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学忠运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痰饮医案一则

 德寿堂图书馆 2021-07-24

付阳琪1,陈学忠2△

1.四川省大邑县悦来镇公立卫生院,四川大邑611338;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031)

作者简介:付阳琪,男,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教授传承工作室大邑师承班学员,237561336@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在中医学中,痰饮是哮病、喘证的重要致病因素。张仲景早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即提出“病痰饮水者,当以温药和之”,该理论迄今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痰饮,苓甘五味姜辛汤

验案如下:

患者芶某某,男,41岁,大邑本地人,2019年11月29日初诊。

患者自诉咳嗽痰多十余年,清稀色白,不易咯出,西医诊断为“慢性咽炎”,口服药(具体药物不详)及自服金银花茶治疗无效,患者工作生活深受其扰,闻陈老善治疑难杂症而求诊,刻下症见:体适中,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咽部暗红,舌体略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红,舌苔白滑,脉弦滑

中医诊断:痰饮病 阳虚饮停证

中医治法:温肺化饮

方剂: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具体药物如下:

茯苓15g    炙甘草15g   五味子15g     干姜30g  

细辛10g     桂枝15g

中药4剂,水煎取汁600ml,日一剂,一日三次分服。

2019年12月13日二诊,患者诉痰量明显减少,甚是欣喜。患者病情好转,继续给予原方加当归12g以活血化瘀,4剂,日一剂,一日三次分服。

2019年12月20日三诊,患者诉咳嗽痰多症状明显好转,现仅有咽部不清爽感。继续予以上方加桔梗15g、青果15g以清利咽喉,4剂,日一剂,一日三次分服。

2020年12月27日电话回访,诉咳嗽痰多症状基本消失。

讨论:

痰饮是人体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凝滞而成。《内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肺失宣肃,津聚为痰;或脾虚转输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运化,上贮于肺而为痰;或因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津停聚为痰。换言之,肺赖脾散精以供养,肺气耗散,子盗母气则脾虚;肺与肾金水相生,共司气的摄纳和津液敷布,母病及子则肾虚,终至肺脾肾三脏俱虚,加之痰瘀内阻,体虚易感,反复发作,互为因果,终成痼疾。作为病理产物的痰饮形成以后,有形之实邪乃相继出现,不论痰饮也罢,气道分泌物增多也罢,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为水饮留聚。

由于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不耐寒热。所以一旦痰饮形成,即可影响肺主气、司呼吸之功能,出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或喉中哮鸣声之哮喘症状。正如《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由于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低下,阳气不足所致的病理产物,会进一步引起气行不畅、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而仲景当以“以温药和之”之法恰合病机,既能温散痰饮,又能温阳化气,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消除发病夙根。吴鞠通曰:“盖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正与仲景“温药和之”相吻合。

此案患者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成饮,寒饮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饮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之义。寒饮停肺,宣降违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治当温阳化饮。方以干姜为君,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臣以细辛,取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复以茯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一以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一以杜绝生饮之源,合干姜温化渗利,健脾助运。为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加桂枝加强温通散寒之功,又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为仲景用以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使以甘草和中调药。

此患者咳嗽痰多十余年,工作生活备受影响,经医无数,幸得此方药而效,改善了生活质量。再次让我们见识了陈老对经方的熟练使用,同时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重视理论基础,重视中医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