负性的情绪和感觉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出现,学习状态就更差,那个学校的环境对他来说成为一个恶性刺激了。

当以上恶性循环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当小雨发现无论他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扭转时,他的自信心就彻底崩溃了,干脆不去上学了。他和那名男生的矛盾确实只是个导火索,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是他拒绝上学的根本原因。

后来,他的父母开始重视,带孩子去看病。医生一开始诊断抑郁症,推荐先尝试心理治疗。小雨在接受头几次心理治疗时,倾诉了一些心中的苦闷,感觉不错,但这对他的学习障碍和遭受过的创伤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很快就没有效果了,他也不爱去了。

接着,小雨到澳洲留学,一开始成绩冒尖,似乎非常顺利。但实际上他的学习障碍并没有解决,只是因为换了一个新环境,脱离了旧学校中令他焦虑、痛苦的熟悉场景,他内心又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暂时有所好转。但他的学习状态仍比较低效、不稳定,而且,他的自信来源仍然存在问题。

所以,很快小雨在国外又遇到一些困难时,状态又打回原形了,并出现了强迫症状,只能再次回家休学,并开始服药。

可能是因为抗抑郁药令他情绪有所好转,他的想法又积极起来,情绪一高涨,以往形成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又冒出来了,有点盲目的乐观,设想着要考上英国顶尖的学校。但上培训机构的时候,可能是又遇到一些困难,他又开始退缩、绝望了,连药也不想吃了。最终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双相障碍。

可以说,小雨的经历、病情的发展过程和很多青少年患者的非常相似。尤其是在国内读不下去,父母就送到国外去;结果在国外还是不行,只好又回来;孩子的状态起起落落,抑郁反复发作……这样的情况在临床上比比皆是。

还有,他一开始表现出抑郁症状,甚至被怀疑是精神分裂症早期;后来又产生强迫症状(如果那时候去复诊,很可能会被诊断强迫症);服药后又出现“转躁”,情绪高涨,在家还有易怒、摔东西的表现,又被诊断双相障碍。

这就是主流精神科中的“症状学诊断”。如果只看表面,家长会被这一个个疾病名称吓倒,以为孩子得了那么多病。但其实,疾病根源都是同一个,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孩子的心理活动变化,症状不断地发生演变。

而且,像小雨妈妈所说的,孩子突然出问题了,她心急如焚,带孩子四处求医;后来服用抗抑郁药物导致“转躁”,她还以为孩子好转了,欣喜万分;再到最后医生诊断孩子是“双相障碍”,她网上一查,得知这是重性精神病,要“终身服药”,她绝望得一度想寻死……

可以说,她的心路历程也是我们大部分患者家长的心理历程。而且,她是一名人民教师,与很多老师一样,明明是教育专业出身,却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上面摔了跟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小雨成长过程中,她主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业表现和行为规范,但缺乏与孩子真正有效的内心交流,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及情感需求,在孩子面对大量的夸奖时,也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调整心态,排除隐患。

但幸运的是,小雨的妈妈经过学习我们的文章和视频,她学会了免于恐惧、淡定应对,开始有意识地自我反省,作出改变。

小雨的妈妈写得非常真实,她也明白,大人的一些思维和行为模式不可能一下能改变过来的,需要一次次地加强意识和尝试,不要着急,不要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就想放弃。

她学会了从孩子的话语中寻找父母过去对孩子造成过的伤害,并且真诚地反省、道歉。虽然她三言两语似乎说得简单,但改变起来肯定是要付出很大努力和毅力的。

还有,小雨爸爸的觉悟也很高。在妻子的带动下,他的转变速度很快,孩子在家砸东西,他居然完全不生气,还对孩子说:“如果砸东西能让你好受些,这些东西算什么,我儿子感觉好点就行。”

真的,这个爸爸的回答把我都感动了!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没有一定的深度,没有良好的心态,他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的。所以儿子抱紧了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种氛围下,小雨的情绪越来越稳定,而且会发自内心地心疼父母,一家人的心前所未有的亲近。

于是,很神奇地,在未服药的情况下,他的强迫症状几乎消失了,情绪障碍的症状也越来越弱了。像他和父母所说的,他现在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甚至比很多孩子都更懂事、更成熟。再多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可能也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所以,小雨父母的做法和小雨的康复,更好地诠释了我们对抑郁症、双相障碍和强迫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的理解,它们的根源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改善可以对这些疾病起到很大的治疗作用!

请家长们一定要有此意识,树立帮助孩子康复的信心,借鉴小雨妈妈的宝贵经验,要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然后你们会慢慢地看到孩子出现积极的变化。

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不仅仅只是“生”与“养”,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

尤其是当父母和孩子发生矛盾时,父母至少要做到三点:同理心、耐心倾听、积极引导。

只有真正地做到与孩子共情,从他们的角度说出他们的感受,缓解了负性情绪,孩子才会愿意跟你交流。待孩子恢复了理性后,父母再给予积极的引导,孩子才能听得进去,形成积极的心态和三观。

(了解具体方法可点击回看:疫情期间因不能外出,孩子的抑郁症、双相障碍加重,又得不到及时治疗,家长该怎么办?

当然,小雨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比如他妈妈提到的疑惑。怎么让小雨找回当年不怕困难的韧劲?还能不能回校上学?是出国好还是留在国内好?

是家长主动引导他找回状态;还是莫刺激他,静待花开?父母如何提升自己的眼界,引领孩子?

这其实就涉及人生规划了。在父母的努力下,小雨的病情已经实现了大幅度的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日趋亲密,初步建立了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换言之,他意识到身边永远都有家人的支持和保护他,这本身就会让他的抗压能力有所增强。

但这不代表他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如果他以后到学校或社会中去,不再完全处于家庭里放松、温暖的环境中,尤其是再次遇到挫折时,他以往所遭受的创伤可能再次被激活。

又或者他受到一些外界肯定,情绪高涨,再次进入正性情绪下单向思维状态,把困难想得过于简单,目标定得过高,然后处处碰壁,可能再次自我怀疑,陷入低谷,表现为抑郁症复发。

所以,这些都是一定要重视的隐患。既然以后的路上肯定还有挫折,那么,如何让他重新找回小时候的坚韧不拔呢?

小雨的父母一定要意识到,那时孩子所谓的“不服输的精神”其实是假象。严格来说,小雨那时并没有遇到真正的、很大的困难,没有面临危急自信心的打击,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一帆风顺的。而且,他那时的“韧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抗压能力,而往往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努力,而且难以接受失败。

真正的“逆商”、越挫越勇的性格并不是这样的;而是能积极地、理性地面对挫折甚至失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短板,快速地从挫折中实现提升,并笃定地朝着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目标出发,而不是为了外界的夸奖和世俗意义上的所谓成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雨以往的抗压能力其实是较差的,如果想实现真正的“高逆商”,还需要更多的积累和提升。所以,小雨父母应该摆正心态,不要总想着“找回”小雨以前的状态,那是假象;而是要从这次的患病经历中,总结经验,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塑造“高逆商”,实现坏事变好事!

至于如何实现?我认为有两个选择。第一种,就是放慢速度,不要着急。现在亲子关系已经大幅度改善了,还要继续保持和提升。

然后,寻找合适的时机与小雨深入地分析一下他以前的状态,让孩子也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要总想着以前如何如何。

接着,家长可以尝试引导孩子慢慢往外走,让他愿意尝试捡起学习,或者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意识地令其开心、愉悦等正性情绪与学习行为和学习情景相结合,看到孩子的改变和提升要及时给予肯定。

当然,这个方法也有弊端。一是难以保证小雨的心理创伤都被修复了,可能还有一些潜在的创伤未浮现,后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二是他从小受到过度夸奖而带来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光靠家庭关系的改善难以彻底消除,他可能在情绪良好的时候,仍会想得太美好,家长还必须多注意这一点,慢慢扭转他的一些错误认知。

三是这种方法时间成本较高,孩子可能目睹以往的同学都考上大学了,变得更优秀了,心里落差可能更大,情绪又会有波动。那父母就更加要注意积极引导了,要让孩子学会从一生的高度来看待暂时的落后,保持心态的积极。

我曾经有一个患者,高中辍学后混社会,有非常严重、复杂的精神心理问题。经过我们心理干预并逐步康复后,他比以前的同学迟了5年参加高考。可现在,他不但是省级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还进入了有名的央企,成功“逆袭”。(点击可回看案例:【真实病例】5年前,他因病辍学;5年后,23岁的他成功考上大学,最终彻底康复!这些真实的“逆袭”例子,父母都可以多搜集,耐心地引导孩子。

第二种选择就是通过我们高效的心理干预进行快速地处理,修复孩子潜在的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其恢复理性后,再帮助他树立积极的三观,建立高效的学习状态,做人生规划方面的干预,并塑造越挫越勇的性格。这样,小雨的内心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变得强大。

当然,这个选择也有弊端,如果要接受我们的心理干预也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等待,经济成本相对较高。

我个人认为,第一个方案可能更加适合小雨一家目前的情况,但家长和孩子的心态都要放稳,不宜操之过急。

至于以后的学习之路到底是出国好还是留在国内好,我觉得如果要出国,一定要慎重。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国际环境、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国家和地区“排华”严重,全球化迎来退潮,现在,出国留学未必是最佳的选择。

下周一,我会分享一篇北大教授何帆的专访文章,其详细分析了如今的留学形势,并提供了有用的建议,小雨父母及其他有兴趣的家长可留意。

如果最终还是选择留学,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设想好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应对措施。即使同样是发达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社会氛围也不同,应尽量选择更多元化的、更包容的、更发达地区,避免孩子受到伤害,导致复发。

如果留在国内,选择一些环境较宽松的、活泼的培训机构,让孩子先找回学习的兴趣、动力和状态,然后再根据孩子的意愿慢慢过渡到传统的高中或大学,或者攻读中外合作创办的大学,这也是一种方案。

现在不再是“一考定终身”的时代,中专可以考专科,专科可以“专升本”,即使本科学校不理想,还可以读硕士,或者通过社会工作经验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看上去孩子是落后了几年,但从人生长度和人生价值来看,这到底是落后还是优势,还不得而知。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学习、尤其是跨学科学习的习惯和意识,要有“坏事变好事”的能力和觉悟!

而家长如何提升眼界,具备引领孩子的高度?这真的不是三言两句可以讲清楚的事,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境界。

对于人生的感悟力,这需要家长不断丰富自身的阅历和知识,并经常反思自身的、孩子的和身边人的经历,从中总结道理,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保持谦卑;

对于社会时事的判断力,这需要家长坚持学习,多阅读有益的文章和书籍,不要陷入简单地“极左”或“极右”,少抱怨,多积极面对,学会看到危险背后的机遇,更不要总停留在吃喝玩乐上,随波逐流。我以前推荐过的几个公众号(如“猫哥的视界”和“智谷趋势”),家长可以视自身的阅读兴趣多加留意。

总之,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当好家长是一个终身命题,父母要持之以恒地、耐心地与孩子一起成长。

总的来说,小雨的爸爸和妈妈已经非常了不起,小雨能恢复到目前的状态实属不易。再次感谢小雨妈妈的无私分享!也期待更多深有感触的家长能分享自身的感受和经验,共同成为孩子更好的老师和密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