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六好呀! 本期「简单心理WEEKLY」,你可以看到:
看完记得去留言区与我们唠唠! “感觉安全”疗法,治好了50.8%被害妄想者 当人们说自己“好没安全感呀”,ta可能有两种意思: 要么是“环境真的不安全”,要么是“在安全的环境中,感觉不安全”。 对于后一种情况,牛津大学临床心理学家Daniel Freeman教授和同事认为,安全感也可以通过“努力重建内心”来得到。 他们开发了一种“感觉安全(Feeling Safe)疗法”。通过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到自己是安全的,来抵消和取代“危险记忆”。 这套方法是:通过练习减少担忧、改善睡眠、增强自信。从而在人们陷入“非理性恐惧”时,降低防御,完全投入到当下和体验中,了解到自己其实很安全。 图 / Morgan Alessi 这套疗法首先针对的是“迫害妄想”患者。 有被害妄想的人,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总觉得别人要陷害自己,担心出门就会遭遇不测……病人不但容易出现自杀念头,还会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 据一项最新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的研究,“感觉安全(Feeling Safe)疗法”可能是治疗被害妄想最有效的方法,超过一半的患者在治疗后达到了康复标准。 牛津大学的学者招募了130名有持续性被害妄想的患者,让他们分别接受常用的心理疗法和“感觉安全疗法”的治疗,在治疗结束6个月后评估他们的症状。 研究表明:
研究者表示:“'感觉安全疗法’通过长期和个性化的治疗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那些曾经有被害妄想的人,可以不再担心有人会攻击自己,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性侵创伤的修复过程,关键在头三个月 一切非自愿的、未经同意的性接触,都是性侵害。 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女性在其一生中会遭受“来自亲密伴侣(或非伴侣)的身体暴力、性暴力”。 华盛顿大学发表于《Trauma, Violence & Abuse》的一项研究发现,性侵幸存者有81%的可能性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而遭性侵后的“头三个月”是自然恢复的关键期,此后的平均恢复速度减慢。 研究者分析了22项研究,这些研究评估了性侵幸存者的PTSD的症状,包括了性侵发生后各个时间节点,共涉及2106名性侵犯受害者。 研究表明:
性侵幸存者的PTSD患病率(上)和严重程度(下)随时间变化 研究者表示:“与其他形式的创伤相比,性侵带来的PTSD患病率更高、症状更严重,因为幸存者面临着污名化和其他风险。具体来说:
延伸阅读: 只要在室外待一会,就可以深度按摩你的大脑 近日一篇发表于《The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的研究揭示:每天在户外呆一会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好处,类似于体育锻炼及认知训练。 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的学者在半年内跟踪调查了6名参与者,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了280多次扫描,每次扫描前都要求参与者报告过去 24 小时内的行为,特别是在户外度过的时间。 研究表明: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位置如图B所示,图C表明过去24小时在户外的时间和DLPFC的灰质占比正相关 研究者表示“不管是普通人还是精神疾病患者,每天简单散个步,就可以改善注意力、情绪和整个心理健康状况”。 这项发现为精神障碍的治疗提供了神经科学支持。 “临床医生可以将在新鲜空气中散步作为处方的一部分”,研究合著者、UKE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系博士后Anna Mascherek说。
![]() 中国的酒精依赖患者至少在2000万以上(李建华,2019年)。2019年黄悦勤教授等人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的统计发现,物质使用障碍是中国第三大精神障碍,仅次于焦虑症、抑郁症。 图 / Timo Kuilder 但一项发表于《神经精神药理学》的的研究表明,近90%的患者不愿意接受治疗。这与该病的严重污名化有关。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认为: 对“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的污名化(如称病人为“瘾君子”、“酗酒者”),使得患者不愿意就医,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降低,常常导致更严重的物质滥用。 使用“以人为本的语言”可以减少污名化:“以人为本的语言”,认为疾病只是ta生活中的某个方面,而不是ta作为一个人的定义。例如,某人应该被描述为“有精神分裂症的人”而不是“精神病”。类似地,不应该称任何人为“瘾君子”或“酗酒者”,而应该称为“具有物质使用障碍的患者”。 研究者表示:“我们用来描述疾病的语言,可以对经历这些疾病的人产生直接的影响。减少污名化的努力,会减轻患病给个人带来的心理负担,帮助人们从疾病中康复。”
![]() 最近一项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发现,第一次自我伤害最常发生在12岁左右。而且,自伤5次(或更多)的孩子,疼痛的阈值也会更高(越来越感觉不到疼痛)。 在这项实验中,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机构招募了64名有过自伤行为的英国青少年,每个人都接受了一系列测试(包括热检测、压力痛阈)……重点分析自伤行为和身体感觉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受试者在过去自我伤害的次数越多(5次及以上),敏感度的阈值(无论是疼痛还是非疼痛)都会显著增加。 并且,自伤行为对“敏感度”的破坏甚至包括了无害刺激。也就是说,孩子们可能越来越“什么都感觉不到”。 科学家们被自伤行为对年轻人的影响之大所震惊。但暂未能确认这种敏感性显著降低,究竟是预判自伤风险因素,还是多次自伤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