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与禅讲记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21-07-23

老子与禅讲记

禅与道的东方神韵

——写给照亮人类心灵的古今圣贤

旭日东升,曙光冉冉,世界一片精彩;禅悦华柔,道尊弥坚,万象普皆归心。

微起的岚风,拂过晴空的笑容,山水间,他们相约,相约在这古老而文明的东方国度;轻响的音符,独步心灵的洒然,云天里,他们相约,相约在那寂净而妙明的华藏香海。

这便是您,禅与道的心灵相约,禅与道的东方神韵!

最早学习《道德经》,是几年前的事了;而详细闻听“老子与禅”,即是今年春节刚刚不久的事。其实,通过多年对《道德经》的认识,我们大可以明悟,所谓的道学宝典《道德经》,本就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禅著;所谓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原就是一种“道不可道”、“说不可说”之无上“玄览”的神妙演绎。然而,可叹甚至可悲的是,我们至今仍未能开启这份明悟,仍会感喟于道的尊贵,仍是惊艳于禅的神秘,终究还是无慧参破、无力洞透禅、道原本不二、同体一相的法尔如是!于是,我们不得不将自己所有的狂妄悄悄收起,不得不将自己一切的傲慢平平放下,唯虔诚拜仰于古今圣贤大智慧大德能的道坛莲座。而事实上,今天的我们还是值得欢喜,因为我们尚有缘有幸——圣德的垂慈,善智的摄化,毕竟还是引领我们走近了老子,走近了禅的世界。

这便是我们与圣者的心灵相约,与禅、道的无尽渊源!

一、禅与道的法尔如是

老子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圣者之一。关于对老子的认识,人们最直接、最直白地还是大多得力于对其五千言《道德经》的认识。而相之于此的“紫气东来”便确乎成了老子完美人生和道德境界的千古标志及心灵见证。《道德经》首起,老子便告诉人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与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精神境界同出一辙。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徒众的偏执,两教之间存在一些纷争。究其原因,皆因真正证道、 入禅的智者不多。人们在极性对待、人我两相的“有欲”认识中,实在无法领略唯心地法眼才能觑透、“行深”的般若禅道。可事实上,伟大的古圣老子早

在 2500 多年前就用自己完美的禅道人生给后人做出了圆满的回答,让人们见证了道与禅一性无二的法尔如是,这就是《道德经》的紫气东来。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世界影响力的名典。千百年来,她之所以能在经历了不同历史朝代及时代文化的风雨洗礼至今仍经久不衰,必然有其独特超然的深邃内涵和广厚底蕴。一部《道德经》,书写了老子,书写了鲜为人悟的“道”、

“德”境界,亦书写了一曲超越文字、超越思维、超越宗教、超越国界的“大音希声”,这便是“无一物之无尽藏”的禅之意境。所以,禅与道原本即是“同出而异名”,蕴含着无尽禅味的《道德经》,见证了禅与道圆满一相的法尔如是,这就是本源世界的如如孑然。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历代都有亲证到如是禅道境界的道骨莲心。老子、列子、庄子……他们清虚妙明的逍遥境界,禅味浓浓,堪称中国道家的智慧风范。“我独泊兮”,“若无所归”,“我独若遗”,“我独昏昏”,“我独闷闷”,“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藏天下以天下”……他们炼性达道,勤德归朴,昭禅道于人生境界,体无二于日用身心,任自然于化世景行,寓悲怀于众生返朴归真之究竟解脱,依智驭法,依法弘道,依愿摄人,

或以中肯突透、直白直下的简约而导,或以形象生动、脍炙人口的所谓“神话”而述,或以逍遥纵横、睿智尽性的洒脱而娓娓叙来,将“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绳绳不可名”之道德真理彰宣于天地人心,“以阅众甫”,其禅道之一相不二之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昭然历历,终被后人一代代以“教”体之形式而绍继传承,其济世度生之广大心怀亦赫然熠熠。故,尽管道教潮起潮落,但道义却气贯长虹,不知影响了多少的帝王将相将其奉为国教,以祈护国安民。

就禅而言,有人说,禅是中国特色的佛教,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话确实令人法喜多多,欢喜不已。因为,禅即佛心,禅从究竟实义上演绎和赅括了佛陀四十九年五时设教拔渡众生的无量奥义。灵山法会,佛陀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从此,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随于天竺传二十八祖而广为摄化。达摩西来,禅佛东渡,至六祖惠能大师,花开五叶,大乘气象即于中土益盛,南宗顿法更是深入人心,至唐宋而臻至登峰,形成了中国五千年文化文明史上不 可掩遮、不能不说的繁荣胜景。故,尽管禅宗有兴有衰,但慧光却无增无减。

那些伟大的禅师们,其气宇如王的超卓风范,更是历代被人们景仰、传颂和效仿、证悟。在禅道的层次境界,圣者的足迹跨越了古今、物我的时空隧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唯道是从”、“唯论见性”的续圣贤慧命的传灯,同时也充盈了中国文化亘古绵延的丰富和风采。

君不见,虽至末法,仍不乏有皓如明月、洁若莲花的慧德之集大成者在默默地引领、承教和范正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儒学益浓,道风日远,佛法昌隆,这标志着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个多元文化广为兴盛的新纪元。而我们眼前的这位尊师——张老师,便是这样一位勤恳慧德、广度弘摄、示禅开道,令大家倍生尊崇、广为敬仰的善知识。

老师的人生大气磅礴,率性朴睿。他的心灵人格、他的奉献人生、他的智慧道德、他的弘法利生的大愿心行,权可以从他不立文字、且善用文字讲述给我们的心灵语言中窥之一斑。《老子的道论》、《老子的大智慧》、《老子与禅》,

可谓老师直读、透悉、明悟、体证老子之“三部曲”。这三本书,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叙写了老子,亦其实是带引人们解读老子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境界。每一行每一字都莫不出自肺腑,流自性地,真实现量了老师与古圣先贤在道德禅境的息息相通。您只要用心深入就不难发现,看似平凡的他,其实在不经意中已成为我们心目中弘扬圣德的善智之人。他的灵魂,他的身心,都早已与禅道的无尽光芒融为一体。也许您从未见过他,亦或是刚刚接触还不太了解,也许您还对末笔这些言语有些猜疑,但不要紧,禅宗有一句话叫“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我们在此不妨一借。或许正是在这样的疑网中,您才会更

真实地了解他,更真实地对他探索宇宙、人生真相的不懈追求而深深感佩,对他无不自然流露的智慧道德而深深钦服,对他在诸多的艰难、悖违,甚至是诽谤中仍永不言弃、永不思退的续圣贤慧命、弘法利生的无尽勤恳和无量悲愿而将感恩的热泪滚落在心灵深处……然他“为而不恃”、“光而不耀”的谦居襟怀和质朴品格,更是为我们做出了典范。每每写序,他总是再三叮嘱少写他而多弘法,但面对如此这样一位智德恩师,又怎能因自己的拙笔即让大家错过了这份认识他的天缘呢!其妙契心地、坦易自在的活生生的禅道境界,让人们见证了禅、道在现实人生的圆满性。尽管可道非道、可名非名,但作为学生,我总是想把他介绍给更多的朋友们,把他的书引荐给更多的朋友们,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逢遇明师、得遇善教和随其笃进圣道禅心的无边法乐。

二、禅与道的一相旨归

老子与中国禅宗的祖师们,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背景各异,人生角度有别,但对生命、宇宙真相自性的证悟是完全一致的,因而他们的智慧、见地也是共通不二的,见证了禅与道在无相本源和一相旨归的究竟统一。尤其是像老子、列子、庄子这样的,他们在佛法还没传到中国之前就对大宇宙的终极真理有了如此深湛的自性实证,可见,人类自性的光芒周遍法界、不动周圆。五千年亦或是有更长人类文明史的东方文化整体观思想的积淀,成为禅宗在中国大地创立并于唐宋盛极一时、锋芒毕露的坚实底蕴和强大助推,使昭示释迦心法之禅宗,实受中国文化儒道学术灌溉而滋茂,终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洒脱无拘和自在无碍而独树一帜,令从本而来的天竺释教亦自然渐渐被贯上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味道,佛教文化终与儒、道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格调,绵延教化了无量的众生离苦得乐。

《道德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所阐述的“道”,是老子对最根本存在状态和属性的表达,用佛学语言讲,就是非因缘、非自然的真如实相,是脱离了文字、语言和思维范畴的本来如是的自在之“物”。而禅学作为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珠联璧合的产物,它根本所依据的亦不是宗教与文化的教理和思想,“而是无限宇宙的本性、实际的真理”,即禅是“第一义”的自现真现。因而,禅与道的同一性在非极性,在如如,在唯此一真实。“什么是曹源一滴水?”“曹源一滴水。”就这么易简,本来如如。“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就这么直见,万象常寂。“什么是诸佛出身处?”“东山水上行。”

就这么荡然,无拘无束……这些禅宗颂偈“一一从性地演出西来最上一乘妙旨”,这便是禅与道的一相旨归。

古今圣贤们,以他们“会万物为己”的亲证、亲见告诉人们:佛性人人自具,道本个个如如。禅的智慧,以其契证生命、宇宙的“本源自性”而了生死的真实境界。绝对真理的光芒永恒常住,不动周圆,普洒天地人间!

三、禅与道的正信实行

禅与道在一相旨归的同一性,现量了万法归一、一归万法的唯此一心。本 源自性的法尔如是深深地激励着我们。难道不是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多么令我们生出成佛自信的圣言量!伟大的圣人们,以他们一生的慈悲和无限的智慧光芒为众生指引了一条实证“永恒存在”的通途。因而,“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发展,契悟生命及宇宙的终极而无限的本源,在生死大流中获得自由,都是人生的第一大事,也是人人都应享有、都能享有的'本地风光’。”

无数的古圣先贤,无数的禅师祖德,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证明,他们的亲证告诉我们,我们也同样可以禅道如如。

多年来,老师根据自己的自性体证,随顺学人的认识层次,由浅入深、由权到实,直指了诸多发明心地的法门。正如《老子与禅》,他以超越极性的“无欲”认识禅解了老子,生动非常,妙湛非常,非常人能思量之。

那是正月的最后一天,也是二月二“龙抬头”的前夜。那一夜,老师一直谈禅论道、“说不可说”到凌晨三点多。大地一片静谧,忽闪的水月浮华不再,羞匿于真实的漆色里。似一切都在聆听,隐不住的常寂光流注在心的世界。那一夜,我们兴致极高,法喜时时,都很契入。老师行深于禅的放光动地,我们亦随摄于老师妙照圆化的禅悦无尽。那一夜,无极绝顶,天地一色,古今相连,圣域灵山的无底慈航,古圣今师促膝而坐……

尽管我们的心地尚无力承载禅的驰骋,尽管我们的功底还未能通过道德砺验,老师只能不得不用语言来讲给我们,但他不尽有言、不住无言的大智泉涌,还是让学人真实见证了他的道德层次和禅慧境界,并深深感受到了禅的十足韵味和魅力无穷。可惜的是大家见到的只能是这翻写成文字的书本!语言尚第二义,何况文字相之于语言,似乎就更与真实有了些悬隔。不过,“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热闹”。老师轻举“无为而无不为”之旨,活用于禅机佛道之间,句句见实的心地直现,与我们人人本具的禅道品质“一以贯之”。只要用“心”真诚领会,功夫深了,一旦机缘成熟,乍突间,便会直见原本亦同样属于我们的

“本地风光”!

本书实际上是老师禅解《道德经》的一篇讲记。经整理,分为两编:第一编作为总论,老师一开篇就直言,在契证生命、宇宙的实相无相中,

“任何修法莫过于禅宗的直指”来得更直捷、更易朴、更究竟。这不仅是伟大的佛陀“拈花微笑”的法脉心传,更是人人本具的心地法门。他通过一些著名的禅宗公案和诸如“一剪出二鸡”等人人皆知的实例,阐明心要,指示学人,

以禅把《道德经》的一相韵味活生生地“倒”了出来,让人们在解悟老子的同 时,亦对禅的所谓神秘和高不可攀在不容思量的正信中失去了定格,原来禅就是“搬在眼前头的佛法”。因此可以看出,老师在《老子与禅》中,已经完全

打破了教下与宗门、佛法与道教的门派之见,直证了彻,直指妙圆,直示人们“破极性,悟禅理”、“妙用自在,契合禅道”。

第二编为分论,是老师对《道德经》的分章禅解,共五十九章。每一章有每一章不同的内容,但每一章又都讲述的是同一个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心地法门。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灵山的讲经授课一直以来有一个较为特别的地方,那就是老师不只是被请上高座法席的传道者、弘道者,更重要的是开示众人走向正信正法正行正智的亲证者、引领者。就像在这次“老子与禅”的讲释中,他多依据对学人平时的了解而大行方便之教,“黄叶止啼”,应病与药,解粘去著,豁断心识,时时见道,见见非见。故讲经堂上,禅道殊严而不妨高山流水,法座庄严但无碍活泼生动,师道尊严却不失谆谆恩被。和乐的氛围烘托了大智的慈悯,身心的坦荡亦随激发了我们心智的萌发和开启。人生碌碌,生命几何,唯诚趣圣道、笃践行参才是真要!

朋友们,发起自我修证、见性成佛的真实愿行吧。禅离我们本不远,禅就在我们身边,禅就是我们自己!任何“有欲”的趋求、任何身心的狂欢,都大不过契证生命、宇宙的无限永恒,这才是真实的人生伟业,这才是最具魅力、最有价值、最值得倾注生生力量永不言弃、永不退缩的人生追求!

“无信不入”,这是无上佛慧的告诫;“具足一切”,这是禅宗祖师的明证。

相信自己,自性德行得成功!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用般若慧剑斩断名利,以自性空智放舍身心,于生死苦海坦然不惧,及妙高峰顶不攀不着,悬崖撒手,当下承担,待到时节,定将笑傲人生,独步天下!

四、禅与道的当代价值

历史走到今天,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生活及生态环境、社会科学、文化文明,都有太多的感受。数不清的无奈与困惑无不在影响着人类的身心。人们虽已更深地觉悟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与紧迫,心灵回归的呼声亦越来越高,但毕竟仍仅限于普化,真正从心地入手去亲证宇宙、人生实相的人太少太少了。各式各样愈来愈快节奏的竞争冲荡着人类文明的大和谐光芒,东方文

化的柔朴和隐忍被深埋、瓦解,张扬和个性成了时代的主流。人们一方面在物欲生存的波澜壮阔中祈愿着身心的安宁与祥和,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随此起彼伏的灾厄、疾病、硝烟及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不和谐的纷争、违害而颠沛、苦度,对古圣的见贤思齐亦多被替代成了一座座建造雄伟的殿宇雕像的旅游胜地,文明似乎有了新的“内涵”。怎么办?不是没有佛典道规,是无门关,悟不开;不是没有明师现化,是不认可,不去参;不是不能证道入禅,是没大愿,自然亦就无作为……于是,生命在浪费中老去,社会在纷闹中随流,文明在颠倒中倾堕。朋友们,一起觉悟,一起呼唤禅、道的回归!我们需要,

我们的时代更需要!愿我们同承儒释道之同堂摄化,同沾圣仙佛之同莲旨归,从心领略古今圣者无量广大之智慧功德,从心钳锤我们与圣贤至道久违了的荒漠心灵重沐法乳,从心倡行人类大和谐“软件性文明”的崛起和生辉,为和谐人心、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建立及郁郁葱葱而做出贡献!

五、禅与道的心灵续写

道流天地,禅注人心,但惜“百姓日用而不知”。故,道需人弘,法需人载,尤其是我之今人,时处末法,身处五浊,心处邪狂,因而,续圣贤慧命、弘法利生将更成为一切真修实行者花开见佛、成就菩提佛果的法雨甘露和大行标志。“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我们一起从心发起上求下化的四弘誓愿,从心发起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从心发起誓与众生共证道、誓与众生共成佛的无上菩提大愿,承绍法脉,普利群生,为心灵续写永恒、续写光明、续写禅的华柔与道的妙湛无尽……

谨为序。

古 弘

二 00 八年古历戊子端午

于中国交龙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