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风流响 | 游寿先生书论二十则

 同聲相應 2021-07-27

“书法作为艺术,

体现文化情韵,

这就要讲究艺术的修养。

杜甫有诗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对于书法,亦是此理。

多看历代各书家的笔迹、拓本,

广见钟鼎、碑帖,

增长自己的内在力量。” 

——游寿先生《随感录》

游寿先生

(1906-1994)

谨选录游寿先生关于书法碑帖论述数则,

供我们学习。

西周炊器  大盂鼎   

西周初期青铜器铭文,
却运用厚重方笔,
多是严整涩笔。
中期以后渐趋于圆笔,
而至于齐整圆润。
所见河、洛、雍、岐、燕、赵、姬姓邦国
诸鼎彝铭‍文以及石鼓文,
下至小篆,均为圆笔篆书。
春秋时,与此不同风气的,
有东方齐、楚二支则运瘦笔,
齐则平直、整饬,楚则流丽多姿‍。

鲁灵光殿址刻石拓片

鲁灵光殿石,

西汉隶,极为难得,

此用圆笔,
以见齐鲁书风之不同。

汉  《礼器碑

前辈论学书当从汉隶入手,

如学隶以《韩敕》始,

以坚劲有法度

汉 《华山庙碑》

《华山庙碑》,
延熹八年(一六五)。
此石已失,
传世拓本只三种,
近所见实不只,
此汉隶最有法度。

钟繇  《戎路表》

书法要有个性。

钟书如鸿戏天衢,

王书如虎卧凤阁。

王书出于钟书而有个性。

历代名家书法都有个性。

倘没有个性,

就不成家了。

晋  陆机《平复帖

《平复帖》与王羲之书札

及出土晋札相比,

晋人墨迹如是。

从钟繇(《宣示表》)王道(注,通导)

衣带所携渡江,

至羲之,中间墨迹唯此。

魏  嘎仙洞石壁祝文拓片

魏  刘贤墓志

大兴安岭北魏摩崖祝文,
太平真君四年刻,
一九八零年七月发现,
公播国内外。
为东北初见书刻,
犷悍沉着而存汉隶朴拙笔法,
以其摩崖也,取势纵逸。
见北魏刻石多矣,
不可不知此石窟。
并转印《刘贤墓志》(辽宁博物馆)。
此二种均东北拓跋魏鲜卑文献。

《瘗鹤铭》

焦山《瘗鹤铭》为江南有名摩崖,

年代、作者虽不可知,

养鹤笼鹅是南朝人事,

而瘗鹤尤足征为晋意识。

隋  《董美人墓志》

隋代真书尽扫隶笔,

尤以小楷之美,

实符妙楷之称。

唐  褚遂良《乐毅论》

褚遂良真书《乐毅论》是早岁书,
盖临王羲之。
所见晋唐小楷有《乐毅论》残拓本,
云是王(羲之)书。

唐  李邕良《法华寺》

李邕传世碑刻甚多,

其书出于王而自有突出前人,

以行书入碑,

遒逸坚劲不可及。

故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

真学书名言。

善学书者拮英揽萃,

自知神妙变化。


唐  张旭《郎官石柱记》

善草者必先攻正书之规矩法度。

唐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颜真卿,唐名书家,

真草皆臻上乘,
丰润沉着,

一洗盛唐纤劲,变为雄健。

后代学颜书者多,

只有皮相,
精神、魄力及颜者钱南园一人。

唐  柳公权《神策军碑》

学颜者只有貌似,

只从颜锋芒上故意造作

......

近年印柳书,

多造作棱角,成铁钉头,

甚失柳之韵。

学颜、柳者可谓画虎不成。

宋  苏东坡《寒食帖》

苏轼虽学颜书,

实取法晋人之逸放,

故其书行徐。

宋  黄庭坚《苦笋赋》

黄庭坚,宋初名书家,
取势放纵奇崛。
又为名诗家,学杜,
以为无一字无来处。
书家必兼善多艺。

宋  米芾《伯充帖》

米书为宋代第一,

放达而有法度,

又精鉴定,

工画,创泼墨。

宋  文天祥《上宏斋帖》

文天祥,

爱国烈士,

虽不是名书家,

而雅正有度,

正如他名句

“留取丹青照汗青”。

明  倪元璐书法

 倪元璐,

明亡殉国,

书法超妙,

画亦称逸品。

清  伊秉绶书法

伊秉绶,

真、隶、行、草无不工,

篆刻亦精,

又擅诗、画。

书法不是孤立而谈技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