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治性抑郁症真相8:家长怎么具体帮助孩子走出性心理的困惑?

 晴日心理 2021-07-22

“阅读原文”跳转阅读

上一篇【难治性抑郁症】的专栏文章里详细地分析了部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存在的性心理困惑。

他们可能有性取向方面的疑惑,怀疑或认为自己是同性恋或双性恋。有的则可能有性别认同方面的困惑,甚至有变性的想法,引发了“性别烦躁”,也就是以前俗称的易性症。

而另一部分患者可能有与性心理相关的成瘾行为,比如恋物成瘾、恋足成瘾、偷窥成瘾、手淫成瘾、摩擦成瘾,甚至是恋童成瘾。

以上的困惑或行为有的已经达到精神心理障碍的地步,与抑郁症互相恶性循环。有的虽然本身不是疾病,但引起了患者及其父母的严重焦虑,甚至引发家庭冲突,这也会大大地阻碍抑郁症的康复。

所以,如果孩子的抑郁症久治难愈,属于难治性抑郁症,那么家长一定要留意其背后是否有上述的性心理困惑。至于以上各种困惑的成因、心理特点和具体表现,上一篇难治性抑郁症专栏文章已有详细分析。

(点击回看:难治性抑郁症真相7:这个难以启齿的秘密,是康复的巨大障碍

如果家长真的发现有,又或者已经因为这个敏感的话题与孩子发生冲突,那该怎么办?本文针对几种不同的性心理困惑提供应对建议。

对于同性恋/双性恋的处理

首先来谈一下部分抑郁症患者的性取向困惑。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可能喜欢同性伴侣时,感到非常不解,有的马上感到反感和愤怒,对孩子严加指责。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话孩子不听,内心又会焦虑、恐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的家长是在孩子罹患抑郁症之后才发现这个问题,那就更纠结了。想跟孩子说一说,又怕刺激了孩子;不跟孩子说吧,又始终无法放下这个心结。

必须承认,在国内,即使是观念再开放、开明的父母,也难以一下子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是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所以,父母感到不解、彷徨、生气,非常希望把孩子“拉回来”,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父母一定要尽快冷静下来,恢复理性,要一步步地做到以下这几点:

第一,一定要抛弃陈旧观念,要对非主流的性取向保持理性认知,摆正态度,不要歧视和指责孩子,应对孩子表达理解。

目前,在主流发达国家和社会中,同性恋、双性恋已经实现了去罪化、去病化。它们不是疾病,更不是变态行为,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已经得到了主流文化的基本接纳和尊重。

所以,虽然父母一时难以接受是可理解的,但不要一上来就否定、反对、打击孩子。千万、千万一定不要认为孩子不正常、大逆不道、心理变态,更不能带着这些观念去指责孩子、逼迫孩子,这只会让事情更坏!

其实很多孩子都明白父母是难以接受的,但性心理的困惑和性取向不是他们可以控制的,也不是他们故意而为之。

所以,无论孩子的性取向最终如何选择,父母都可以先表达对孩子的理解,“爸爸妈妈虽然很惊讶,一时之间也有点难接受,但我们明白这不是你可以自由控制的,我们能够理解”。这个态度不但可以缓和孩子的心理压力和情绪症状,还可以拉近亲子的关系。

第二,父母应思考导致孩子出现同性恋或双性恋倾向的、可能的原因。

虽然从古到今,人类社会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现象一直存在,但直到目前科学研究并没有找到具体的原因。虽然在基因研究、大脑功能和心理社会因素方面有一些发现,但都没有确切的答案。

所以孩子有同性恋或双性恋的倾向,是不是脑子有异常?是不是基因有缺陷?我觉得父母们没有必要从这些方面去考虑。反而,心理社会因素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能够改变的因素。

上一篇专栏文章里我们说过,因为同性恋、双性恋并不是疾病,不是我们晴日心身医疗的诊疗范围。但是,很多因罹患难治性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同时也有性取向的困惑,这个心理冲突阻碍了他们的康复。

在得到他们同意的前提下,我们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去寻找性取向困惑背后的心理根源。但目的不是“纠正”性取向,而是消解困惑。

于是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性取向困惑来自于患者遭受过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而且当相关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后,部分患者最终自由选择了主流的性取向。

这些心理创伤最常见的有父女亲子关系不良,母亲和儿子亲子关系不良,遭受过除父母外的异性的辱骂和欺凌。这令孩子下意识地对异性感到反感,与异性相处时感到不自在,这是非常主要的因素。

除此之外,很多患者还受到了一些信息上的影响,比如从互联网或同伴交流中接触到同性恋和双性恋的文化,对这种文化有好奇心,进而还可能产生了认同。

而有些青少年孩子因为家教、校风严厉,担心跟异性相处会早恋而遭到责罚,便刻意避开与异性的交往,只扎堆同性,这也是导致性取向困惑的隐患因素之一。

我们曾接诊过一个大学生,因罹患抑郁症并有过妄想症状而求诊,长期服用着药物。她称高中时十分重视学业,家教严格,她怕在理科班男生多容易早恋,便刻意选择了女生多的文科班,觉得这样“比较安全”。

后来,她在文科班认识了几名密友,其中有两个有同性恋倾向,这种情愫感染到了她,她也先后喜欢上了两名女性好友。但后来三人关系破裂,她遭受了较大的心理创伤,这是导致她后来罹患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学会适度、合理地与同性、异性交往,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中学、大学的女生好友圈里,她们互相称呼“老公”“老婆”,虽然大部分是玩笑成分,但也不排除其中有同性恋的现象,家长们应予以留意。

如果孩子已经有过同性恋的经历,比如与同性伴侣亲密相处过,甚至不排除发生过性关系的话,那么他们同性恋心理的原因往往还包括有正性情绪体验。也就是说,他们在同性恋行为中体验过愉快、甜蜜和兴奋的感觉,这也会强化他们的同性恋倾向。

所以,父母对于以上的因素有所了解后,可以积极反思抑郁症的孩子有没有相关的经历,尝试去梳理孩子出现性取向困惑的原因。

既然不良的亲子关系是最常见的,那么父母就一定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是不是以往的家庭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

父亲要力求改善与女儿的关系和沟通模式,如果想起以往对女儿造成过心理创伤,可以诚恳地道歉、改变,通过持续的努力提升自己在女儿心中的形象和亲和力。反之亦然,母亲对于儿子也是如此。

当亲子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时,父母可以寻找合适的机会与孩子共同探讨这个话题,引导孩子也有意识地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有同性恋/双性恋的倾向。因为很多孩子自己也因此困惑、焦虑,一旦他们有了自我觉察,这可以减少内心冲突和焦虑,改善情绪症状。不管最终他们作出何种选择,内心都能从容一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